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海岚:热爱科学,那就勇敢成为一名科学家

2022-09-21刘颖

时代邮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科学家学生

● 刘颖

2022年6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来自中国浙江大学的胡海岚教授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这一奖项被称为“女性诺贝尔科学奖”,胡海岚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7位中国获奖者,也是目前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教科文组织在此前发布的评奖信息中说,胡海岚“因在神经科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奖,她的工作促进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

在此之前,胡海岚其实早已声名赫赫,她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得主,是荣膺IBRO-Kemali 国际奖的“亚洲第一人”,是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的特约审稿人……不过,她只想安静地搞科研,她认为“名气并不重要”,最大的成就感在于“你是第一个发现了自然未知中某个环节的人”。

“爬最高的山,看最美的风景”

1973年,胡海岚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温馨的小康之家,家中丰富的藏书让她自小便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幼时的她曾跟父亲说,长大后想当作家或者科学家,因为这两个职业最光荣。

上学后,胡海岚很快展示出过人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在数学和物理方面。中学同学曾这样形容她:“初中时她是全年级数学最好的女生,轻声细语,从容淡定,漂亮聪颖。”不仅成绩好,胡海岚为人也十分随和亲切,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来请教她,她总是很耐心地讲给他们听。

高中时,胡海岚参加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得了一等奖,凭借这一成绩,她被保送到北大物理系,不过,她感觉物理学科发展相对比较成熟,而“生命科学领域还有很多未知值得发掘”,于是她选择了转向生物。朋友问她,生物系的毕业生以后能做什么?她笑道:“要么研究细胞搞科研,要么进酱油厂造酱油。”

在北大生物系,胡海岚起初的专业方向是当时最热门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然而有一天,她被一本神经生物学领域内的名著《神经生物学——从神经元到脑》深深吸引了,便决定选择脑科学作为未来的主攻方向。同时,她对科学实验也很着迷,她后来回忆道:“看见大脑发出的电脉冲是可以被记录、脉冲的功能是可以被探知的那一刻,是我科学生涯中的启蒙一刻。”在她看来,大脑有着自然界最神秘最复杂的结构,脑科学中充满未知和挑战,这才是她应该做的研究。

大学毕业后,胡海岚赴美深造,于2002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神经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2004年,她进入有“世界生命科学圣地”之称的冷泉港实验室,进行博士后工作。在美国学习、工作10多年后,她放弃了那里的生活和事业,于2008年12月回到祖国,进入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并组建了自己的团队。谈及这一选择,胡海岚说,她一方面是希望把自己科研的黄金阶段留给祖国,另一方面也是受国家日益完善的人才政策的吸引。

2009年,胡海岚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在“百人计划”的资助下,她带领团队“撸起袖子加油干”,随后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2015年,胡海岚受邀回到浙江,入职浙江大学神经科研中心,继续攀登科学高峰。

纵观胡海岚的求学和科研生涯,她始终听从内心的召唤,追寻自己的兴趣,无惧挑战,充满好奇。“爬最高的山,走最远的路,看最美的风景,不忘初心。”在科研中经历无数曲折的胡海岚,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

“科学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

胡海岚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正常情绪的神经编码机制、异常情绪(如抑郁症)的神经环路及分子机理、社会竞争的神经环路机制。她带领团队产出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抑郁症的基础及转化研究中取得了创造性、系统性的成果。

抑郁症是当代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全球目前约有3.5亿患者,他们深受困扰,身心处于严重不健康状态。在与抑郁症的斗争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它并不是简单的心理出现问题,而是大脑发生了病理性的改变,需要药物治疗。但传统抗抑郁药普遍存在起效慢、靶点广、副作用大的缺点,而起效又快又好的氯胺酮,又有很大的副作用,且成瘾性强。过去,科学界一直没有弄清氯胺酮的起效机制,也找不到它的替代品,2018年,胡海岚团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胡海岚团队发现,人类大脑中有一个小小核团,它在介导负面情绪当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们称之为“反奖赏中心”。当核团内活动异常,或进入高放电状态时,就会过度抑制大脑的“奖赏中心”,这可能就是人进入抑郁状态的原因。胡海岚团队同时发现,氯胺酮之所以能够快速起效,是因为它能够很快地阻断“反奖赏中心”过度放电或者过度的活化状态,从而起到一个“开关”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两三个新的不同的分子靶点,它们可以作为潜在的抗抑郁药物的靶点。

