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二十六首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a第一乐章版本研究

2022-09-21张璐瑶

福建艺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尔斯奏鸣曲贝多芬

◎ 张璐瑶

一、曲式结构分析

《降E大调第二十六首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a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采用带有引子的奏鸣曲式:引子-呈示-展开-再现-尾声,五部分组成,乐曲在bE大调上展开。引子为柔板(Adagio)、呈示主题为快板(Allegro),2/4转2/2拍。乐曲充分表现了贝多芬的思念之情和爱国之情,在淡淡忧伤的情绪基调下蕴含了贝多芬寻求自由、乐观的情绪(表一)。

二、演奏版本综合对比

本文选取的三个版本分别为美籍波兰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75岁时演绎的版本:收录于钢琴 专 辑《Beethoven:Sonatas(Moonlight;Les Adieux;Pat hetique Appassionata》。俄罗斯钢琴家伊米尔·吉利尔斯64岁时演绎版本:收 录 于 专 辑《Beethoven:Piano Sonatas Nos.21“Waldstein”,26“Les Adieux”,23“Appassionata”》。阿 根 廷 钢 琴 家 丹 尼尔·巴伦博伊姆24岁演绎的版本:收录于专辑《Beethoven:The Complete Piano Sonatas》。由于乐曲的速度、节奏、力度变化,难以凭借主观听觉和感性体验对三个版本进行比较研究,特借用表格和音频波形图来准确、具象、直观地进行对比分析。

(一)演奏速度差异

现将三位演奏家演奏该作品音响版本的不同段落以及总时长进行对比。从下表二看来,巴伦博伊姆的总演奏时长最长,达到7’40”,鲁宾斯坦的演奏时间为7’35”,吉利尔斯演奏用时最少为7’10”(表二)。

表一:《降E大调第二十六首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a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表二: 奏鸣曲第一乐章结构布局及用时

在乐曲引子部分,乐谱上标记的速度记号为柔板(Adagio),三位钢琴家的演奏都要慢于柔板,其中演奏最慢的是巴伦博伊姆(1’52”),演奏最快的是鲁宾斯坦(1’29”)。巴伦博伊姆的演奏速度约为 =36(以四分音符为一拍),鲁宾斯坦的演奏最为接近速度记号,约为 =48。呈示段三位的演奏速度的快慢发生了变化,作品谱面速度标记为快板(Allegro),巴伦博伊姆的演奏速度最快,时长最短只有1’50”,演奏速度约为 =160-240,鲁宾斯坦的演奏时长最长,演奏速度约为 =155-220。在再现段,三位钢琴家的演奏速度快慢与呈示部保持统一。在尾声部分,吉利尔斯的演奏速度最快,约为 =220,巴伦博伊姆的演奏速度最慢,为一拍等于212。

由此得出:巴伦博伊姆在速度处理上是最富有弹性和对比的,在引子和尾声的抒情部分用较慢的速度演奏,在呈示段采用了较快的速度,展现出巴伦博伊姆极好的旋律线控制能力和高超的乐曲组织结构能力,赋予了乐曲极热烈又忧郁的情感表达。鲁宾斯坦的演奏最接近作品标记的速度,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速度差值最小,节拍节奏准确,整体速度统一,对钢琴学习者是很好的学习范本。吉利尔斯演奏全曲时长最短,在抒情段落采用较流动的速度演绎,整体演奏风格自然流畅,是具有极高欣赏性的版本。

对比三位钢琴家的演奏,在宏观音乐结构上都展示出清楚的逻辑层次,节拍匀速渐慢或节拍翻倍加速,表现出均分的有规律性的节奏。在微观的乐句内部,都使用了弹性速度,速度变化呈现出随旋律的上升而加速、下降而减速的特点,在乐句渐快后常伴随句尾的渐弱渐慢,由于速度加紧而缩短的节拍时值会在拉宽处补齐,符合人体心脏心律跳动规律,给人舒适的音乐感受。卡尔·车尔尼在《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绎》一书中说“为了演绎好贝多芬作品中的神韵,一切的效果都必须建立在一个正确的速度上……一个错误的速度能够完全毁灭一段音乐。”[1]所以演奏者对于速度的准确把握是十分必要的。

