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承压水层条件下大型泵站基坑降水技术研究
2022-09-20张文杰
张文杰
(安徽水安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 230022)
1 概述
1.1 工程简况
引江济淮枞阳枢纽泵站长江侧前池连接泵室与引水渠,采用正向进、出水,由渠底高程-0.3m 以斜坡接至泵站底板高程-5.43m。前池顺水流方向总长55.92m,底宽度为53.6m。泵站为堤身式块基型泵站,两侧采用引堤与广济圩江堤连接。泵房顺水流向长36.8m,包括中间厂房段和上、下游闸门控制段。菜子湖侧前池连接泵室与下游排洪进水闸,采用正向进、出水,由排洪进水闸底高程4.10m 以1 ∶4 斜坡接至泵站底板高程-5.43m。前池底宽度在泵站端为53.6m,闸室端为47.0m,顺水流方向总长70m。
1.2 水文地质条件
本工程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水,孔隙潜水主要储存于人工填土及①、②层粉质壤土、淤泥质土中,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且与地表水存在一定的水力联系;孔隙承压水主要储存于②4、③、⑤2、⑥1层砂性土层中;即②层淤泥质土、④、⑤层重粉质壤土透水性较弱,具有隔水作用,为相对隔水层。承压水分为3 个含水层,第一承压含水层由②4层粉细砂、砂壤土组成,厚度0.4~7.0m,第二、三承压含水层由③、⑤2、⑥1层细、中砂组成。厚度分别为0.45~6.80m、0.50~15.60m,该两个含水层埋藏较深,与附近沟塘、长河水力联系较弱,其层顶板局部在夹江及长江主河道有出露,与长江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2 基坑复杂因素分析及降水方案的优选
2.1 地质条件的复杂因素分析
泵站主体结构基坑范围包括泵房、长江侧前池、菜子湖侧前池等,长约163m,宽约60m,基坑开挖深度约15m 以上。上下游侧还有引水渠,如此又深又长的基坑,必须有可靠的降水措施以保证其安全。站址处基坑深度范围内地层自上而下分别是淤泥层、第一承压含水层、隔水层、第二承压含水层、隔水层、第三承压含水层。泵站基坑紧邻长江,基坑坑底高程远低于长江水位,基坑地下水压力和水位受到长江水影响。若不认真对待如此大范围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极有可能发生基坑边坡失稳,也有可能因超过土体抗剪强度引起边坡坍塌。基坑底部也是薄弱部位,有可能在承压水作用下击穿基底,这是降水工程考虑的主要因素。
2.2 泵站基坑降水方案的优选
2.2.1 总体降水方案
根据泵站基坑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泵站基坑上下游侧分别是长江、湖泊,与长江水、湖水相接。左右侧均为堤防,与航道水流、河道水流相邻。泵站基坑四周均存在地表水,基坑三层承压水层虽然相隔,互不相通,但深井钻孔后形成“连通管”效应,促使三层承压水相通。仅是采用单一的普通降排水措施或采用单一的截渗墙截渗措施,均难以达到基坑降排水要求。经多方案比选,宜采取墙体截渗与坑外降压、坑内疏干相结合的基坑一体化降排水体系。
2.2.2 截渗墙优选
用于截渗的墙体属于临时性工程,应采用施工进度快、造价低廉的墙体。第一、二承压水层位于基坑深度范围内,地下水渗流通道直接与基坑相通。第三层地下水渗流通道位于基坑底部较薄的不透水土层以下,是能击穿基底不透水层的渗流层。因此,墙体应具有能截断三层承压水层、渗入基底下部较厚的相对不透水层的墙体,经分析,宜使用水泥土截渗墙。
2.2.3 降水方式的优选
水泥土截渗墙是土与水泥经搅拌的结合体,其致密性较差,在水头差作用下仍具有一定的渗流,且易被击穿,截渗墙两侧水头差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则需要在截渗墙外侧采取降压措施,降低截渗墙两侧压力差。由于该工程地下水较为丰富,地下水渗流系数较大,宜采用排水量大、降水深度大、降水效果较好的深井降压措施。降水方案剖面图见图1。
图1 降水方案剖面图
3 确定基坑降水设施布置方案及验算
3.1 技术性条件设定
泵站地处长江边,与长江水及周边水系为互补关系,其水位基本一致,基坑场地地下水位为3.00m,基坑原地面平均高程为7.0m。结合泵站各部位建基面高程情况分析可知,泵室基坑最深,基底高程为-8.0m。第三层承压水层底部高程为-18m。
3.2 水泥土截渗墙布置
3.2.1 水泥土截渗墙布置