研究取得突破后,胡海岚团队迅速投入新型抗抑郁药物的临床转化研究中。他们的工作,为困于精神抑郁暗夜中的人们带来了重生的希望。胡海岚说:“虽然药品研发的路很长,但我们已经看见了曙光,并且迈出了第一步。”

要为患者摆脱痛苦,科研人员自己则要经历无数次失败的痛苦。在实验室里,胡海岚有70%以上的时间都在面对实验的失败。她十分认同一位前辈的忠告:如果试验50%都获得了预期结果,那就应该放弃这个方案,因为它不够创新。她认为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是韧性,百折不挠在科研领域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现实。

“板凳要坐十年冷”,科学研究就是在不断的摸索和试错中前行的。胡海岚说:“坚持就是韧性的体现,就是追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且要耐得住长时间的寂寞和挫折。科研就像一场马拉松,你要调整好自己的节奏,有时候快,有时候慢,有时候有同伴一起,有时候也要一个人孤独地坚持,虽然不知道终点在哪里,但是总能让你充满希望。”

有人问胡海岚,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会不会感觉很枯燥?她笑着说:“抱歉,我从来没有觉得科研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且我周围的科学家朋友似乎也没有谁这样抱怨过。在我们看来,科学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这是国家和社会资助你,让你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在胡海岚眼中,投身科学研究一定是出于兴趣,一旦找到了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所有的坚持都是幸福的。

“从科学成就本身去获得自尊”

胡海岚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师。短短10余年,她已培养了多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他们共获国家级最高奖学金10多人次,其中6位已在中科院、清华、华东师大和浙大获得教职,4位获得国家优青等人才奖项。

胡海岚并不否认天赋在科研中的作用,但她认为努力是最重要的。她告诉学生,所谓天赋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一是对科研重要问题的品味和把握。前者如果天生欠缺可能后天不容易弥补,后者则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术训练习得。天赋中等但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科学家有很多,但不努力的天才非常罕见,所以努力是必要条件,而天赋至少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这样的引导激发了学生们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而胡海岚自身的勤奋自律也在无形中鞭策着他们。但胡海岚并不是一味给学生“打鸡血”,相反,她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科研中付出足够努力的同时也要尽量保持生活的平衡。她的理念是“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她喜欢运动,尤其擅长游泳。在工作之外,她也有“小女生”的一面,喜欢旅游和美食。总之,在实验室里,她带领团队全力以赴地工作;出了实验室,她希望大家过得快乐。张弛有度、平易近人,难怪她会当选“浙大最受欢迎的老师”。

一位学生曾用“幸福”一词总结跟着胡海岚学习和研究的感受,认为“胡老师是我能接触到的人里面最令我佩服的”。这位学生还强调,自己佩服胡海岚,不仅是因为她所获得的成就,更因为自己切身感受到她工作的勤奋、对待科研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新知识的好奇,以及她在生活中的自律。在学生眼中,胡海岚不仅让他们在科研道路上有了一个光明的开始,更重要的是给了他们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勇气、信心以及方法。

在科研路径和方法上,胡海岚给予学生的指导具体有效。她善于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他们寻找最合适的研究课题。她也非常重视交流,在她的课题组,学生们有很多交流机会,许多灵感就诞生于思想的交汇与碰撞中。

胡海岚的学生以女生居多,但她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她笑说:“在科学的真相和事实面前,不同的性别都是平等的。”注意到一些媒体对她女性身份的强调,她认为“女科学家不应该成为标签”,也鼓励女生们不去在意这些。同时,她认为“年轻化”标签也不宜过度强调,她提醒学生们:“媒体喜欢报道年少成名,但就科研工作来说,我们特别应该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科研有它自己的规律和时间。”

“重视你的科学研究并从科学成就本身去获得自尊,这很重要!”胡海岚说,“你永远不知道3个月后什么会成为媒体新宠,但可以确定的是,在科学世界中永远有切实可信的‘真理’。所以,如果你热爱科学,那就勇敢成为一名科学家!”

猜你喜欢

科学家学生
穿越成为科学家
快把我哥带走
为何“woman scientist(女科学家)”这个表述甚至会存在?
假如我是科学家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