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引领 科技蓄势益生菌发展势头正劲

2022-09-21徐兴利黄家伟

食品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菌种益生菌菌群

徐兴利 黄家伟 本刊记者

旺盛的消费需求、突出的健康属性使益生菌在健康领域的地位愈发稳固,相关标准的日益完善、研发工作的逐渐深入为益生菌长久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健康产业的“排头兵”,益生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革新之机,若能借助科技创新、标准完善之势,终将迎来大发展。

经过多年的科学普及,益生菌的益处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在科学性调查中,一些受访者能够说出部分常见益生菌的种类及其作用。作为食品应用领域科技含量较高、专业性较强、发展前景较广阔的关键要素,益生菌与食品的结合为产品创新、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与此同时,随着健康消费意识逐渐形成,人们对益生菌食品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消费需求愈发旺盛。

需求旺盛

近年来,消费场景的拓宽和应用领域的扩张给益生菌食品的发展带来了质变。以应用领域为例,益生菌的应用领域较广,保健食品、婴幼儿食品、发酵乳制品、饮料等都可以和益生菌有机结合,益生菌通过与其进行深度结合,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相关数据显示,益生菌市场主要包括益生菌乳制品市场、益生菌保健品/功能食品市场以及其他益生菌市场。其中,益生菌乳制品市场占比为28.70%;益生菌保健品/功能食品市场占比为52.93%;其他益生菌市场占比为18.37%。

《2018年益生菌行业深度研究咨询报告》显示,2005-2018年,全球益生菌市场的增长率稳定维持在10%-15%。另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ZION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益生菌市场规模达到462亿美元,并且市场还在持续增长中,预测到2026年整体规模将达到7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35%。

我国在亚太地区益生菌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且增速较快。2014年的益生菌市场容量达到423亿元,平均增长率约为17%。据预测,2023-2028年,我国益生菌产品预计以12%-18%的速度增长。产品消费数据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出益生菌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目前,电商消费已成为益生菌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之一,淘宝天猫数据显示,2021年益生菌市场全年商品交易总额达119.4亿元,同比增长23%;益生菌类保健品2021年商品交易总额达63.2亿元,同比增长28%。

旺盛的消费需求是市场繁荣的重要表现之一,而消费行为的形成,既需要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也离不开产品本身。

健康属性是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消费需求不难看出,乳制品、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是与益生菌结合较为紧密的领域,也间接说明益生菌市场的巨大需求主要来自于益生菌与生俱来的健康属性。人体、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包括酵母菌、益生芽孢菌、丁酸梭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其中,酵母菌具有调节肠道平衡、促进饲料转化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良好的益生特性,多作为饲料添加剂用于畜禽养殖。丁酸梭菌具有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生成营养物质、防治肠炎等良好的益生特性。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副主席、浙江大学教授何国庆表示,现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对人体的益处有很多,其中得到普遍认可的有两个:一是调节肠道菌群,保持肠道健康,包括降低消化道炎症、防治(旅行性)腹泻、重建肠道菌群、防治抗生素关联性腹泻、防治消化道溃疡、防治肠易激综合征、消除乳糖不耐症、增强消化道功能、通便等;二是调节免疫,增强体质,包括缓解过敏(皮疹、哮喘)、缓解感冒症状、缩短病程、防止/缓解婴儿湿疹、缓解风湿、抑制消化道肿瘤等。

以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这一典型“益处”为例,我们来看看益生菌“益”在哪?

益生菌在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体肠道内存在的细菌一般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与中性菌三大类,它们之间的平衡决定了肠道的健康。其中能调节人体稳态作用的被称为益生菌,可以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蠕动,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与矿物元素的吸收,并且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

健康属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益生菌食品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使其逐渐发展成为健康产业的“新蓝海”。面对广阔的发展前景,益生菌食品的发展更应该行稳致远,不断完善自身,增强整体竞争力,努力在健康领域站稳脚跟。

