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贯》考略*

2022-09-20吴苏柳程志源江凌圳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南京中医药大学刻本图书馆

吴苏柳 程志源 江凌圳

1 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 武义 321200

2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明代医家赵献可所著《医贯》,2020年被列入“浙派中医系列研究丛书编撰工程”重点书目。笔者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简称《总目》)《中国医籍通考》(简称《通考》)《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简称《数据库》)以及有关图书馆提供的版本信息分析发现,《医贯》流传版本众多,文献记载的成书年代和版本信息有误。本次调研考证,按形制、内容特点以类相聚,归纳为薛订《医贯》和吕评《医贯》两种版本体系进行研究,现将作者、著作、版本等考证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作者简介

原著作者赵献可(1573—1664年),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明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温补学派代表医家。赵氏推崇李东垣、薛己学术思想,著有《医贯》六卷。评注作者吕晚邨(1629—1683年),名留良,字庄生,号晚邨,明末清初浙江崇德(今桐乡崇福镇)人。吕氏尊崇献可温补之学,重视《医贯》医学价值,评注《医贯》流传于世。

2 著作流传

薛订《医贯》又称《赵氏医贯》或《医无闾子医贯》,梓行前经明代浙江定海(今镇海)籍太史薛三才订正、江西南丰籍儒医李梴审阅。《医贯》立意于先天水火而尤重命门之火,对“命门学说”颇有发挥,认为先天之火乃立命之本,凡养身、治病无论医、道、释、儒各家莫不以此理“一以贯之”,故名《医贯》,是研究“命门学说”的重要参考书。

关于薛订《医贯》成书年代,《中国医学史》书末(附二)“中国医学大事年表”记录的:“公元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赵献可著《医贯》”[1]显然有误,其理由有三:一是,据各目录文献记载,《医贯》现有的版本最早为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年)步月楼藏版;二是,据《医贯》卷末记载的赵氏弟子徐阳泰医案提示,赵氏曾于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年)秋以温补法治愈其所患重症痢疾;三是,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重刻本每卷端均有“太史青雷薛三才订正”字样,而薛三才卒于1619年。因此,《医贯》成书年代可以确定为1617年。

吕评《医贯》又称《吕氏医贯》,吕氏详列书证对《医贯》全文进行校评,对赵氏观点有褒有贬,便于后人阅读、理解,对《医贯》的流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只因受“文字狱”牵连,吕评《医贯》被列为禁书而焚毁殆尽。

3 版本考证

3.1 版本信息概述:《医贯》曾受明清时期“养火派”推崇而广为传刻,后世流传版本众多。本次收集到的薛订《医贯》版本有: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重刻本(书影1)和张起鹏刻本(书影2),清初金陵天章阁视履堂刻本(系《医无闾子》重刻本的影刻本)(书影3)和清三多斋刻本(书影4),民国十五年上海大德书局石印本(系《医无闾子》重刻本的翻刻本)(书影5)。其中,张起鹏刻本的内容比重刻本及其金陵天章阁视履堂刻本增加了补注和方剂组成。吕评《医贯》版本有:清康熙丁卯(1687年)天盖楼刻本(书影6),清步月楼刻本(书影7),清初毓秀堂刻本(书影8),清乾隆己未(1739年)保生堂刻本(书影9),清嘉庆癸酉(1813年)永盛堂刻本(书影10),及另2个清刻本(书影11、12)。为避康熙帝玄烨名讳,吕评《医贯》版本“玄”字均缺末笔。保生堂及永盛堂藏板与天盖楼藏板等其他刻本的吕评《医贯》刊刻内容小有差异,如:《内经十二官论》双行小字末尾少了“凡论学论医皆不可如此”10字。

书影1 《医无闾子医贯》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重刻本

书影2 《医无闾子医贯》明崇祯元年戊辰(1628年)张起鹏刻本

书影3 《赵氏医贯》清初金陵天章阁视履堂刻本

书影4 《赵氏医贯》三多斋刻本

书影5 上海大德书局《医无闾子医贯》石印本

书影6 吕评《医贯》清康熙二十六年丁卯(1687年)天盖楼刻本

书影7 《医贯》清步月楼刻本

书影8 《赵氏医贯》清初毓秀堂刻本

书影9 《吕氏医贯》清乾隆四年己未(1739年)保生堂刻本

书影10 《医贯》清嘉庆癸酉永盛堂刻本

书影11 《医贯》清刻本(上、下册)

书影12 《医贯》清刻本(共四册)

本次调研还考证了现代出版的该书影印、排印本和校注本,其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近现代出版《医贯》基本信息表

经考证,表1所列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排印出版的《医贯》系薛订本,其“内容提要”说明该书“据天盖楼、三多斋两本互校排印”[2],其内容有“薛序”而无“文序”。由此可见,薛订《医贯》有明天盖楼刻本,且有可能为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年)初刻本。

3.2 版本信息辨正:《通考》记录:《医贯》“现有版本: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年)步月楼藏板”[3],《总目》第11983条记录:《医贯》“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年)步月楼刻本”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和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4]。然经笔者查证,三馆所藏“步月楼”版本并非明万历刻本,而是清刻本,依据如下:

其一,查阅《数据库》发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步月楼藏板”已明确著录为“清步月楼刻本”[5],后经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部老师进一步证实,此版本的碑记上题有“吕晚邨先生评”字样,而吕晚邨即明末清初吕留良(又号吕医山人),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且该刻本“玄”字均缺末笔,这是为避康熙帝玄烨名讳而改。由此可见,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步月楼藏板”确系清朝康熙年间所刻。

其二,安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步月楼刻本”,其版本内容和外观均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清步月楼刻本”一致,可以确定为清步月楼刻本。

其三,山东省图书馆所藏《医贯》,从该馆工作人员提供的电子信息来看,碑记题有“太医院增补、赵氏医贯”,且其中的“玄”字亦缺末笔。可见亦非“明步月楼刻本”,而为“清三多斋刻本”。

笔者推测,步月楼书坊存于明嘉靖之前至清咸丰之后长达三百多年,故《医贯》可能有明、清步月楼两种刻本。现存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安徽中医学院图书馆所藏为“清步月楼刻本”、山东省图书馆系“清三多斋刻本”,均非明万历丁巳初刻本。

3.3 版本信息互鉴:本次版本调研共收集到该书藏本14种,具体版本信息见表2。

表2 《医贯》调研版本信息表

比较以上各版本的各项版本信息,可以发现,明代崇祯元年的重刻本刻印精良、版式美观、纸质上乘,符合精本、旧本的标准,其中以日本内阁文库所藏者最为完好;而吕评本的校订仔细,有助于对《医贯》原著的理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医贯》成书距今已400余年,其刻印版本众多,能流传至今的主要分为赵氏原著薛三才订正本和吕晚邨评注本两个系列,因时代变迁,《医贯》藏本历经坎坷,现存完好者不多。由于条件、能力有限,加之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初刻版本未能收集到手,有待今后考证。

猜你喜欢

南京中医药大学刻本图书馆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城市轨道交通自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
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柳树天牛为害现状及防治措施分析
图书馆
顾一煌教授基于再灌注理念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经验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去图书馆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