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文化育人的理念与案例实践
2022-09-21李立文
李立文
(广州市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10410)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不仅传递着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还兼有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功能。技术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核”,以“技术文化”的形式呈现在职业教育与文化的互动之中,成为职业教育的必要且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尤其是技工教育,过于强调就业导向,以就业能力为单维培养目标,将个体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工具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研究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职业教育内涵的应有之义,是职业教育的宗旨,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加强人文教育方面,学界既有“工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的研究视角,又有以典型特色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还有地域特色文化的理论或实践探索。其中,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育人,不仅可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区域文化认同感,还可以增强其就业适应性和生涯延续性。笔者以广府文化育人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多维探究与分解阐释,以期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和技能扶贫提供个案索引和当代注解。
一、地域特色文化育人的理念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面临着价值地位的贬抑、地域基础的消解和道德观念的弱化等方面的困境。作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广府文化一方面遭遇流失的困境,一方面所具有的移民文化、开放文化、兼容文化等特点,对广东社会历史乃至海外华侨华人产生着重要影响。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校园生态,取得新的工作成效,广州市技师学院基于认同、适应、转化等维度对广府文化的传承可行性进行了分解阐释。
(一)对地域特色文化的现代传承
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的亚文化,具体是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以开放、创新、兼容为动力,在中外贸易、文化辐射等方面展现了鲜明的区位优势、时代色彩和优秀品质,发挥着主导大湾区文化建设,辐射岭南、影响海外的文化润滑与催化作用。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其所属的11 个城市都涵括在广府文化片区,在推动城市文化价值链的有效融合和大湾区文化认同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也为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
为此,广州市技师学院立足区域文化传承,在“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等精神的指引下,不断挖掘广府文化的精神特质,并将其贯穿于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赋予其时代新内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塑造了地域特色文化育人模式,实现了对广府文化的现代传承。
(二)对制造业立省的主动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发达的制造业,以“世界工厂”闻名的广东经济得以傲视群雄。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机遇,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了以格力、华为、广汽、美的、中兴、比亚迪等大型知名制造业企业为代表的广东制造“大户”。这背后是广东省近年来大力实施“广东技工工程”,培育了一大批技能精湛的“南粤工匠”。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扬工匠精神,用匠心成就了广东制造业的辉煌。
近年来,广州市技师学院积极顺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并充分关照文化教育、文化自信的现实作用,致力将广府文化深深植入课堂教学、实训实习与素质教育之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底蕴、有抱负的高技能人才——“广府工匠”,成为弘扬广府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过程中的璀璨结晶。
(三)对工匠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在古代,工匠精神主要指生产者或设计者在技艺传承与产品制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与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同时饱含创造精神与个性化定制观念,主要表现为对技艺产品的再次创造。近现代,伴随着大机器工业与智能产业的兴起,工匠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突出表现为新时代工匠应具备技艺精湛、勇于创新、乐于协同合作等核心职业素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合格的新时代大国工匠是孕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根本举措,是塑造全社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精益求精”良好风气的有效途径。
近代以来,广府域内涌现一大批工业化巨匠,如“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中国航空之父” 冯如等。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劳动模范”“工人发明家”刘铁儿、“全国劳动模范”“电缆极客”陈浩臻等,精益求精,平凡中见伟大,托起中国制造。近年来,守护地铁安全的“技术卫士”张重阳,“实现广州世赛金牌零突破”的黄枫杰、梁智斌,“国际焊接技能大赛冠军” 刘仔才、“多项汽车核心技术全国领先”的创造者张春新等新时代广府工匠更是数不胜数。
新时代工匠精神高度关照育人功能,力求培育拥有科学职业观与职业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广府工匠精神载体颇丰,企业机构培训、院校人才培养、技能竞赛等皆可传承发扬。广州市技师学院积极发掘广府人先进典型,努力引导在校莘莘学子成为工匠精神的坚定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二、地域特色文化育人的机制建构
