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专业群生态及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
——基于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证分析

2022-09-20谢志刚陈小芹

关键词:课程体系模块专业

谢志刚 陈小芹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汕头 515078)

“双高计划”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其关键是打造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1]。新业态及新技术的快速迭代,造成了产业的集群发展及相应岗位的跨界融合[2],目前单一专业的师资、教学条件、育人模式已难以适应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因而基于资源共享的专业组群建设与发展,既是对接区域经济产业链升级的需要,也是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最终出路。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基础是构建专业群生态[3],即适应本地区的产业变化,依托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及时调整专业群所涵盖的专业,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并逐步形成自我诊断与改进的建设发展机制。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一核两极多支点”等广东省发展战略,瞄准汕头传统优势产业——轻工智能装备产业,对接国家《轻工装备技术进步“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要求,服务广东“制造强省”“创新强省”建设和机械装备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以智能制造为底色,持续调优专业群布局,从课程体系、课程模块、教材和教学资源库、教学团队、实践与创新平台、质量控制等几方面构建专业群生态,并建立基于成果导向和过程评价的专业群建设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进而带动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深化,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4]。

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1.1 课程体系与课程模块建设

从单一的专业建设到多个专业组合的专业群建设,最大的变化是课程体系的设计与重构以及课程模块的开发与建设。本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由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智能产品开发等五个专业构成,融合了机械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等。经对汕头轻工装备产业调研发现,先进智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不仅是装备、技术和管理的升级,更重要的是人才的迭代和升级,尤其迫切需求能深度参与生产一线制造、安装、调试和维保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因此,学校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岗课赛证”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参照334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模式[5](如图1所示),共同开发专业技术课程。首先由行业企业专家提出关键岗位的共性需求,任课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开发典型工作,分析论证职业工作能力和设计学习情境,形成知识点和技能点,开发一系列适合相关岗位技术及职业能力需求的专业技术课程,坚持基于生产实际工作过程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顶层综合”原则,逐步构建持续动态调整的专业群课程体系[6]。课程体系的底层课程包括思想品德课、文化素质课、身心素质课,中层课程包括各专业设立的专精性模块课程,高层课程包括群内跨专业选修的模块课程,顶层课程为校企合作开发的群内跨专业的综合项目课程。

图1 334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模式

在此基础上,由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开发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的四大课程模块(如图2所示),包括机械基础模块、装备控制模块、智能开发模块和智能制造模块。各模块均设置与岗位技能相适应的综合实践训练项目,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以及技术应用与创新训练,对应不同岗位,学生可以有所侧重选择课程模块中的课程学习,进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7,8]。同时,课程模块与各类竞赛、1+X证书挂钩,重点打造与之相配的专兼职课程教学团队,突破传统专业教研室界限,开展“双高”新形态背景下的协同教学,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图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课程模块[7]

1.2 教学资源建设

目前,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已成为广大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工作的重点,三者相辅相成、三位一体共同搭建新型数字化学习平台。多数教师的建设步骤都是水到渠成的,即通过平时备课积累各种资源,包括更新电子课件、录制知识点短视频(微课)、整理扩展知识视频、建立习题库、设计线上线下互动、调查问卷等,在建成MOOC课堂的基础上,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不断充实课程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最后开展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将各种资源以二维码等形式链接到出版社平台。学习平台记录着学习者的各种数据,教师既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通过平台在线考核设置对学生进行评价。

2 教学团队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是以专业(专业群)建设及改革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本途径建立起来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实施课程( 或系列课程) 教学改革, 提高一线教学质量和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9,10]。建设成果集中体现在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程建设与改革、校企合编规划教材、课程模块教学资源库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本专业群以“外引内培,双师为主,兼职为辅,传帮带提”思想指导教学团队建设。

2.1 专业群带头人及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

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是专业群带头人,通过选拔有长期企业工作经历、有主持质量工程建设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担任专业带头人,负责政策解读、顶层设计和制定战略规划,并将其纳入教学名师培养对象。同时,引进行业领军人才为专业群兼职带头人,建立工作室,协助产业学院、协同育人平台、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参与基于“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开发、典型项目过程培养、制定各级竞赛的参赛方案、规划1+X证书培训与考核、质量评价,带领校内教师及学生深度参与企业产品技术的研究。

