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民宿专业设置瓶颈 助推乡村振兴伟业※
2022-09-20王梓懿肖冰果
陈 晨 王梓懿 肖冰果
(吉首大学,湖南 张家界 427000)
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大量资本和目光已投向民宿和乡村旅游以寻求新的增长点。伴随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已不再满足于像过去那般驻足于生活地,而是抱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态以追逐新的体验与经历,直接推动了乡村旅游服务业需求的增长[1]。而伴随乡村旅游逐成热点的民宿业也为推动乡村产业兴旺、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实现脱贫攻坚工作等做出了重要贡献[2]。然而,在服务需求井喷式增长背景下,运用全域旅游视域去解决景点景区数量、规模与接待能力有限[3]、游客从众模式致游历体验差[4]、基础设施与专业服务供需矛盾[5]和景点景区个性化与地域化特征不足[6]等问题虽有助于产业服务结构优化和多元产业跨域融合,但是依旧存在发展规划不明确[7]、支撑性政策力度不足[8]和策略铺散与着力点弱[9]等现象,无法切实高效地解决区域发展失衡、产业结构单一和市场主体散弱等乡村旅游发展问题[10]。
相较之下,聚焦于民宿专业设置则是直接以“人为核心”来探究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为区域发展、结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内支撑和原动力,也更加贴合以人才驱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主题[11]。基于此,本文围绕民宿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专业设置现状与难点和就业瓶颈,提出跨区域就业模式、扩大就业口径、完善校政企协合作、建立民宿孵化器、实现双主体培养和提升行业认可度等改进策略,以期在传统景点景区旅游分流,完善农村全产业结构,实现人才回流、人才引进和引导外来资本与智慧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1 民宿专业设置的必要性
民宿作为承载乡村旅游业发展与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研究其专业设置的必要性能够为后续现状整理与困境揭示提供依据。2001年国家农业部与旅游局发布“全国农(工)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通知,阐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义并明确了以“农业旅游”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提出了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从申报条件、申报数量、申报程序和申报要求上规范了示范单位建设工作,标志着乡村旅游业发展步入规范化与规模化阶段[12]。而参照规范化思路,本文所述民宿主要包括客栈、庄园、宅院、驿站和山庄等,主要依据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2019年和2021年先后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行业标准和《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第1号修改单。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以“徐家大院”为代表的首批自发经营的农家乐开办以来,民宿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历分散独立、野蛮成长、规范合理和分层有序等一系列过程[13],已经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但是这个快速发展的产业在专业人员培养和对口人员就业方面存在巨大缺口与显著失衡。设置民宿专业培养对口人才是解决上述现象的有效途径,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民宿业方兴未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民宿业发展如星星之火遍地燎原。在《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2015)和《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等政策发布背景下,民宿作为生活性服务转型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住宿产品,在供给端已呈现出爆发式上升态势,在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总要求的基础上将对民宿数量、规模、服务和形式等提出更高要求和规划更长远的发展前景。其次,各地政府也从建设扶持、租赁扶持、设施扶持、培训扶持、落地奖励、流量奖励和税收优惠等方面提出支持民宿产业发展政策[14],吸引了大量农民返乡并利用其宅基地优势开办民宿。同时,也引导了众多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企业、单位和个人投身民宿事业发展,如建立和培育成规模的民宿业聚集区[15]、推进中职院校增设旅游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民宿方向)[16]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治理力度等[17]。可以看出,民宿业发展势头远未到顶,在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和生活差异的趋同化发展推力下民宿业发展潜力将获得进一步释放。
1.2 民宿体量保障下,亟待建设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从2002年观光农业兴起以来,我国居民乡村旅游需求增长迅速,对民宿这类个性化、地域化设施的需求激增。根据中商情报网报告《中国在线旅游住宿市场发展现状分析》显示,2018年中国在线住宿市场交易规模达1 800亿元,其中在线民宿市场交易规模达116.7亿元,同比增长74.4%[18]。在疫情影响和控制后,民宿业的低约束和高活力使其率先复苏,但是民宿的非标属性也使其专业人才培养与输入面临诸多困难。如酒店与民宿在规模、设施和职能等方面存在较多差异,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技能培训和实践渠道等无法与民宿专业人才相匹配。虽然已有部分酒店从业人员完成了向民宿员工的转型,但是由于民宿职位的高度综合型不同于酒店业职位的高度细分型,其较小的体量也不同于酒店巨无霸体量,行业话语权也相对微小,客户细分群体呈现更明显的圈层化;同时,民宿管家作为民宿业衍生的独特核心岗位,工作涉及餐饮服务、客房服务、路线规划、活动策划和产品研发与营销等多方面,需要掌握礼仪与美食文化、服务技能与应急技巧、安全意识与防范知识以及历史文化与规划技巧等多层面能力。所以,仅靠转型无法满足民宿从业人员更高发展要求的落实和实施,亟待从专业院校中建设一套复合型、创新性和应用型民宿人才培养体系来填补从业缺口以确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1.3 以民宿业发展为助力,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稳步前行