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宝库,一方面其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供资源,另一方面其弘扬的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导向作用。有研究表明,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中,教育主体要增强文化自觉,以优秀文化育人;教育客体要优化思想品格,推动传承创新;教育介体要推陈出新,深化承载能力。为此,广州市技师学院整合资源,以广府文化认同为切入点,以技能精准扶贫为主线,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本面,构建起政校会融合的宏观运行机制、馆室班融通的中观培育机制及技艺道融贯的微观成才机制。
(一)政校会融合的宏观引导机制
“政校会融合”指由政府主导、学校实施、联谊会参与形成的“需求导向”引导机制。这一机制的构建主要承担广府文化育人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复杂问题解决以及协调沟通职能。
1.政府主导
政府是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政策的制定者和教育经费的提供者,主要利用行政命令或激励措施等手段鼓励、支持和引导广府工匠培养。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培育以岭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新时期广东人文精神。广州市则明确,大力研究与弘扬广府文化,以期在未来10 年内把广州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名城。中央与地方的政策主导,为广府文化育人模式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与明确的方向指引。
2.学校主体
广州市技师学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东省开办的第一所技工院校,是广东技工教育事业的起点。作为地处岭南腹地、长期面向全国招收学生、多方整合资源的公办技工院校,与包括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各界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秉承广府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延揽天下英才,共育广府工匠;以世赛为引领,学习世赛理念与标准,建设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推动双创教育,打造内涵发展新引擎,构筑了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使“创新创意”成为发展新引擎;践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牵头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和院校组建“广东宠物行业职教战略联盟”,联合广州市模具工业协会和模具骨干企业组建“人才培养校协企产学联盟”;同时对相关专业进行培养有关学科专业人才的试点工作,开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岭南公益类”社团实践平台;首创企校双学制技师培养模式,与广州机床厂、广汽集团、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企校双制技师班。
3.协会主动
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以下简称“广府人联谊会”)是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联合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致力于团结广府人和珠玑巷后裔,弘扬“慎终追远、开拓奋斗、包容共济、敢为人先”的广府人精神。近年来,广府人联谊会在寻根认祖、维系桑梓、振兴经济、捐资文卫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对韶关、南雄教育捐赠款项达2.5 亿元之多。在如何推动教育脱贫、技能脱贫方面,广府人联谊会和广州市技师学院理念相同、志向一致,共同发起了旨在“维系桑梓,资助后学”的技能扶贫行动。广府人联谊会资助珠玑巷后裔贫困子弟入读广州市技师学院,双方共同培养兼具广府文化素养和过硬专业技术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让共同富裕成为朴素追求和现实可能。
(二)馆室班融通的中观培育机制
“馆室班融通” 即指由广府班渗透到学校羊城工匠馆,与广府文化大师室结合形成的融通培育机制。馆、室、班分别代表学校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不同场域或情境。基于法国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这种机制的打造是基于对三种不同场域的联结与融合,旨在塑造地域特色文化育人的有序稳定的情景场面,并最终反馈于文化与技能知识的再生产。
1.建设羊城工匠馆
广州市技师学院和广州市总工会、广州工艺美术协会联合打造了羊城工匠馆,与广府人联谊会共建广府文化大师室和广府文化传媒中心。学院在各校区相继建成了广府文化长廊,制定了广府文化传承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制度约束和养成教育。将广府文化育人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日常教学、日常技能训练中,推动广府文化进课室、进实训室、进宿舍。组织师生开展珠玑巷文化寻根、举办粤剧欣赏与讲座、举办广府美食文化节等广府文化特色活动100 余次,参加师生合计近20 000人次。这一系列举措,都将促使工匠文化中的精益求精、广府文化中的开拓创新等精神内核一并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进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应然目标,培养源源不断的新时代“广府工匠”。
2.充实大师工作室
技能大师室的技术技能专长是建立在“学科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依存、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相互融通转换、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羊城工匠馆和广府文化大师室目前共有36 名工匠、文化大师率先入驻。广府文化大师室特别聘请了艺术造诣高、社会影响力强、热心中华文化传承的应祚智、吴友优、叶永润、倪慧英、何笃忠等多名广府文化大师驻场坐镇,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以书法、绘画、粤剧为载体,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助力学院办成人文与技能并重的院校。
3.组建公益广府班
广府人联谊会与广州市技师学院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是通过设立“广府班”来实现的,丰富而独具特色的“高技能+广府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其重要合作成果。2015—2020 年,“广府班”共举办6 届,累计招生453人。学生多来自广东广州、湛江、茂名、阳江、韶关、清远、佛山、中山、肇庆、云浮和广西玉林等地贫困家庭的孩子,就读专业涵盖机电一体化、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维修、制冷设备运用与维修、市场营销、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宠物护理等多个热门专业。目的在于帮助广府后裔困难学子通过就读技工院校实现技能就业,进而带动全家脱贫。“广府班”学生除享受免学费政策外,三年的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全免,每生每月发放生活补贴500 元,毕业后100%就业推荐。