以标准促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标准,行业举步维艰。益生菌食品始终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益生菌概念使用不当、功效作用难以科学界定、产品标识不规范等问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指出,加强益生菌原料的标准建设,从源头进行规范是推动益生菌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益生菌的评价要求分散和交叉在多个标准法规中,缺乏统一的“标尺”,不利于行业的创新发展。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副司长樊红平指出,益生菌原料本身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涉及食品科学、微生物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因此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科学监管也具有其复杂性。

在益生菌的广泛应用中,与食品的密切结合已被公众普遍接受,消费市场逐渐成熟,其安全性和标准化受到多方关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22年发布的《食品用益生菌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团体标准对食品用益生菌进行了更加完善、细化的定义,并将食品用益生菌定义为可用于食品中的一种或多种益生菌,经发酵、富集、干燥或不干燥、混合或不混合、包装等工序制成的食品原料。《通则》要求,食品用益生菌菌种(株)应是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株)。食品用益生菌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食品用益生菌用于食品(包括特殊食品),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生产过程是决定产品安全性的关键环节,《通则》对食品用益生菌生产过程提出了如下要求:应建立菌株档案资料,包括来源、历史、筛选、鉴定、保存方法、数量、启用时间、传代次数等完整记录。原始菌株经鉴定后,应及时采用冻干或液氮等方式保存。保存的菌株应设置适宜的保存期限,到期应重新筛选、复壮,再保存。应制定培养基的配方、投料、补料、灭菌、培养、取样等工艺要求,控制微生物污染水平。菌株发酵培养、标准化等生产过程使用的,以及为保证菌株在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存活所添加的原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标准和有关规定。每批原始种子批投产前,应确认菌株特性和纯度。应根据菌株特性、生产工艺等,建立防止微生物、化学、物理污染的管理制度。

规范的标签标识体系的形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行业标准化发展的前进步伐。《通则》要求,食品用益生菌和含益生菌食品的标签均应符合GB7718的要求。食品用益生菌的产品名称可标示为“食品用益生菌”“食品加工用菌种(益生菌)”或等效名称。含益生菌食品可标示为“益生菌××”或“含有益生菌××”等。食品用益生菌和含益生菌食品均应标示菌种的中文名称和菌株号,也可标示为“益生菌(菌种中文名称和菌株号)”,宜同时标示菌种拉丁学名。菌种名称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当微生物分类学发生变化而导致同一菌种的国际分类学命名与国家允许使用的菌种分类学命名不一致时,应标示国家规定的菌种名称,可同时标示最新的分类学名称。食品用益生菌和含益生菌食品均应标示在保质期内的益生菌活菌数量。推荐含益生菌食品在保质期内益生菌活菌数量≥107CFU/g(mL),如科学证明达到预期效果所需的数量少于上述推荐量,则可使用经科学证明的活菌数量。通过食用含益生菌食品摄入的活菌数量应不低于科学证明达到预期效果所需的数量。不含活菌(益生菌)的产品,不应以“食品用益生菌”“食品加工用菌种(益生菌)”“益生菌××”“含有益生菌××”或其他等效名称命名。含益生菌食品宜标示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需冲调食用的粉末或颗粒状含益生菌食品宜提示冲调时的水温范围。宜提示“如正在服用抗生素,建议食用含益生菌食品与服用抗生素时间间隔2小时及以上”。益生菌应用于特殊食品时,其标签标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食品用益生菌通则》一经发布,便受到广泛关注。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姚粟表示,现阶段益生菌行业的标准法规进展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国内外政府监管机构陆续发布、更新了益生菌相关标准法规与技术指南,对益生菌的菌株水平鉴定、特征分析和评价标准提出更高要求。未来,我国团体标准将在加速推动益生菌新技术的标准化,通过新技术标准化促进行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樊红平指出,《食品用益生菌通则》团体标准聚焦原料管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专家、行业层面已经达成对益生菌原料的共识,将更有利于推动益生菌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相关工作。

研发更深入 认知再提升

益生菌的深度应用同我国健康化水平关系甚密,其发展趋势受到了多方关注。巨大的市场需求、蓬勃的发展生机使得益生菌的社会关注度久高不下。邵薇指出,益生菌产业蓬勃发展的根本,在于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益生菌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得益于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公众科普;益生菌行业的健康有序,离不开科技、产业、管理间的协同,更离不开行业间的团结、和谐与共荣。