参考国家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的2021年第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情况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外出务工总量和收入水平实现双增长,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达到1.74亿人,同比增长42.1%,月均收入达到4 190元[19]。而大量外出务工虽然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是也将导致大量农房、耕地等农村基础用地的闲置,还会伴随出现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农业发展活力低下和老人、幼童孤寡无人照料等现象[20]。如果以民宿产业为乡村振兴的另一基点,发挥民宿在乡村发展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合理利用和改造原有居民的宅基地空间和风格、完善民宿聚集区周边环境和基础设施、接洽地方民宿与地方文化、地方情怀和地方习俗等策略来促使外出人口回乡创业和乡贤回乡献计献策,吸引企业投资以完善乡村产业结构、吸引外来游客观光住宿以拉动乡村消费等,通过民宿发展间接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丰富其收入种类和收入途径。以旅游民宿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彰显和释放民宿在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传统社区再造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社会功能,逐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可以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构建乡村振兴事业良性发展循环。
2 民宿专业设置的现状与难点
民宿专业的设置绕不开专业建设计划制定、科学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建设质量监督、专业动态结构调整和人才供应布局优化等一系列问题。国内针对民宿专业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已着手缓解民宿专业人员培养缺口和对口从业人员就业失衡的问题。2016年,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联合桃花湖旅行创办国内高校首个文创旅游民宿专业,以校企合作形式培养符合民宿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旅游行业中高端人才。2017 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的专场“民宿职业教育与培训”研讨会中讨论了民宿行业的发展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旅游职业教育中的民宿专业建设展望、民宿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和民宿专业核心教材建设等,并由职业教育与行业学者共同执笔撰写了国内第一套民宿管理与服务专业核心教材。同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并开设民宿方向创新班,以定制式培训模式和“3+2”全日制学制培养优秀的民宿管家[21]。2021年,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新增民宿管理与运营专业,并结合高端民宿所从事的服务、接待、管理与运营职能开设了民宿运营与管理、餐饮服务与数字化运营、前厅客房服务与数字化运营、食品营养与卫生、数字化运营实务和酒店信息系统等课程,开设民宿认知实习、民宿技能实习、民宿市场考察等综合实训项目,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民宿业职业素养,掌握民宿运营、民宿管理、民宿服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从事民宿管家服务等综合性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此外,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和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分批次开设了民宿管理与运营专业,进一步扩大了民宿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弥补了各地区民宿专业人才培养空缺。
可以看出,当前很多高校已经看到了民宿发展对专业人员需求这一人才培养机遇,但是鉴于民宿专业设置仍处于创办初期,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专业结构、培养质量和人才就业等方面存在诸多的分歧与疑问。如在专业设置上,部分高校偏向直接开设民宿管理专业;部分高校计划在旅游管理下面开设民宿管理方向,或者在酒店管理下面开设民宿管理方向等。同时,通过对多家民宿协会负责人、民宿主和民宿相关专业教师的走访与调研可知,类似分歧与疑问还存在于专业就业、人才供应、专业认可度、招生体量、培养体制、师资建设、课程优化和能力评价等多个相互联结层面(见图1),需要学者和管理者投入更多的时间、资金、精力和脑力以思考、明确和优化民宿专业办学重点、办学特色与发展方向。
图1 专业设置难点及其相关性
3 就业问题是民宿专业设置的瓶颈
民宿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为区域发展、结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内支撑和原动力。而研究专业人才的就业问题就类似于在制造业中考察“产品”能否被“销售”,即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标和社会需求是否相匹配的重要环节。构建民宿业良性供需机制不仅能直接反映出校企协作与创新的力度,还能揭示民宿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同时,民宿专业学生的就业水平也一直是相关高校对专业设置与否最主要的顾虑和最难以决策的根源之一,也是限制民宿专业大规模建设的关键瓶颈。如果能够合理科学解决民宿专业的就业困扰,人才供应、专业认可度、招生体量、培养体制、师资建设、课程优化和能力评价等多个问题也将迎刃而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3.1 民宿业发展现状和专业认可度
民宿业作为新兴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还有待健全,人才培养理念、方案和目标还有待完善,教育资源与设施整合、行业认可度和报考热度还有待发掘。而随着民宿发展的产业连锁化、经营规模化、业态多元化、需求个性化、风格地域化和平台移动化等趋势逐渐明显,在民宿业上行趋势下提高行业盈利空间、丰富岗位结构与数量、提高薪酬待遇与个人保障、完善管理机制和晋升途径,既能吸引人口回流与跨行业投资,还能切实树立行业形象并提高行业影响力,以行业发展红利拉动专业报考热度,以定制式培养和协作式培养机制推动综合应用型人才就业,以复合型人才深化民宿品牌与促进业态融合,以此建立“行业—学校—企业—个人”循环机制来维持民宿高质量运营和保障民宿业可持续发展。
3.2 民宿专业师资和学科资源建设
