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二代区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模式效果

2022-09-21赵秀梅王立达李青超王连霞韩业辉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9期
关键词:赤眼蜂损失率玉米螟

赵秀梅 王立达 李青超 郑 旭 王连霞 刘 洋 刘 悦 兰 英 韩业辉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玉米是黑龙江省第一大粮食作物,2021年种植面积9 786万亩,产量达4 149.2万t,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和商品化率均居全国第一,是当好国家粮食“压舱石”的重要保证。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以下简称玉米螟),是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危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严重发生年份玉米产量损失率在20%以上[1-2]。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作物布局、栽培模式、栽培品种的变化,二代玉米螟发生区在逐渐扩大,二代玉米螟幼虫主要为害玉米花丝和雌穗等幼嫩部位,诱发或加重玉米穗腐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产量,降低玉米品质和商品等级[3-4]。目前,黑龙江省二代区玉米螟存在防治时期难以确定、防效不稳定、传统化学防治成本偏高、农药超标、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害虫抗药性增强等突出问题,2019-2020年,在黑龙江省二代玉米螟发生区肇东市,基于二代区玉米螟为害特点,优化集成天敌昆虫赤眼蜂寄生一代玉米螟卵,微生物源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防治二代玉米螟低龄幼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模式,通过对防治效果、挽回产量损失率、产量、经济效益等的测定,为二代区玉米螟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新型蛾类通用型诱捕器及玉米螟性诱剂诱芯,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松毛虫赤眼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赤眼蜂繁育基地生产;苏云金杆菌(Bt)制剂(毒力效价为32 000 IU/mg),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2019-2020 年,分别设置二代区玉米螟生物防治模式及空白对照(CK)区,采用大区对比法。生物防治区采取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喷施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Bt)防治二代玉米螟模式,面积200亩;空白对照区与生物防治区选用相同玉米品种及栽培管理条件,面积15亩,距离生物防治区200 m。

1.3 试验方法

生物防治区设置性诱剂诱捕器监测玉米螟成虫发生动态,防治一代玉米螟在始盛期,选用一级松毛虫赤眼蜂,放蜂总量为每亩2万头,放蜂2次,每次均为放蜂总量的50%(1万头),间隔7~10 d释放一次,采用无人机释放。防治二代玉米螟,在二代玉米螟低龄幼虫期(3龄前),每亩喷施毒力效价为32 000 IU/mg的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Bt)100 g,选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在喷施前首先对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进行调试,先将Bt可湿性粉剂配成母液,向药箱内加入少量清水,然后将母液加入药箱后加入清水混匀,均匀喷施。

1.4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位于肇东市太平乡同合村旭东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前茬作物为玉米,玉米品种为天农九。2019年,生物防治区6月24日第1次田间释放赤眼蜂,7月3日第2次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8月5日喷施Bt可湿性粉剂防治二代玉米螟。2020年,生物防治区6月29日第1次田间释放赤眼蜂,7月6日第2次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8月7日喷施Bt可湿性粉剂防治二代玉米螟。

1.5 试验测定与统计分析方法

1.5.1 平均防治效果9月末玉米成熟收获前,在生物防治区及空白对照区分别剖秆调查玉米植株被害情况,计算被害株减退率、虫口减退率(百秆活虫减退率)、虫孔减退率,得出平均防治效果[5]。生物防治区及空白对照区均按3次重复取点,每次重复均按照棋盘式样点取样法取5点,每点调查20株,总计100株。

被害率(%)=(被害株数/总调查株数)×100;

减退率(%)=(对照田被害率-防治田被害率)/对照田被害率×100;

平均防治效果(%)=(被害株减退率+虫口减退率+虫孔减退率)/3。

1.5.2 挽回产量损失率 应用玉米受害部位产量损失计算方法,按受害部位将玉米受害分为雌穗上部折秆、雌穗下部折秆、穗柄受害和茎秆受害4种类型,分别调查试验各处理不同受害部位的虫害株率,再与不同受害部位植株的产量损失率相乘即得产量损失率。玉米不同受害部位产量损失率为常数,雌穗上部折秆的产量损失率为11.40%,雌穗下部折秆产量损失率为32.10%,穗柄受害产量损失率为13.0%,秆受害产量损失率为5.84%[5]。