泵站站房、上下游前池是泵站的核心部位,基坑开挖深度大,截渗墙宜沿着建筑物周边布置一圈。沿地面标高处的基坑外边线周边以外约3m 处布置水泥土截渗墙,形成封闭截渗墙体,截渗墙底部深入相对不透水层以下2m。墙顶高程设计为▽-0.60m,墙底高程设计为▽-24.5m,进入⑩3层微~新鲜泥质粉砂岩1.50m。
3.2.2 水泥土截渗墙厚度确定
截渗墙厚度的计算采用下式计算:
式中:
δ—截渗墙最小厚度;
ΔH—截渗墙两侧水头差;
[J]—水泥土截渗墙允许渗透坡降,龄期28d 渗透坡降取50。
泵站⑤2层高程一般-12~-18m,承压水头高度约25m,⑤2层水位高程▽7.00~13.00m,将截渗墙内侧水位控制在-10.00m,泵站基坑截渗墙两侧水头差为17~23m,取最大值23m 计算。
截渗墙厚度:δ≥23/50=0.46m=46cm。
为增加水泥土截渗墙的刚度,改善水泥土截渗墙的受力状态,同时考虑到与机械设备尺寸相适应,水泥土截渗墙取80cm 厚,截渗墙水泥掺量设计为18%。
3.2.3 水泥土截渗墙成墙方法
依据截渗墙厚度、深度、水泥掺量等参数,拟采用双轮铣施工工艺。每幅墙体长度设计为2.8m,间距为2.5m(咬合0.3m)。施工平台布置于原地面高程▽7.00m 处。
3.3 降水深井布置
3.3.1 坑外降压井布置
在截渗墙外侧距离墙体8m 处布置降压深井,平均间距约30m,沿墙体周边布置一圈,形成完整的降压体系。降压深井施工平台为原地面,上段井管随挖土深度增加而逐段拆除。为尽可能降低基坑深度,原地面普遍向下开挖一层后再放坡开挖,形成的降压井井口高程为1.00m,井长为21m,井底高程-20.00m,见图2 所示。
图2 管井构造及地质柱状图
3.3.2 坑内疏干井布置
水泥土截渗墙内部则是泵站基坑,仍有少量地下水经截渗墙渗流或经截渗墙底部绕渗进入基坑,则需要在基坑内部设置少量疏干深井,确保坑内地下水位降低至坑底0.5m以下。根据基坑平面尺寸大小,宜布置5 口疏干井,临上游侧布置3口井,临下游侧布置2 口井。疏干井间距为20.00m 左右,井底高程▽-20.00m,与外部降压井底高程一致。
3.4 坑外降压深井排水量验算
该工程基坑虽然有三层承压水层,两层之间为隔水层,但由于深井成孔后形成连通效应,三层承压水压力分布呈线性状,与同一层承压水的压力分布类似,可以将三层承压水层视同一层承压水层作为计算依据。根据泵站基坑降压深井布置、承压水条件等,应采用承压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方法,计算简图见图3 所示。
图3 承压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示意图
根据抽水试验成果,泵站基坑土体综合渗透系数为31.03m/d(3.6×10-2cm/s),平均影响半径为155.64m。
承压水完整井基坑涌水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Q—基坑计算涌水量(m3/d);
K—土体综合渗透系数,31.03m/d;
M—承压层含水层厚度,20m;
s—设计水位降深,假定从0m 降低至-5m,取5m(深井水位控制在-5.00 高程);
R—影响半径,155.64m;
r0—基坑换算半径,m。
泵房处开挖最深,高程为-7.53m,基坑长约156m,宽度约160m,则换算半径:
单井管最大出水量q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q—单井管最大出水量,m3/d;
d—井点管滤管直径,0.40m;
l—井点滤管长度,正常抽水期间,其有效滤管长度约为5m;
K—土体综合渗透系数,31.03m/d。
井管的理论数量:n=1.1Q/q=19323×1.1/1282≈17(口),实际布置26 口井,超过理论需要量,满足要求。
安装潜水泵作为抽水设备,各井配备200QJ80-22/2 水泵各1 台,各台水泵额定出水量为80m3/h,每日有效工作时间为20h,核算26 口深井抽水量。
nqh=26×80×20=41600m3/d>Q=19323m3/d
抽水设备满足抽排水要求。
4 基坑降水期监测及降水效果
4.1 降水期对基坑的监测
在深井圈外侧附近和基坑内适当位置布置临时测压管,监测降水期基坑地下水位的变化值,以判断基坑内地下水位是否达到下降预期高程,同时判断基坑范围以外区域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到附近建(构)筑物的安全。
4.2 基坑降水效果
通过对水文地质条件和站址处各种条件的分析研究,找出影响基坑降水的各种复杂因素,确定基坑降水方法及具体的布置方案。施工监测结果表明,施工期间的地下水位始终保持在基底0.5m 以下,基坑降水对周边各种设施未造成不利影响,确保了施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