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技术集成对养殖池塘水质和鱼类生长的影响
2022-09-21刘艳辉刘铁钢杨炳坤李秀颖王战蔚祖岫杰
刘艳辉,刘铁钢,杨炳坤,李秀颖,王战蔚,祖岫杰
(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在“以养为主”方针的指导下,发展迅猛,成绩斐然。2020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6 549.02万t,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 226.1万t,占比79.8%。其中,池塘养殖业面积303.69万hm,产量2 537.14万t,在养殖总产量中占比48.5%,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体,为解决我国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丰富“菜篮子”、增加动物蛋白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池塘单产的不断提高,主要是通过加大苗种放养量、饲料投入量和药物使用量等来实现。养殖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导致饲料过剩与残饵堆积,底泥有机物和营养盐浓度不断升高,耗氧因子增加,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有毒有害物质大量积累,最终导致养殖水体恶化,病害多发,水产品质量低下。因此,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优化调整池塘绿色生态养殖,是解决池塘养殖问题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南方各省市大力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鱼菜共生、多营养层次养殖等新型养殖模式,北方地区因受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所限,很多新技术推广应用难度大。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在北方地区易于推广的池塘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本研究将近年在北方地区推广的池塘底排污、微孔增氧与叶轮增氧联合使用、生物絮团技术等多项技术集成应用,旨在为北方池塘养殖提供先进的养殖模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择6口面积均为5 469.4 m的试验池塘(1—6),池塘深均为2.8 m,注水深均为2.5 m。高压罗茨风机功率2.2 kW,增氧盘直径1.2 m,安装高度为距离池底30~35 cm,传统增氧设备为3.0 kW叶轮增氧机;投饵设备为360°风送投饵机和普通自动投饵机;试验用水为深井水和水库水;试验用碳源为有效成分48%的糖蜜。试验用鱼为建鲤2号、团头鲂“华海1号”、异育银鲫“中科5号”、长丰鲢、鳙等,均从附近渔场购买夏花,暂养7 d。
1.2 试验设计
2021年5月24日—10月17日,在吉林市金源水产良种场开展试验。1、2、3池塘为试验池,采用多项技术集成,安装底排污设备,每口池塘配备1台2.2 kW微孔增氧设备和2台3.0 kW叶轮增氧机,360°风送投饵机投喂,养殖期间零换水,只补充蒸发和渗漏水分,每10 d根据铵态氮监测数据,向养殖池中投入糖蜜调控水质,添加量依下式计算:
式中:ΔCH—糖蜜添加量,g;H——平均水深,m;S——养殖水体面积,m;C——铵态氮(NH-N)质量浓度,mg/L。
4、5、6为对照池塘,采用传统养殖模式,每口池塘安装1台自动投饵机和3台3.0 kW叶轮增氧机,采用加换新水方法调节水质。
试验池和对照池苗种放养种类、规格、数量完全相同(表1),日常管理和投入饲料完全相同。试验池和对照池均于水深0.8 m处安装溶解氧(DO)自动监测探头,当DO质量浓度低于5.0 mg/L时,增氧设备自动启动。定期检查鱼类病害情况,发现死鱼及时捞出,并记录死亡数量和体质量。
表1 每667 m2试验池和对照池鱼类放养情况
1.3 指标测定
1.3.1 水样采集和测定
从6月5日开始每10 d采集1次水样,采集时间为10:00,每池选5个采样点,在水面下60~80 cm处采集水样1.0 L,5个采样点水样混合后取1.0 L。NH-N、亚硝酸盐氮(NO-N)质量浓度用分光光度法测定(Cary60),DO质量浓度(监测底层数据)和pH值用水质分析仪(哈希DR900)现场测定。各项水质指标均取5个采样点平均值。
1.3.2 鱼类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测定
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分别随机抽取30尾以上各品种鱼,测量平均体质量;各品种鱼收获时分别计算质量和成活率;根据各池投饲量计算饲料利用情况。计算方法如下:
(1)摄食鱼收获数量(尾)=收获总体质量/收获鱼平均规格;
(2)成活率(%)=收获鱼数量/放养鱼数量×100%;
(3)摄食鱼收获体质量(kg)=鲤收获体质量+鲫收获体质量+鲂收获体质量;
(4)饲料系数=饲料投喂量/(摄食鱼收获体质量+摄食鱼死亡体质量-摄食鱼总放养体质量)。
1.4 数据处理
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绘图,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试验结果
2.1 水质指标变化
6月5日—9月13日,试验池和对照池的底层DO、NH-N、NO-N质量浓度和pH值变化见图1(a)(b)(c)(d)。
由图1(a)可见,试验池和对照池底层DO质量浓度分别为1.75~2.87 mg/L和1.35~2.48 mg/L,无明显变化规律,除7月25日2组池塘DO质量浓度非常接近外,试验池DO质量浓度始终高于对照池。
由图1(b)可见,试验池和对照池NH-N质量浓度分别为1.28~3.45 mg/L和1.12~5.41 mg/L,其中对照池NH-N质量浓度一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7月5日—9月13日,对照池NH-N质量浓度始终显著高于试验池(P<0.05)。
由图1(c)可见,试验池和对照池NO-N质量浓度分别为0.03~0.14 mg/L和0.03~0.21 mg/L,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7月5日后,对照池NO-N质量浓度显著高于试验池(P<0.05)。8月4日后,试验池NO-N质量浓度基本趋于平稳状态;对照池NO-N质量浓度一直小幅缓升,9月3日后缓慢下降。
