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探讨
2022-09-21严国铭
严国铭
结合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高新技术、智能化手段的应用是当前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技术发展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对公共建筑智能化需求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考虑到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应切实优化建筑空间的功能性,在满足人们生活、工作要求的同时,能够提升建筑智能化性能,确保建筑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协同的作用。因此,加强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1 建筑智能概述
1.1 建筑智能的概念
过去行业内并未对建筑智能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根据不同国家在建筑智能的发展过程中及时更新的相关概念,对于建筑智能认识的本质是一致的。20世纪70 年代,美国将建筑智能定义为在对现有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的同时,借助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实现对便捷性环境的塑造。
由此可见,当时行业对智能建筑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便利性、低成本等方面。而欧洲则将建筑智能视为一种保障最低使用效率以及维护成本的管理系统。我国对建筑智能定义侧重于高效性及舒适性方面,认为建筑智能是集网络系统、自动化办公于一体的建筑物平台。
总体而言,建筑智能强调应根据人们当前的生活、工作需求,对现有建筑功能进行完善,促进内部集成优化,在保障建筑安全性的前提下确保建筑能够提供有效服务,从而构建更加安全的环境。
1.2 建筑智能的内容
日本将智能建筑定义为5A 建筑,基本构成见图1。以系统工程为核心,建筑智能中涵盖多项先进技术,其中借助综合布线功能落实建筑物的工作分配,能够有效促进各类设备管理,进而加强自动化安防管控,提升建筑智能管理水平,提高建筑使用价值的同时降低建筑综合投入。
图1 智能建筑
建筑集成平台有利于促进各项资源的协同管理,确保所有资源得到综合性配置,提高资源节约水平。
2 工程案例
本文工程项目为某市招商布展科技中心,以建筑为空间载体打造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促进城市科技公共资源整合,提升招商引资能力,为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在集中展示市内科技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打造成为科技服务及招商引资平台。
本项目属于公共建筑,为地上8 层框架结构,建筑总高度为31.4 m,建筑面积为8 460 m2,除展馆展厅、会议厅外还具有办公空间。1 ~2 层为布展工程区域,3 ~8 层为多功能厅、办公室和会议室。各层智能化系统均要求满足布展、办公、通信及安防等多方面需求,并为智能化项目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3 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模式的分析
3.1 管理模式要求
本文项目属于大型公共建筑,建成后将作为创新型科技中心使用,因此工程建设应在满足智慧办公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各项科技成果的展示。同时,智能系统建设不仅要满足科技性,还要有效保障经济性。通过合理应用当前先进技术,包括信息、通信技术等,在保证系统综合平衡性、应用长远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系统设计与配置工作,确保系统能够支持后续的升级工作。此外,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智能系统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多方需求,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及便利性,有效提升系统的功能性。
3.2 智能化系统内容
从建筑功能整体目标出发,在充分了解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功能实际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构建整个建设内容框架并对其进行深化设计。智能化系统主要为科技中心提供服务,要求项目应在支持科技成果展示的同时满足各方交流的功能性需求。从建筑空间布局角度出发,要求智能化系统能够提供展馆布展、多媒体会议等服务,并且可以有效保障设备互联互通,因此项目对智能化系统集成度的要求较高。
3.3 工程管理流程
本文项目要求整体布局应充分满足展厅的展示需求,并确保展厅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建筑智能水平不仅要满足当前实际要求,还应考虑未来因素,确保项目智能化水平长期处于行业先进阶段,要求工程所有信息技术高于同期技术水平。在建筑智能功能设计方面,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用户舒适度、安全性放在首位。另外,建筑应满足综合性条件,确保参观人员能够得到更加高效、舒适的展示环境。
从项目实际情况出发,在明确项目整体建设方向的基础上,工作人员应切实加强对工作流程的管理。以具体项目为参考,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并合理选择相应的管理模式,确保整体建设方向始终在要求范围内。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图2),进一步保障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以免后续施工出现变化,对工程项目进度跟踪及成本控制不利。
图2 管理模式流程
在项目前期,企业应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并做好项目接洽工作,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安排,并从项目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择管理模式,进而提出施工组织方案,确保施工有效开展。
首先,设计、施工人员应主动与建设方进行交流,在充分了解建设背景的基础上,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以及预期建设目标,明确建筑的智能需求并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由设计团队对整个建筑项目进行初步设计,出具相应的设计方案。