(三)技艺道融贯的微观成才机制
“技艺道”融贯主要指通过将广府文化传承过程中技的习得、艺的充实、道的升华这一过程结合形成三维递进的成才机制。技艺道一体的成才机制遵循工匠成长“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按照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发展学生的职业生涯。这类机制的形成主要源于对德国20世纪80 年代“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的借鉴,该思想认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是促使学生习得现有技能,而且更加关注学生对未来设计创新能力的掌握。
1.技的习得
技者,技能技术之谓也。所谓技能,原指通过练习获得的自动化操作动作。随着人们对技能、经验、态度、信仰、乃至默契等隐性知识研究的深入,技能类隐性知识受到空前重视。首先,技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是外显的、展开的、动作的操作技能,也可以是内隐的、简约的、心智的认知技能;其次,技的获得均要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第三,技是在一定目的指引下的一系列动作的组合,是一个有目的的动作系统。
所以,我们在此将“技”作为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根据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反复练习而获得的规则性动作体系。在培养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学习任务载体,把学习者从较低发展阶段带入到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具体做法是学院与企业签订生产或服务合同后,根据需要组成项目师生团队,让团队中的师生围绕目标任务,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保证目标的实现。
2.艺的充实
艺者,工艺艺术之谓也。先前,技工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有很强的技术导向性,以具体职业岗位的应用技术培养为主线,且特别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并将这种思想推向极至。但是,其技术至上、实用主义和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受到诸多诟病。广州市技师学院在实践中坚持教育本性,引粤剧进校园,通过对学生“艺”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更为完整的“人”。
主要做法是在专业技能学习中,融入广府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宽松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情感,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如积极搭建沟通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激发学生上进;关注学生的物质需求,大力改善校园环境、完善配套设施,让学生在良好的职业环境中愉悦地工作、学习,点燃他们创新的激情,促进他们的职业生涯成长。2016 年以来,每年春季学校都组织新一届“广府班”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南雄珠玑古巷探源寻根;行走千年驿道梅关古道,感怀张九龄劈山凿道之毅力;走访慰问失独家庭,带去真切关怀并送上慰问金,传递温暖,将爱接力……。
3.道的升华
道者,职业道德、职业精神、道德修养之谓也。学员一方面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以职业认同和职业承诺为抓手,提升技能人才的职业精神与道德修养。职业认同是指学习者或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一致。职业承诺主要是指学习者或个体出于对某个职业的喜爱与认同而愿意从事该职业并甘愿付出时间和精力的态度、动机。这种态度和动机不仅影响个体的工作绩效,而且还影响着个体对职业的投入程度及其离职意愿等工作行为。职业认同和职业承诺是与职业能力发展过程紧密联系的发展结果。
基于这种思路,广州市技师学院将广府人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其举措主要包括:一是将广府文化中“开拓奋斗”的创业精神融入到学院日常的管理和教学中,鼓励教师对教务管理、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学术科研等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二是将广府文化中“包容共济”的博爱情怀融入到课堂教学、专业实训、岗位实习、班级活动中,使学院教师和学生彼此包容、相互帮助、共同成长;三是在广府人精神融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成为贤能的匠人由理论转为实践,并在转化过程中不断启迪学生,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精神层面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培育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品格,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培养出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从而实现学院的培养目标。
基于实践,广州市技师学院构建了广府文化理念体系(见图1)。通过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形成“修身广济,精技厚生”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标识。“修身广济”即心中装着他人,就会产生爱心;胸内怀抱社会,就会担当责任;“精技厚生”即学生在校学习精湛技艺,在社会中运用所学既可丰衣足食又能回报社会。
图1 广府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的理念系统
三、地域特色文化育人的行动框架
地域特色文化育人机制的推行与实施迫切需要适宜的行动框架予以保障。所谓地域特色文化育人的行动框架是广州市技师学院为实现广府工匠培育目标而采用的促使各类系统因子协同运作的方法、路径与保障策略。
(一)因势利导,提取认知公约数
一方面,广府文化为广州市技师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广州市技师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也会丰富和提升广府文化,二者相得益彰。两者结合的前提,是认真领会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此基础上找到共同点,提取全院教职员工的最大认知公约数。
近十多年来,广州市技师学院先后合并广州矿业中专、广州市农业干部学校、广州汽车工业技校等多所职业学校,形成了专业覆盖一、二、三产业,多校区办学的格局,全面实现办学理念优化、专业整合和文化融合为全院师生人心所向。为尽快升华全院师生对校本文化的思想认同,学院提炼出基于广府文化意蕴的办学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与校歌等一套成熟的文化理念系统,逐渐形成了符合广州市技师学院文化特质建设要求的核心价值、共同信念和行为规范。并且学院把广府文化意蕴所囊括的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去,融入到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中,为激励全院师生共同建构学院文化提供不竭动力。