由图1(d)可见,试验池和对照池水体pH值分别为7.34~7.78和7.34~8.44,均呈先升后降趋势,6月25日—9月13日,试验池水体pH值显著低于对照池(P<0.05)。试验池水体pH值升降幅度较小,对照池水体pH值波动范围较大,6月5日—8月4日急剧升高,而后急剧下降,8月14日后趋于平稳状态。
图1 试验池和对照池水化指标变化
2.2 各品种鱼生长指标及饲料利用
鱼类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详见表2、3。由表2可见,除鲂成活率指标外,试验池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池(P<0.05)。由表3可见,试验池鱼总产量比对照池提高15.9%,饲料系数比对照池降低6.1%。
表2 每667 m2鱼类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情况①
表3 每667 m2各品种鱼总产量和饵料系数①
2.3 鱼病及节水减排
8月份高温季节,由于饲料投喂量大,对照池塘水质老化,鲤、鲫均患有细菌性肠炎病和烂鳃病,并有部分鱼死亡。通过大量换水和药物治疗,鱼病得以控制。试验池鱼类未发病,鲤、鲫成活率分别比对照池高3.98%和3.94%,鲂由于抗病能力较强,养殖期内无发病,试验池和对照池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试验池养殖期间零换水,补充加水8次,每次平均补水深度20 cm,每667 m累计补水量1 067.2 m;对照池补换水11次,每次平均补换水深度30 cm,每667m累计补换水量2 201.1 m,试验池比对照池节水51.5%。
3 讨论
3.1 多项技术集成对水质的影响
3.1.1 DO质量浓度
DO质量浓度是衡量养殖水质的重要指标,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对养殖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生长和养殖环境均有很大影响。试验池使用底排污技术,可以排出池底过多底泥,减少有机物耗氧;底层微孔增氧和叶轮增氧机联合使用,可使氧气上下同时供给,使底层DO更充足,促进有机物快速分解。本试验池施用碳源,在生物絮团形成过程中大量耗氧,试验池底层增氧幅度不大。但从图1(a)可以看出,试验池塘溶解氧始终高于对照池,这主要是底排污、底层微孔增氧和传统增氧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
3.1.2 NH-N和NO-N质量浓度
水体中NH-N和NO-N质量浓度超标是养殖生产中的常见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肥料、饵料、粪便过剩分解出的含氮中间产物;二是DO不足;三是水体中pH值过高。当NH-N质量浓度超过5.0 mg/L、NO-N质量浓度达到0.1 mg/L时,会破坏鱼的鳃组织,使其缺氧,造成死亡。本试验证明,池塘底排污可自动排出底层沉积物和污水,排出水体中过多的NH-N和NO-N。微孔增氧和叶轮增氧的联合使用,可立体增氧,保障底层DO充足,抑制NH-N和NO-N产生。从图1(b)可以看出,7月5日之后,试验池塘NH-N和NO-N质量浓度显著低于对照池塘(P<0.05)。生物絮团对水产养殖的重要意义在于其对NH-N和NO-N的快速异养转化,降低NH-N和NO-N等有害物质浓度。本试验池塘通过定期监测NH-N的质量浓度,并根据NH-N的质量浓度调整碳源添加量,再加上池塘立体增氧和底排污的联合作用,使得NH-N和NO-N质量浓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3.1.3 pH值
pH值是水产动物养殖环境中重要的影响因子,pH值增加,NH-N中分子氨比率增大,毒性增强。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形成生物絮团过程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因此形成生物絮团过程会降低水体pH值。随着温度的升高,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使碳酸氢根(HCO)转化成碳酸根(CO),pH值升高,这一降一升使得pH值比较稳定。
3.2 多项技术集成对鱼类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3.2.1 鱼类生长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主要包括鱼类品种、养殖环境、饲料营养、投饲技术等。试验证明,底排污、生物絮团、底层微孔增氧与叶轮增氧联合使用等技术,可提高DO质量浓度,降低NH-N、NO-N质量浓度和pH值,使鱼类在良好的环境下生活,有利于其快速生长。故试验池鲤、鲫、鲂出池平均规格和摄食鱼总产量分别比对照池提高11.2%,12.4%,16.7%和15.9%。
3.2.2 饲料利用
研究指出,生物絮团技术可将水体中的NH-N和NO-N等氮素转化为自身菌体蛋白质,细菌大量繁殖,进一步通过絮凝作用将水体中的有机碎屑、藻类、原生动物、残饵等形成絮团,被养殖鱼类摄食,提高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实现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鱼类成活率。试验池采用了360°风送式投料机,使饲料投撒均匀,投饲面积大,避免鱼类摄食拥挤,过多消耗体能,鱼类摄食旺盛,提高饲料转化率,故试验池饲料系数比对照池降低6.1%。
3.3 多项技术集成对节水减排和鱼类病害的影响
3.3.1 节水减排
试验池塘养殖期间无换水,且10~15 d进行1次底排污,由于采用多项技术集成调控,养殖期间DO、NH-N、NO-N、pH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底排污技术可将池塘底部粪便、有机废物及底层水排出,经消毒处理后固液分离,上清液回流到养殖池塘,固体物质作为农业肥料,实现养殖废弃物回收利用,防止养殖污水造成外源污染,实现节水减排。试验池与对照池塘相比较,平均节水51.5%。
3.3.2 鱼类病害
试验池养殖废水零排放,底层水质经消毒处理达标后可循环利用,整个养殖期间无发病,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对照池由于无改水净水措施,7月中旬后加大了投喂量,致使水质恶化,由于底层DO不足,NH-N、NO-N难以分解,养殖中后期发生了鱼病,经大量换水、使用药物后得以控制。但养殖水环境恶化和大量药物使用,对鱼类生长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造成极大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