APP下载

武汉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2022-09-21熊继红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0期
关键词:武汉生态建设

□文/熊继红

(江汉大学商学院 湖北·武汉)

[提要]生态城市能够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城市的高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生态城市的概念、特征、作用进行简单阐述,分析武汉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提出武汉生态城市建设对策建议,以期对武汉生态城市建设有一定借鉴。

一、生态城市概述

(一)生态城市内涵。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预测2025年全球城市化率将达到2/3的比例。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噪音、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交通拥挤、住宅短缺、能源紧张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在此背景下生态城市应运而生。生态城市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来的。狭义的生态城市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的一种健康、和谐、高效的新型城市。广义的生态城市是指充分利用城市高效的、多样化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征,具体包含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环境生态化三大内容。

(二)生态城市建设意义。运用绿色科技、实施生态工程,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能解决各种城市问题,提高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质量,又能发展城市经济,还能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满足人民生态休闲的需要,真正实现城市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证分析。自生态城市提出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其中新加坡、瑞典、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以及我国的深圳、珠海、厦门等生态城市建设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武汉是我国中部的特大城市,先后出台了《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方案》《武汉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纲要》,表明了武汉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二、武汉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武汉生态城市建设历程。武汉一直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我国发布《生态城市绿皮书: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7)》中,对2015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生态、环境、生产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价和排名,详情见表1。其中,排名前16的城市都是很健康的城市,武汉位居第31位。除了四个直辖市以外,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0位,属于健康城市。(表1)

表1 2015年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排名一览表

(二)武汉生态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武汉通过实施长江水生态修复、东湖绿心生态保护与综合提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重大工程,武汉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提升。2021年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值3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9天,优良率达到79.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武汉建成区绿地面积33,291.61公顷,比上年增长1.51%。全市建有145个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4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07%。全市优良水质湖泊增加了26个,劣Ⅴ类水质湖泊全面清零。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质优良(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0.9%。

(三)武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虽然武汉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土地紧张,规划滞后。武汉土地资源短缺,用地紧张。鉴于武汉土地资源现状,城市规划优先考虑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没有优先考虑生态。已有生态建设也是以被动保护为主,缺乏系统建设,导致部分山、水自然环境资源受损。另外,武汉还出现了很多功能单一的区域,如大学城、软件园、度假村等,使得人们工作、学习的跨区域出行,造成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另外,武汉还缺乏老城区的城市更新规划。(表2)

表2 2022年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表

2、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目前,武汉已初步形成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层次比较低,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在土壤环境保护、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生物安全等领域没有相关立法;立法中关于环境违法成本较低,惩罚力度不够;环保法律法规的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关于公民环境权益的规定不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监督的渠道不畅通等。根据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应该把生态规划、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组织机制、管理体制、执法监督、宣传教育、公众参与等内容都纳入到法律法规体系并进行完善,确保生态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3、市民生态意识有待加强。目前,武汉市政府已经认识到生态理论的重要性及意义,并开始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但市民生态意识缺乏。如,少部分城市居民一贯坚持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生态意识淡薄,没有意识到生态恶化所带来的对经济和发展的反作用,例如水土流失导致的洪涝灾害,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重大的生命及财产损失等。也缺乏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认为生态环境保护是政府的责任,与人民个体不相干。认识不足使得有些生态政策得不到市民的拥护和支持。例如:垃圾分类、电池回收等环保活动,武汉市民支持的力度不大;军运会前期对部分道路两旁的建筑物外立面进行美化,也有部分市民不支持不参与等。

4、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随着武汉科技革命以及产业变革的发展,武汉市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2021年武汉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值达到62.5%,与北京的81.7%和上海的73.3%还有一定的差距。2020年武汉煤炭消耗高达2,400万吨,电力、钢铁、焦化、水泥等行业在大气污染物排放占工业排放80%以上。可以看出,空气高污染的化工行业依然在武汉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内容制约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影响了武汉生态城市的建设。整体来看,武汉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还是挺大的,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发展也必须调整优化,以符合生态经济的发展要求。(表3)

表3 2021年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一览表

5、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武汉水资源丰富,水质污染较严重,优良达标率较低,水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图1,资料来源于《2021年武汉市水资源公报》)