(二)演奏力度差异

《“告别”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常常出现一段很长的渐强,到了高潮的最高点,迅速转入“突弱”(subito Piano)。又或者在下行的长乐句中,标为“持续渐强”的表情术语,这是一种反常规的贝多芬式力度设计。

下图分别是三位演奏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图1)、阿图尔·鲁宾斯坦(图2)、伊米尔·吉利尔斯(图3)的音响波形图,脉冲幅度越大力度越大,幅度越小力度越小。

通过三个音强波型图的对比可以看出巴伦博伊姆的强弱对比最为明显,显示出音乐强烈的戏剧性张力,除此以外,强弱布局体现出精心的设计感。全曲最强音出现在3’09”,在呈示段0.68的位置,稍滞后比黄金分割比例0.618。图4是巴伦博伊姆演奏的引子部分的音波图,最强音出现在1’12”,引子部分总演奏时长为1’52”,最强音出现在占引子部分比例0.642的位置(如图4所示)。

从音强波形图对比可以看出鲁宾斯坦演奏的版本强弱幅度最小,他演奏的每一个乐句之间的衔接处理乃至音与音之间的衔接都是十分细腻的。乐段如同一个个橄榄型层层嵌套(如图5所示)。第一乐章的最强音位于乐曲末尾明亮的主和弦上,那是带着乐观、期盼的终止。鲁宾斯坦在演奏这个版本的时候年事已高,但这个版本的演奏愈发显示其精准的控制力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对钢琴演奏者而言是极好的学习范本。

吉利尔斯的演奏强度大体上介于巴伦博伊姆和鲁宾斯坦之间,演奏得十分细腻、富有层次感。在谱面要求渐强的部分,如位于引子部分0’25”(如图6所示)同音渐强处,吉利尔斯的第一个音从弱奏开始,单音慢慢渐强走到最强音bB(谱面标记sf),音量在精准控制下层层递进,好似送别挚友的伤感之情一步步弥漫开来。

(三)踏板使用的差异

在维也纳原始版中,《降E大调第二十六首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a第一乐章没有任何踏板记号,演奏家凭借对作品的了解、演奏贝多芬作品的经验和对音响效果的喜好来设计踏板。

如图1所示,巴伦博伊姆的音乐张力是最大的,他有意识地将一些乐音结合在一起产生新的和声效果,使乐曲具有更加丰富和新颖的声音色彩,他对踏板的使用是具有创新性的,相比其他两位演奏家他演奏时踏板音使用的最多,他在呈示段主题中拍点、主和弦等地方使用深厚的右踏板使音响丰富饱满,在乐曲中柔板的引子部分,左踏板的大量使用使旋律色彩黯淡忧郁。吉利尔斯在踏板上使用得十分节制,音响干净、颗粒感明显,有明显的分句感,给人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感觉。鲁宾斯坦对于踏板的处理更像是使音色接近管风琴或管弦乐的音响效果,通过踏板的运用使音与音产生延绵的效果,增强钢琴低音的效果,在弱奏时使声音更加柔和滋润。

三、音响版本的个性处理彰显民族审美自觉

鲁宾斯坦版本的《“告别”奏鸣曲》第一乐章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其温暖平实的音色,在踏板的烘托下他将钢琴音色处理得更接近管风琴圆润的音色,使乐曲听起来是在充满忧伤的情绪基调下带有希望的抒情歌唱。《“告别”奏鸣曲》本身声部数量多且和声丰富变化频繁,鲁宾斯坦的演绎总是能让人听到非常长的圆滑线,绵长的旋律与伴奏构成一个个饱满的和声富有支撑感,能清晰听出和声的变化发展、乐句走向,在伴奏和旋律的力度对比达到了完美统一。

第二个特点是其内省包容的演绎风格,他有几处异于谱面的演绎,乐谱第5小节标记的cresc(渐强),鲁宾斯坦把它演绎成渐弱(图7)。在乐谱第252-253小节(图8)谱面表情记号标记为渐强,鲁宾斯坦将其演绎成渐强。对于乐曲中强对比部分(突快突慢、突强突弱),他没有做过分的渲染,体现出内敛深刻的风格,也给钢琴学习者更多音乐处理的启示。鲁宾斯坦演奏抒情的肖邦作品最负盛名,他演奏的这首《“告别”奏鸣曲》同样把乐曲蕴含着的挥之不去的晦暗感和民族受压迫时贝多芬的呐喊表现出来。他当时虽已75岁,还能把如此艰深的乐曲演奏得扣人心弦,其精妙的处理值得学习者揣摩学习。