产量损失率=穗上部折秆产量损失率×穗上部折秆株率+穗下部折秆产量损失率×穗下部折秆株率+穗柄受害产量损失率×穗柄受害株率+秆受害产量损失率×秆受害株率。

挽回产量损失率=对照区产量损失率-防治区产量损失率。

1.5.3 产量及经济效益 秋季玉米收获前对示范处理区及空白对照区进行产量测定。按3次重复测定,每次重复均按照棋盘式5点取样,每点取样6.7 m2,进行实收产量测定,并折合成标准水分14%含水率下的亩产量,与空白对照区比较计算增产率;计算示范区增加的经济效益,统计投入成本(包括材料费、人工费),计算投入产出效益比。

自然水玉米产量(kg/亩)=测产点籽粒重(kg)×667(m2)/测产点面积(m2);

14%含水率玉米产量(kg/亩)=自然水玉米产量(kg/亩)×[(1-籽粒含水率%)/(1-14%)];

增产率(%)=(处理区产量-对照区产量)/对照区产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平均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2019年,玉米螟生物防治模式区(赤眼蜂+Bt)玉米被害株减退率是85.79%,虫口(百秆活虫)减退率为86.94%,虫孔减退率为85.51%,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为86.08%。2020年,玉米螟生物防治模式区(赤眼蜂+Bt)玉米被害株减退率为87.16%,虫口(百秆活虫)减退率为89.83%,虫孔减退率为88.30%,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为88.43%。

表1 玉米螟节本环保防控技术示范平均防治效果

2.2 挽回产量损失率

由表2可知,2019年,玉米螟生物防治模式区(赤眼蜂+Bt)玉米产量损失率为1.07%,空白对照区(CK)产量损失率为8.86%,模式示范区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为7.78%。2020年,玉米螟生物防治模式区(赤眼蜂+Bt)玉米产量损失率为0.82%,空白对照区(CK)产量损失率为8.65%,模式示范区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为7.83%。

表2 玉米螟节本环保防控技术示范挽回产量损失率

2.3 产量及经济效益

由表3可知,2019年,玉米螟生物防治模式区(赤眼蜂+Bt)每亩增产46.06 kg,增产率为8.11%,标准水分下的玉米市场价格为1.70元/kg,每亩增加效益78.30元,去除赤眼蜂及Bt每亩成本投入12.30元,亩增效益66.00元,投入产出比为1∶6.37。2020年,玉米螟生物防治模式区(赤眼蜂+Bt)亩增产69.53 kg,增产率为10.47%,标准水分下的(14%含水率)玉米市场价格为2.35元/kg,亩增效益163.40元,去除赤眼蜂及Bt成本每亩成本投入13.80元,亩纯增效益149.60元,投入产出比为1∶11.84。

表3 玉米螟节本环保防控技术示范产量及经济效益

3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黑龙江省二代玉米螟发生区,长期只重视对一代玉米螟的防治,在严重发生年份,只防治一代玉米螟,并不能完全压低二代玉米螟的基数,二代玉米螟发生及为害仍较重。有研究报道,在辽宁二代玉米螟发生区,只防治一代玉米螟,即使防治效果在86%以上时,二代玉米螟仍可能为害较重,不能有效地防控整个生育期内玉米螟的为害[6-7]。赤眼蜂是全世界害虫生物防治中应用最广泛的天敌害虫;苏云金杆菌(Bt)为世界上研究最深入、应用最广泛、产量最大、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微生物农药,二者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农林害虫,在害虫的生物防治及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8-9]。本模式针对二代区玉米螟的不同虫态,优化集成天敌昆虫赤眼蜂寄生一代玉米螟卵,微生物源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防治二代玉米螟低龄幼虫,对玉米螟的整体防治效果较好,平均防治效果为86.08%~88.43%,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为7.78%~7.83%,亩纯增效益66.00~149.60元,投入产出比在1∶(6.37~11.84)。二代区玉米螟全程生物防治技术模式有效控制了玉米螟为害,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绿色环保、节本增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及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显著。因此在黑龙江省二代玉米螟发生区达到防治指标的玉米田,可选用天敌昆虫赤眼蜂+微生物源杀虫剂苏云金杆菌(Bt)模式,即田间释放赤眼蜂寄生一代玉米螟卵、喷施苏云金杆菌(Bt)防治二代玉米螟低龄幼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模式。

猜你喜欢

赤眼蜂损失率玉米螟
赤眼蜂品系对玉米螟卵的寄生潜能分析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湿法炼锌除铝技术的研究与实践
赤眼蜂培育及防治玉米螟概况简析
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提出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环节损失率降到5%以下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不同油菜品种机收损失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论玉米螟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