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轮作对黑土区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022-09-21宋昌海杨会娜焦玉光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9期
关键词:全氮轮作作物

王 娜 王 璐 宋昌海 杨会娜 肖 健 焦玉光

(呼伦贝尔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轮作是一种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防止病、虫、草害发生,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1-3]。发展作物轮作是大兴安岭南麓地区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明确要求在内蒙古北部冷凉区,适度压缩籽粒玉米的种植规模,推广玉米与大豆轮作,调整优化结构。相关研究表明,较玉米连作,玉米—大豆轮作可以提高黑土层有机质含量,有利于黑土地保护,增加玉米和大豆产量[4-5]。大兴安岭南麓地区为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大豆为该地区的主栽作物。但随着现代高效作物生产手段的使用和作物经济效益的驱动,2005年以后,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豆面积缩减,在2005-2015年的10年间玉米面积增加了41.63万hm2,增幅275.73%,大豆面积减少了28.10万hm2,减幅37.86%,豆科作物轮作的作用受到了削弱[6-7]。前期已开展的研究大都是在不同耕作方式、不同肥料水平下设置试验处理,研究轮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8-11],实际农业生产中轮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采用的耕作措施、施肥量均与试验处理中不同。本文作者利用耕地提升项目在大兴安岭南麓地区设置的定位监测点,进行大豆—玉米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明确实际农业生产中轮作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结合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利用该项目在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自治旗3个旗(市)布设的1 310个定位监测点,进行大豆—玉米轮作效应研究。该3个旗(市)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区,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配施有机肥等技术多年,已形成相对成熟的种植模式。通过整理分析2017-2020年监测点的田间数据和土壤样品分析数据,并利用SPSS 19.0统计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2020年大豆、玉米产量,以及2017年与2020年土壤pH、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轮作模式下大豆产量

由图1可知,2020年不同轮作模式下大豆产量依次为玉米—玉米—玉米—大豆(2 262.87 kg/hm2)>玉米—大豆(2 077.81 kg/hm2)>大豆—玉米—玉米—大豆(2 058.71 kg/hm2)>大豆连作(1 877.06 kg/hm2)。其中,玉米—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模式下大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轮作模式,大豆连作模式下大豆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轮作模式,玉米—大豆与大豆—玉米—玉米—大豆轮作模式下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

图1 不同轮作模式下大豆产量

2.2 不同轮作模式下玉米产量

由图2可知,2020年不同轮作模式下玉米产量依次为大豆—大豆—大豆—玉米(7 903.23 kg/hm2)>玉米—大豆—大豆—玉米(7 691.19 kg/hm2)>大豆—玉米(7 518.79 kg/hm2)>玉米连作(6 941.61 kg/hm2)。其中,玉米4年连作模式下玉米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轮作模式,大豆—大豆—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玉米产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玉米—大豆—大豆—玉米与大豆—玉米2种轮作模式下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

图2 不同轮作模式下玉米产量

2.3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pH

统计分析2017-2020年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pH变化(图3),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pH均升高,上升幅度依次为S4(0.37)>C2S2(0.36)>C3S1(0.35)>C1S3(0.34)>C4(0.30),土壤pH变化差异不明显。

图3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pH

2.4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全氮含量

统计分析2017-2020年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全氮含量变化(图4),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全氮含量均下降,下降幅度依次为C1S3(15.50%)>S4(14.26%)>C2S2(7.74%)>C3S1(4.41%)>C4(2.06%)。

图4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全氮含量

2.5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

统计分析2017-2020年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图5),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上升,上升幅度依次为C4(39.02%)>C3S1(19.20%)>C1S3(18.22%)>C2S2(16.85%)>S4(16.36%)。

图5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

2.6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

统计分析2017-2020年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图6),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同,C4、C3S1、C2S2这3种轮作模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上升,分别上升了20.35%、8.51%、4.49%,C1S3、S4这2种轮作模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分别下降了4.54%、4.63%。

图6 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速效钾含量

3 讨论

3.1 不同轮作模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轮作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增加作物产量。玉米—大豆轮作可利用大豆的固氮作用,为下茬作物玉米提供氮素营养;玉米收获后创造的土壤环境有利于促进大豆的生物固氮[12],能够互促增产,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有研究表明,在豆科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体系中,与玉米和大豆连作相比,玉米—大豆轮作下玉米和大豆产量分别增加1.0 t/hm2和0.4 t/hm2[5]。本试验结果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大豆、玉米产量均在连作模式下最低,且前茬作物连作年限影响轮作的作物产量,前茬连作年限长,轮作作物产量高。农业生产中,农民在多年种植大豆后,倒茬种植玉米地块往往会加大化肥和有机肥施用量,以弥补大豆生产期被带走的土壤养分,因此玉米产量增加。有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化肥条件下,玉米连作多年,土壤肥力下降不明显[13]。本研究中玉米连作土壤全氮含量小幅减少,磷、钾含量增加,磷可促进大豆营养体和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钾可增加大豆荚数、百粒重,促进大豆高产。玉米连作多年后土壤环境利于大豆生长,大豆产量增加明显。

大豆、玉米多年连作后,产量下降明显。这是由于连作加重病虫害发生,土壤营养元素不均衡,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衡导致作物生长环境恶劣,作物产量下降。

3.2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刘株秀等[14]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发现,大豆长期连作下,土壤pH、全碳、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和多样性指数升高,这与本试验结果不一致。大豆连作模式下,土壤全氮含量大幅下降,速效钾含量小幅下降,有效磷含量增加。这可能与当地农民种植习惯有关,试验田一般采用测土配方施肥,足量均衡施肥以满足生长需要,而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根据收益进行投入。大豆单产与玉米相比较低,大豆单产增加也不如玉米明显,且玉米大豆价格比不合理导致大豆收益少于玉米,大豆种植期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施肥量不足甚至不施肥,土壤养分含量下降;玉米相对大豆收益高,采用合理耕作措施和施用足量肥料后,玉米增产明显,农民投入积极性高,在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化肥的条件下,土壤养分下降不明显。

王洋等[15]对德惠市12个乡镇长期连作玉米的黑土进行采样分析化验,结果表明,由于根茬还田,长期连作玉米黑土地力没有下降,黑土农田肥力较高,保肥、耐肥能力强。2000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分析了东北地区10年的土壤监测数据,发现在常规施肥和管理水平下,玉米连作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基本稳定,有效磷呈上升趋势,碱解氮和速效钾下降趋势明显,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施肥量的影响,表现出的农田养分平衡状况是磷有余而钾不足。本地区通过多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玉米秸秆还田、有机肥配施综合技术,磷、钾肥整体用量较高,土壤全氮含量保持平衡,土壤磷、钾含量增加。

4 结论

(1)长期连作下作物产量明显下降,大豆—玉米轮作模式作物产量提高,不同轮作模式下增产效果不同。

(2)不同作物种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不同,大豆长期连作下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下降,玉米—大豆轮作模式土壤养分含量小幅下降,玉米长期连作下土壤养分含量基本无变化。

猜你喜欢

全氮轮作作物
农民瓜菜“接茬轮作”增效益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流翔高钙作物叶片管理技术
蔬菜轮作有原则 合理种植效益增
作物遭受药害的补救措施
西藏主要农区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土颗粒分形的空间分异特征
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分布格局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