师资队伍筹建和学科资源建设都是民宿专业设置的重要部分,建设一支专业技能突出、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视野开阔、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结合师资力量整合民宿学科相关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书籍索引、实践基地等教学资源,是保障民宿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在教师层面上,需要注重引入“双师型”教师并提高其数量与质量,加强针对性培训并提供研修与进修的机会[22]。同时,民宿专业所涉及的管理技能、服务技能、摄影技能、活动策划技能、营销技能在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旅游学、美术学和管理学都有规范化运用和实践,相关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经验同样可以作为民宿师资整合与学科资源建设的途径,结合激励制度与协调教学体系并秉承“强带弱”与“老带新”的观念,让跨学科教师为培养优秀民宿人才贡献力量。此外,结合地域、饮食等文化来丰富学科资源建设,结合行业一线情况拓展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以提高民宿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民宿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完善
课程能直观体现教学内容和把控教育方向,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架构、民宿岗位集群分析和市场人才需求定位来设立有目标、有纲目、有规划和有步骤的显性课程与教学内容,通过民宿工作任务调研、核心职位能力解析、专业人员技能竞赛与实践来添补有个性、有偏重、有依赖和有垄断的隐性课程与实践互动,以“显隐”结合的方式来设置与完善专业课程。同时,民宿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撑,在深入辨析相关计算机技术、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加强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计算机技能培训投入,同样也能够提升专业实践和综合操作能力。此外,还可以参考现在成熟学科课程体系,如在人力资源领域,运用其管理体系与实践体系以及岗位设置与职能分解技术,可以精准而明确地对民宿从业人员所需的技能进行分解以及再整合,从而为民宿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最后,结合教学经验、地域特征、自评结论和互评建议来甄选适合学生的课程以及适合老师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与学习、社会实习与实践中筛选出符合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
4 解决当前民宿就业问题的策略
解决民宿专业学生在民宿逐渐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就业瓶颈问题,对于民宿专业的设置和民宿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可以从以下层面进行思考。
4.1 促进学生跨区域就业
促进学生跨区域就业即帮助学生向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群和大城市周边就业的形式。目前,民宿有遍地开花的趋向,主流民宿仍然聚集于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两种状况,具有靠近市区、消费丰富且交通便利等优势。而大城市的旅游业态也能衍生和激发更多的民宿就业岗位,民宿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行业以弥补现有行业普遍缺人的情况,在长期人才培养驱动下将会逐渐填补专业人员培养的缺口和解决对口人员就业的失衡。所以,跨区域就业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将专业人才输送至各地域缺口,是解决民宿学生就业供需不平衡和区域需求不均的重要举措。
4.2 扩大就业口径
向泛民宿业、泛酒店业及大服务业输送人才。如前所述,民宿不像酒店那样分工细致,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全面复杂。但是,其基本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与其他服务业是相通的。民宿专业更应偏向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切实解决民宿管理、服务与经营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4.3 完善政校企协合作
政校企协合作能有效推进民宿专业学生带岗实践与实习。政校企协是一条完整的人才供应链,学校应增加与政府部门、民宿企业、民宿协会的沟通交流并增加相关研讨会机会,让相关利益方了解学校民宿专业的培养目标、发展状况、优势与劣势等,从而增进学生与企业的相互了解,提高带岗实践与实习的机会,掌握民宿业一线工作重点并实际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于民宿日常服务与管理。同时,也能提高带岗实践与实习的学生就地工作的机会。
4.4 建立民宿孵化器
鼓励和扶持学生在家乡创业,开办自营自立即“小而美”且具有地方文化、个人风格的民宿。民宿孵化器的主体可以是学校、政府,也可以是企业和民宿协会,孵化器可以根据情况为新创民宿提供创业指导、供应链资源、营销推广、流量入口等系列帮助。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孵化器也能够自主衍生一批自立自强或者相互扶持的乡村经济个体,促使回流人口的就业平台稳定、经济来源丰富,以个体发展拉动地区产业振兴,真正落实从民宿业促进乡村经济的复兴和发展。
4.5 推进落实双主体联合
工学交替是提高民宿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最直接的方式。高校与民宿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委派培养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建设方案和价值理念的对口人才,或者高校同民宿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即以订单生产模式批量培养特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以弥补当地民宿企业空缺并进一步承担起企业核心业务,逐渐挑起企业发展重担,同时让学生工学交替也能合理利用资源和时间,使校企双方相互借力,既提高了技能水平、拓展了就业途径,还降低了培养成本,有望实现双赢甚至多赢格局。
4.6 提升行业认可度
提升行业认可度需要提高民宿行业的影响力,即树立积极正向的民宿社会形象和民宿企业形象。当前,民宿在互联网和移动平台驱动下越来越容易将自身特色和风格推广出去,推广内容的真伪、服务质量的高低和居住环境的优劣都将被游客放在“显微镜”下进行比较,一旦出现违约或者虚假宣传等行为,其影响也将扩散至整个行业。所以,在进行民宿专业招生和培养时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因为教育层次的差异而过于偏向职业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为民宿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