(二)顺势而为,凝聚组织向心力
把握文化建设特质的总体要求,必须树立长期思想,坚持常抓不懈、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形成有效机制。在规章制度上,广州市技师学院相继制定了工作规划及《广府制度文化管理实施办法》等校内制度,将广府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发展总体规划中,并视其为学院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广府文化”贯穿于环境系统建设、专业群发展、文体及技能活动开展等各项行动中。
同时,学院通过建立羊城工匠馆,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广府工匠之魅力、广府文化之灿烂。每年新生入学即入工匠馆,由校领导开讲第一课,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每届成人仪式、入馆接受加冠礼,体会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系列现场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耳濡目染地养成良好品行、习得精湛技艺、内化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广府文化大师工作室的资源优势,以书法、绘画和粤剧为载体,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将广府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助力学院办成人文与技能并重的职业院校。
广州市技师学院的广府文化建设做到内外协调、逐步推进,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步走”的战略进行。计划阶段在扎根于校史、文献、理论的基础上,对学院文化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对整个文化推进进行宏观规划;行动阶段做到分步实施,全员参与;观察阶段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反思阶段对行动结果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并对计划、行动和观察三个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正,最终将得到的理论成果在实践过程中变成实际成果。伴随着广府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全院上下教职工深度参与、主动作为,既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合力,又增强了向心力。
(三)趁势而上,开展实践多样本
校园文化是学院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鲜明体现,也是学院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学院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文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共谋文化发展、共建和谐校园的强大合力,从而更好地达到学院“成才先成人”的办学理念。
第一,学院坚持上下联动,统揽校园文化建设全局,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工作开展工作。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定期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认真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学院坚持校企合作,结合产业、行业、企业文化来建设校园文化。广州市技师学院从研究学习产业、行业、企业文化入手,积极优化办学理念、校风、教风和学风,通过吸收产业、行业、企业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学院广府文化建设中,进一步丰富广府文化的内涵。具体来讲,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机制抓住了校企文化共建共享的发展机遇,营造了浓厚的校企合作氛围,使校园充满产业、行业、企业文化的阳光粒子,并引发师生对行业、产业、企业及其岗位的从业兴趣,增强对广府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学院坚持合理配置资源,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依照学院广府文化建设规划要求,合理调配校内外资源,致力于实现广府文化建设目标。广州市技师学院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校园文化建设专家组”,两个小组的办公室均设在政工处,由院党委直接领导。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制度,组织实施、检查督促、总结表彰,促使大家各尽其能,确保地域特色文化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学院坚持开门办学,广泛接纳来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渴望技能成才的莘莘学子。学院以广府班带动更多订单班、冠名班,让人人出彩成为可能。2016-2020 年,学院与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作,连续举办5 届“黔南州班”,累计招生251 人(其中建档立卡精准受帮扶学生超过80 人)。大力推动精准扶贫助学项目与“三项工程”(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羊城行动紧密对接,同时全程引入企业——泰成逸园,集聚三方优势资源,主动适应市场需求,顺应政府产业发展战略,开设老年健康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这也是穗黔两地人社部门牵线搭桥、两校合作、校企定制培养、异地开班的技能教育精准扶贫试点。2017—2020 年,连续举办了4 届“湘西州班”,累计招生39 人(其中孤儿学生超过20 人)。由湘西自治州政府、州慈善总会“买单”,广州市慈善会给予一定支持。该班学生大多为孤儿,广州市技师学院这个大家庭不仅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更是向他们传递“爱就在身边”的正能量,重树他们的自信,重燃他们的斗志。
总的来说,广州市技师学院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岭南文化中具有明显地域特色且饱含时代风格的广府文化作为学院发展之内核,及时凝练为具有广州市技师学院独特品格的“广府工匠文化”,分别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四个层面将广府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广府班”“广府课”“羊城工匠馆”“大师工作室”“文化长廊”等物化载体将其固化,并使其成为学院的主流文化。
①2018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2019 年10 月,《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的通知》下发。
②唐宋以来,大量的中原士民南迁,多在珠玑巷驻足,或由此南下,迁徙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珠玑巷”由此成为岭南人民的精神家园和族源象征,在广东地区影响深远。珠玑巷人南迁传说已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