(二)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演绎版本分析

在25岁录制整套32首贝多芬奏鸣曲是具有挑战性、美丽、新鲜的。巴伦博伊姆表示:他是自由的记录,到目前为止,他取得了一个完整的记录,那就是非常好的。

由上例图4可以看出巴伦博伊姆把各片段高潮安排在“黄金分割比例”,这也许是巴伦博伊姆有意的设计,也许是他音乐天赋的自然流淌,这样的处理给予了听众极大的“美”的体验,也给了钢琴学习者很好的启发。

另外,巴伦博伊姆的处理让贝多芬个人化的音乐语言很好地表现出来,车尔尼在书中曾写道:“在贝多芬音乐作品中,不同节奏型配合不同的旋律进行,便形成了其特定的音乐语言特征”[2]。如图11所示第2-3小节,三次上行小乐汇都采用了小附点节奏,作曲家用小附点节奏配以迂回式的旋律进行表现出不安、徘徊的情绪。巴伦博伊姆在演奏中将附点音符的时值有意地拖长,更使听众为之感到揪心的悲伤、惊恐的情感。另一方面,巴伦博伊姆的演奏又是最热情畅快的,如图12所示连接部第29-34小节,此处是第一乐章中技巧最为艰深的部分,巴伦博伊姆弹奏的双音音阶清晰灵动、流动自然,最后的和弦好似喷薄的火山,毫不费力。巴伦博伊姆的演奏把阿根廷“高乔民族”的精神展现在我们眼前,是热情自由、崇尚自然、浑然一体的风格。

(三)伊米尔·吉利尔斯演绎版本分析

吉利尔斯有“钢铁般的触键”之称,他的演奏技巧卓越,演奏风格雄健有力,触键无比明确坚韧,炫目的技巧配合充分的情感流露,表现出苏联钢琴学派的风格。吉利尔斯演奏的《“告别”奏鸣曲》第一乐章在音的强弱之间转换得十分迅速频繁,甚至在同一秒中出现极大的波形变化。快速频繁的强弱力度转换要求演奏者不仅有高潮的演奏技巧,还要对强弱有着极强的灵敏度。其中,他奏出的每一个强音都十分果敢有力,显示出巨大的能量。正因如此,吉利尔斯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体现出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体现出巨人的意志力与坚毅、体现出富有生命力的刚强气质。吉利尔斯在展现刚强气质的同时也讲求单音的音色处理,既有天鹅绒般柔软的弱音又有珍珠般的华丽音色。在速度、清晰度上避免情绪上的极端处理,整体表现平衡有度。吉利尔斯高超的技巧和优美的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体现出俄罗斯热情大方、浪漫又具有理性的音乐风格,显示出情感昂扬和色彩绚丽的民族音乐特点,与俄罗斯广袤的地理与多元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总结

本文主要通过仔细聆听、软件分析、对照谱面等方式对三位钢琴家演奏的《降E大调第二十六首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a第一乐章进行版本比较研究。首先在对乐曲第一乐章曲式的准确把握下,建立起对音乐结构等级和层次的理解,更准确地认识乐曲的基本结构和句法特点,把握作品速度、声部层次、音色等要素。聆听演奏者对音乐组织结构发展运动的不同理解与个性化处理,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感知与美感体验。在品味演奏家对每一个音符的细致处理以及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中分别感受到鲁宾斯坦内省深刻、带有波兰民族反抗精神的演奏;吉利尔斯刚强有力、浪漫包容的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演奏;巴伦博伊姆热情自由、浑然天成的“高乔民族”化演奏。他们的演奏各具风韵、特性鲜明,为演奏学习者提供借鉴意义,也为中华民族钢琴演奏自觉的生成提供方向,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音乐表演中展现民族精神与凝聚力。

注释:

[1] [2][奥]卡尔·车尔尼《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绎》,张奕明译,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年版。

猜你喜欢

尔斯奏鸣曲贝多芬
手机上的奏鸣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詹姆斯·李·拜尔斯:完美时刻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库尔斯克会战
大笨狗酷比多
——贝多芬和钢琴
饥饿奏鸣曲
三部奏鸣曲 俄克拉荷马城雷霆
最有型的擀面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