图1 2021年武汉市湖泊水质检测统计图

全市水质达到Ⅱ类的湖泊有2个,仅占总数的1.2%,而水质为Ⅴ类的湖泊有33个,占比为20.1%,所以湖泊水域的治理工作还需要继续加强。虽然武汉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和生态工程项目,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未完全控制污染源,工业废弃物、生活污水排放等依然存在。同时,施工工地扬尘、汽车尾气等环境污染加剧,致使城市环境治理依然严峻。

三、对策建议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方面,坚持集约和精明的土地利用政策,用存量土地进行城市建设;空间结构方面,营造多层级的都市中心,在划定范围内集中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城市,在中心城区建设高密度功能混合社区,便于出行;减少对城市边缘的破坏,防止城市蔓延;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留更多空间于民;实现多规融合,编制专门的城市绿色规划,突出生态功能和生态城市理念;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层次,突显人文景观;将城市空间环境和生态经济体系进行融合,追求城市环境、社会及经济的最佳效益。

(二)制定生态标准体系,完善生态法律法规。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生态标准评价体系。该标准体系要均衡各方利益,方便对各部门进行追踪评价;该体系还要公开透明,以利于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要有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一旦外部环境发生改变,还可以按照既有标准执行,有一定的连续性,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其次,政府要完善生态法律法规,在尊重国家和地方行政管理体系的原则下,注意以下内容:第一,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企业进行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节约能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对排污超标企业的惩治;第二,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坚持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对地方政府、企业或个人进行补偿标准的差异化和量化,采取一次性补偿、对口支援、专项资金补助和减免税负等补偿方式;第三,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时,要综合各部门意见,明确其职责与权力;第四,城市管理要纳入法治轨道,如2022年制定了《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对城市建筑进行专门管理;第五,建立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加强执法监督,保证政策法规的落实与执行。

(三)建立公众生态意识,推进绿色消费观念。第一,通过环境教育树立公众的危机感,认识到潜伏的环境危机;第二,培养公民的生态责任,建立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建立环境保护协调机构等;第三,加大社会信息的披露和透明度;第四,政府应转变观念,健全和完善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具体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的机会和方式;第五,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传统的消费模式没有考虑对环境、资源的长远影响,因此政府应加大宜传力度、建设提升公民素质等工程,培育公民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需求,增强市民节约、环保、可持续的消费意识与行为;同时,积极推进绿色购买行为,并实施相应的政策引导与制度约束,督促公民践行绿色消费。例如,选择使用节能产品、拒绝过度包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等。通过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来减少资源的不合理消耗。

(四)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区域特色生态农业;对现有的电力、钢铁等高环境风险的产业实施严格的清洁生产审核,加速生态化改造;大力控制煤炭消费,降低碳排放量;发展新能源绿色交通运输、绿色科技产业,打造绿色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绿色消费特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将生态建设与旅游融合起来,建设丰富的自然生态湿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树立旅游城市新形象。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基础之上的闭环流动型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一是要注重对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的集约化建设,充分发挥已有经济技术开发园区的功能作用;二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三是采取优惠的政策,大力发展城市环保产业及资源再利用产业;四是保持产业体系各行业各部门间的有机联系,避免产业“断头”“孤岛”等现象。

(五)优化城市自然生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武汉优化城市自然生态,首先要加强水环境的综合治理:第一,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分类、保护和管理;第二,加强对水系污染源的控制,确保达标排放;第三,完善水资源自动监控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第四,坚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倡导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第五,整合全市水系统,通过水生态廊道把江、河、湖、湿地等水系统链接在一起,提高自净能力;第六,开展水生态保育,进行乔、灌、草、藤立体的生态绿化,改善水环境自然生态系统。优化城市自然生态还要绿化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一是要加强道路两旁的绿化和美化工作;二是要加强公园、绿道网的建设,增加绿化覆盖率;三是建设园林式村镇、学校或小区;四是改善城市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五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对机动车辆尾气、扬尘的治理;六是建设城市生态通风走廊,增强城市空气的流动性。

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打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因此要建设数量充足且先进的城市配套服务设施,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科学规划,逐步完善。严格控制建筑密度;注意高、低层建筑合理搭配;保护历史文化建筑;提升建筑的品位和地域特色。

猜你喜欢

武汉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决战武汉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