2.2 骨干教师培养

逐步建立和完善专业群骨干教师培养体系,安排骨干教师到一流高职院校学习研修,到企业实践和轮训,提高双师比例。按照课程模块划分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库和教材建设,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参加比赛和考证培训。对接行业企业组建社会服务团队,与轻工装备联盟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包括协助企业产业升级、技术攻关与员工培训等。

2.3 技能大师遴选与培养

制定技能大师遴选和培养计划,选择获得业内认可、政府表彰的长期从事产品工艺和质量提升的行业技术能手作为技能大师,成立以“五一奖章”获得者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黄贵松工程师为带头人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同时,以技能大师为实践教学带头人,通过传、帮、带,向青年教师和学生传授技艺,提升学校技能师资水平,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

2.4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制订技术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兼职教师聘请计划。选择轻工装备行业内长期从事一线生产工作、技术精湛、德技双馨的工匠、技术专家作为高层次兼职教师;选择机电装备行业企业工作三年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普通兼职教师。聘请的技术专家精通轻工装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技术工作,同时具备协同育人理念;聘请的普通兼职教师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并熟练掌握1—2个工种的技术和技能。

3 专业群实践与创新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既要为社会培养德技双馨的人才,又要担负社会服务职能。本专业群基于“作品(产品)导向、功能复用、虚实结合、内外联动”理念,通过开展实践与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大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力度,具体包括校内校外共享实训平台、线上线下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和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

3.1 共享实训平台建设

为逐步加大生产性实践教学比重,在实际生产中的真实作品项目的驱动下,改造、升级、完善和整合专业群的实践教学条件,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专业技能支撑。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以轻工智能装备技术共享实训平台建设为核心,借助共享实训平台的生产设备和真实运营环境,系统体现全生产工艺流程,让学生全过程参与设备的调试与生产。同时与汕头轻工装备联盟骨干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平台,通过产业学院、订单班、现代学徒制、1+X证书特色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形成校企双赢的育人模式。

3.2 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设

学校、用人企业和软件开发商三方协同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软件,打造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补充和加强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各课程模块急需的实训支撑条件,并进一步实现线上共享和数据积累。利用仿真实训数据包开发实训项目,在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和综合实践技能过程中,进一步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由校企共同组建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的战略规划,并通过赠送软件、无偿使用数据包、合作开发仿真系统等多种形式参与相关的实训室建设工作。

3.3 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为服务汕头轻工装备产业联盟,在成立社会服务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轻工装备数字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帮助企业解决迫在眉睫的人力资源及培训问题,共同调研、谋划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以及企业战略发展问题。针对具体企业成立相应的企业校内工作室、企业校内分公司和博士工作站,师生共同参与企业课题,开展相关的项目开发和技术改良等工作,促进产品升级、成果产业化。同时,依托合作企业和工程师,校企联合共建校内实验室模式,使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对接实践教学,形成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学生实践和创新平台。通过建立完善合理的合作共赢机制,构成校企长期合作、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4 质量控制平台建设

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控制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专业建设层面尚未全面对接国际专业认证,教学过程中专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能点缺乏统一和规范,同时差异较大的教学方法又会导致学习目标达成度参差不齐。由于教学过程实施情况的监控数据匮乏,加上教学质量评价模型严重滞后,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另外,在顶岗实习的监控与管理方面,实际顶岗实习内容与教学计划内容偏离较大,考核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及全面性有待提高。

4.1 构建与实施质量标准

专业群全体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质量为准则” 三大教育教学理念[11],有步骤分层次将三大理念转化为四大落实——实施标准、管理要求、工作流程和行为规范,贯彻到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去。专业群建设的全环节、全流程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重点建立和完善保障质量、提升质量的标准和机制。对接和吸收国际上先进的质量保障规范,逐步完善本专业群建设范式。结合绩效激励考核机制,推进并健全细化相关质量标准,建立起专业群 “课程认证”“专业认证”的常态机制,群内的专业都按国际水准(悉尼协议)开展建设。学校基于顶层设计制定战略发展目标,抓住“双高”建设的重点,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相对独立且上下呼应、相互支撑的目标链与标准链(如图3所示),并不断促进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图3 五层目标链与标准链