其次,设计方案确定后,设计团队应以设计方案为依据完成效果图制作,经建设方确认后进行相应的施工图设计。施工人员根据施工图和项目实际需求制定施工组织方案,落实项目进度管理,并进一步加强成本控制。
最后,企业应结合施工图设计加强各项资源配置工作,做好施工计划安排,在完成设备材料采购的同时,确保设备、材料以及人员能够按时入场,落实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在上述工作完成后,施工队伍可正式进入现场开始施工作业。
在管理模式方面,企业内部应积极引进现代管理模式,在明确公共建筑项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切实做好智能化工程管理工作。建立完整的现代管理体系能够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依据,进而实现对项目从前期规划到后期验收全流程的动态管理,有效提升建筑智能化管理水平[1]。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本项目为公共建筑项目,而且智能化工程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各项技术应用较为复杂并涉及多个行业领域,因此要求企业应完善现有工程管理模式,对智能化技术领域进行划分,引进先进技术,同时做好各个领域的统筹规划,进而提升工程管理水平[2]。
结合项目施工情况,要求企业应加强施工资源管理,做好施工劳动力安排工作,以施工平面布置图为依据合理制定设备材料的管理计划,并按照计划强化设备材料管理工作。其中,在劳动力安排方面,企业应以施工组织方案为依据成立工程项目组,并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负责各项技术与商务的协调问题。
在设备安排方面,由于本项目平行施工面相对较广,施工工期较长,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应加强机械设备管控,确保各部分工程使用机械数量充足,并在优化设备质量的基础上定期做好设备维修工作,确保设备能够有效支撑整个施工作业的开展。另外,工作人员应以完善的施工平面图为依据落实各项施工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施工作业有序开展,同时还应加强材料管理工作,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基础上确保数量能够满足施工的实际需求,以免引发纠纷事件。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涉及很多技术领域,要求工作人员应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及责任的划分。明确技术划分能够有效提升施工各项技术环节的管控水平,进一步加强各领域的统筹规划,确保工程管理得到有效优化。同时,为进一步确保施工统筹的有效性,应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对各项工程建设任务进行监督,在保障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确保工程能够按期交工。
工作人员可从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制定施工进度管理方案,结合工程开工、竣工日期,在坚持安全文明施工的基础上,以保障工程质量为重点,切实加强各项施工安排工作,并做好人员、设备以及材料调度工作,优化工程建设水平。另外,建筑施工结束后,应建立完善的验收程序,加强对整个建筑项目的细节化检查,明确施工作业标准,确保所有验收工作有据可依,进一步保障施工质量[3]。
3.4 工程管理难点
(1)对于管线施工,工作人员应以施工进度计划为依据,明确施工关键点,着力加强关键路径施工任务管理工作,确保施工能够按期完成,强化对整个项目工期的管控。同时,工作人员应在有效统筹分配的基础上加强各专业协调工作,使专业间能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各项施工任务。通过加强不同部门人员间的协调,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资源占用情况,保障施工有序开展,降低返工概率[4]。
(2)在路线、线管施工中,工作人员应以施工工艺为依据,加强施工管控,并做好施工细节控制,有效提升施工质量。一旦该部分施工出现问题,则将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影响后期设备安装工作,难以保障整个工程质量效果。因此,工作人员应切实提高对线路、管线施工的重视程度,确保各项施工作业能够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进行。同时,工作人员应进一步加强施工顺序安排,从整个施工流程出发做好各方调度工作,明确各项施工工序,以施工管理制度为参考确定各项施工作业标准,在保证各专业协同的条件下有效提升施工规范化管理水平及施工管控水平。
(3)以往公共建筑智能化工程在管线施工时,各专业往往会优先选择便利的布线路径,而忽视了后续的施工作业。这一施工方式导致智能化设备只能选择其他布线路径,不仅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提高了工程成本,不利于整个工程管控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情况,施工人员应积极勘察施工现场,从施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现场管路集中区域,切实做好各项线路规划工作,加强各专业沟通,合理分配管线路径,以免出现其他专业抢占路径的现象,从而做好工程量控制,有效降低工程成本。
(4)由于设备安装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因此应在安装前明确技术难度,切实加强技术控制。安装前,工作人员应先建立相应的试验平台进行调试,在满足安装条件的基础上将新技术引入设备安装过程中,确保技术应用效果。同时,工作人员应做好设备安装工序的安排工作,严格按照工程要求完成设备安装,并加强各专业相互配合,确保设备安装效果。在本文工程中,由于相关智能设备自身体积较小且设备价值较高,遗失风险较大,因此应加强成品保护工作,并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巡检[5]。
(5)系统集成联调阶段的技术难度较高,应以测试为重点,在明确各项技术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各项测试工作,有效提高技术性能。在这一过程中,应提前对整个技术测试进行编程处理,集中组织各项测试实验,以合同设计要求为依据对各项系统中的接口进行检查。
4 结语
本文从实际案例出发,基于公共建筑工程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管理特点,加强建筑总体设计和施工组织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公共建筑智能设计规划中存在的定位问题,提升建筑管理水平,确保公共建筑功能的科学性、智能性,并在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