在谈及益生菌未来发展时,邵薇建议:第一,始终坚持科学至上,夯实益生菌产业发展的科学根基;第二,始终坚持以科技界的共识为基础,传播科学正确的真实信息;第三,始终坚持科学引导,勤于开拓,深耕益生菌产业的外延支撑点;第四,始终坚持面向未来的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更多年轻人成长成才。

菌种“中国造”

国外菌种因其起步较早,相关研究较为成熟,在中国益生菌市场较早地占据了一席之地。相对而言,我国菌种研发工作仍任重道远,积极研发中国菌种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和实际价值的重要任务。

若羽臣数据及策略研究团队发布的《益生菌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由于遗传和饮食结构不同,中国人肠道微生物是以考拉杆菌属为优势菌群的群落结构,导致国外的益生菌菌种不一定适合中国人。国内益生菌企业研发的菌种主要分离自中国人的肠道菌群和中国传统的发酵食品,所以更适合中国人肠道菌群特点。

据了解,国内益生菌研发团队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研究,采集了不同国别、不同种族、不同饮食习惯下人群的肠道菌群样本进行基因表达、代谢水平等一系列指标的检测结果发现,不同国别、种族饮食习惯、生活习惯乃至代谢水平差异等都影响着肠道菌群的不同。这表明不同人群尤其是不同大洲,不同国别人群的肠道菌群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此外,不同种类的益生菌其基因型、存活性、耐受性、益生功效以及适应人群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选择基因型相近及适应性相似的益生菌进行健康干预尤为重要。

由此可见,努力研发能够满足国人体质需求的菌种是益生菌未来发展过程中“必考题”。

认知仍待提升

“未来还需要加强益生菌的科学传播,比如,如何区分乳酸菌、益生元和益生菌等。”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协特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范志红指出。

部分消费者在选购益生菌产品时,往往会犯“选择困难症”,这正是由于消费者对益生菌的科学认知不足所导致。有调查显示,超6成消费者不知道乳酸菌、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区别;16%的消费者能识别几种常见益生菌,如嗜酸乳杆菌、乳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等。

消费者购买益生菌产品多是出于对健康的追求,在购买益生菌产品之前,消费者最好从权威渠道了解益生菌的健康作用和适宜使用人群,这样才能明明白白消费,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调查显示,74%的消费者认可益生菌的健康益处;32%的消费者认为益生菌可能有副作用;近半消费者对益生菌安全性存在一定疑虑;18%的消费者认为益生菌可能使人产生依赖性。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未来消费者对益生菌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元化,益生菌产品也会随之创新发展。但要真正让消费者和行业双赢,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开展消费者教育。”

后生元带来更多可能

随着研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后生元如今已成为益生菌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为益生菌行业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后生元是益生菌经加工处理后的益生菌代谢物成分统称,包括菌体与代谢产物。日本研究证实,经过筛选的后生元,增强免疫能力优于原活菌,即使经由高温作用或肠胃消化液处理,仍保有高度生理活性。目前研究发现,后生元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位在肠道,具有调节免疫,改善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多方面健康作用。另有研究表明,后生元还具有较好贮运稳定性与加工适用性,添加后生元可能影响产品的感官和物理、化学特性。

此外,后生元的健康作用是社会各界的主要关注点,现有研究显示,后生元的健康作用具有菌株特异性。不同菌株培养后的菌体及代谢产物差异性较大,同一菌株以不同灭活方式生产的后生元产品其健康作用存在差异性,这对后生元的后期研究方向有较强指导性。

随着健康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益生菌行业的发展将受到更多关注。国内菌种研发工作、益生菌信息科普工作、新领域开拓工作均将得到更多重视。

猜你喜欢

菌种益生菌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益生元和益生菌促进猪生长和健康
益生菌别贪多
神奇的小小肠道益生菌
中国益生菌网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