4.2 建立数据评价体系与平台

与软件公司联合开发集专业群管理、课程开展、学生数据搜集的教学运行信息系统,形成程序化流程、规范化动作和精简化内容,完成数据积累;通过系统获取的教学运行大数据,构建课程画像、专业画像、专业群画像,并不断修正,为专业群教学团队的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依据和决策参考。经过持续改革,专业群的专业、课程、建设和管理机制不断改进和创新,为校内其他专业群建设奠定了示范基础。

毕业生数据搜集的重点是毕业生质量监测,数据涵盖培养目标达成情况、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就业质量水平和社会服务贡献。具体包括实习/工作单位满意度调查、技能证书/岗位等级调查、实习/工作薪水调查、第三方评价、社会行为调查、综合数据征询等。同时,按期更新调查数据,结合在校成绩分析数据,针对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实施“年度检视”,不断补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对毕业要求的质量循环实行闭环控制。

5 专业群诊断与改进PDCA循环

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些困境,如专业组群逻辑不清晰,缺乏科学性、严密性;专业结构调整跟不上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国际发展趋势,动态调整机制僵化,缺乏成果导向、量化考核的建设路径指引,给专业群诊断与改进工作带来困难。

5.1 组群逻辑诊断与分析

成立专业群的前提和关键是特色合理的组群逻辑。本专业群突出的特色是服务地方经济及产业发展,通过对轻工装备产业及岗位需求进行调研,针对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岗位技术、技能分析,经规划论证后形成专业群的组群逻辑,通过整合优化五个专业的师资及教学条件组成专业群。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龙头专业,也是广东省二类品牌专业,在产教融合、以赛促教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对接上游原料生产装备、中游及下游装备制造企业的“整机功能、结构及电控设计、机电装调等岗位”;机械设计与制造对接中游及下游企业的“机械设计、加工及装配等岗位”;应用电子技术对接中游和下游企业的“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及应用、信息系统集成、质量管理等岗位”;工业机器人技术对接中游及下游企业的“工业机器人操作、编程、维修、系统集成等岗位”;智能产品开发对接中游及下游企业的“智能产品设计、检测、维护、安调等岗位”。五个专业对应轻工智能装备产业链各岗位,知识、能力、素质关联度大,以专业群建设发展,可发挥集群优势,有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5.2 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群生态建设诊断与改进机制

本专业群建设的重点是以专业群生态建设为总体目标(如图4所示),横向建设力争在专业群课程体系、专业群教学团队、专业群实践创新平台、专业群学生质量建设等方面取得各项标志性成果,涵盖新形态一体化教材、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资源库、人才引进与培养、科研立项、论文发表、校企合作和教学质量等;纵向贯通系列课程模块、课程教学团队、实践创新平台、卓越创新班等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并与区域行业企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构建以订单班、产业学院、工程中心和师资双向培训基地等为特征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为落实建设总体目标,采取了任务分解方式进一步细分各项目标任务,开展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群建设诊断与改进,注重过程评价,阶段性开展目标达成诊断,并根据产业链岗位需求变化持续改进总体目标、执行改进、再达成诊断,对已被证明的有成效的措施,要进行标准化,便于执行和推广。改进标准时须经多次PDCA循环加以验证,并最终形成螺旋式上升的专业群建设诊断与改进机制。

图4 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群诊断与改进循环

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专业群的自身改革与发展,专业群的生态链是不断持续演化推进的,基于成果导向和基于数据评价的诊改思路经实践验证是可行的,专业群生态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必经之路。坚持职业教育以“双高建设”为引领的大方向,理清专业群生态建设脉络,补齐短板,全员贯彻专业群生态理念对于学校整体以及教师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6 结语

高职院校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和开展顶层设计过程中,区域产业发展、专业布局、特色优势决定了专业群的生成,而构建专业群生态则进一步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专业群生态建设的关键是生态链和生态圈的建设,更多地涵盖了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工作。构建专业群生态是建立高水平专业群诊断与改进机制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以设立的成果指标为达成诊断目标,进而逐步健全对接行业与产业、及时动态调整、不断自我完善和自我改进的专业群建设与发展机制,最终实现专业群的跨专业集聚效应和社会服务功能。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模块专业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