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区划调整与企业融资趋同
——来自撤县设区的证据

2022-09-20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设区县域融资

陈 刚 盛 誉 陈 玥 吕 杰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发育程度不断提高,但同时也伴随着地方市场分割重点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变化。我国早期以GDP为核心的地方官员考核机制,使得地方官员有动机为谋求晋升而保护地方经济,从而催生出地方保护主义。这种行政边界的阻隔,使得市场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徐现祥和李郇,2005[1]),导致我国普遍存在基于行政区域的市场分割现象(周黎安,2004[2])。行政区域间产业布局、城市规划所产生的竞争和冲突(王贤彬和谢小平,2012[3];邵朝对等,2018[4]),也进一步阻碍了区域间经济的协同发展,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得市场机制受限于区域的行政分割而不能发挥统筹资源、提高效率的作用,严重制约了经济的整体发展(白重恩等,2004[5])。

近年来,为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推行了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旨在解决行政壁垒引发的市场分割问题,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经济发展。现有研究对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否真实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达成了政策设定的预期目标,尚没有形成一致结论(王贤彬和谢小平,2012[3];邵朝对等,2018[4];Fan等,2012[6])。事实上,检验这一政策效果的关键在于行政区划调整能否通过推动区域市场融合促进经济的协同发展(Fan等,2012[6];唐为和王媛,2015[7])。撤县设区政策作为行政区划调整的代表政策之一,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被广泛实施,以削弱地区间行政壁垒、打破市场分割,推动地区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地区间金融环境,特别是信贷环境的趋同。企业作为市场的微观主体,其行为受到市场间的融合与分割的直接影响,也是检验政策有效性的现实抓手,目前已有研究从投资决策的角度讨论了撤县设区所带来的企业间投资趋同(袁淳等,2022[8])。而与受到投资机会、战略选择等内部因素影响的投资行为相比,企业的融资决策更加直观地受到外部金融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企业融资渠道狭窄、银行信贷门槛较高的现实背景下,企业的债务融资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区信贷资源配置(中国人民银行赣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6[9];朱凯等,2010[10])。撤县设区政策通过在行政规划上将行政县转变为市辖区,有助于原县域公司享受到市辖区的信贷资源,获得更为丰富平等的信贷机会;同时也加强了不同辖区间企业间的模仿与学习。因此本文以企业债务融资决策为切入点来分析企业之间的行为趋同,进而考察撤县设区政策在微观层面的区域一体化效果。

具体来说,本文以我国注册地为县级行政区的A股上市公司(下称:县域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撤县设区政策是否促进了原县域公司与市辖区公司的融资趋同。实证结果发现,撤县设区之后,原县域公司与市辖区公司的负债融资水平有显著的趋同。进一步的检验证明,上述结果在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地区中更加显著,证明撤县设区的确有助于打破区域间的信贷壁垒。此外,企业间融资趋同也受到被撤县域公司对市辖区公司学习效应的影响。本文的结果表明,撤县设区政策能够有效促进区域间资本流动,提高市县企业的融资行为趋同,体现出由政府主导的行政区划调整所带来的区域一体化效果。

本文可能的贡献有以下两点:第一,丰富了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效果相关研究。以往学者多从地方财政收支(陈思霞和卢盛峰,2014[11])、人口城市化(唐为和王媛,2015[7])或地区经济发展(王贤彬和谢小平,2012[3];卢盛峰等,2017[12];邵朝对等,2018[4])等宏观角度考察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后果。在微观企业层面,既有文献大多关注的是行政区划调整政策对于公司个体行为的影响(卢盛峰和陈思霞,2017[13];范子英和赵仁杰,2020[14];郝闻汉等,2021[15]),而对企业间的联动缺乏讨论,目前仅有袁淳等(2022)[8]讨论了撤县设区所带来的企业间投资趋同。本文着眼于另一重要的微观企业决策——融资决策,来考察撤县设区对被撤并县域企业与市辖区企业之间债务融资趋同的影响,补充了撤县设区政策的微观经济后果研究。第二,补充了企业融资行为趋同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往文献主要集中于行业同群效应带来的企业资本结构趋同(Graham和Harvey,2001[16];肖虹,2006[17];Leary和Roberts,2014[18];Dougal等,2015[19];陆蓉等,2017[20]),也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了地区内的同群效应的影响(Banerjee,1992[21];Graham和Harvey,2001[16];李增福等,2012[22];李志生等,2018[23])。但该类研究用以解释联动或趋同现象的机制主要是“管理者声誉考虑假说”和“管理者信息学习假说”等。由于内生性问题的存在,较少有经验证据证明外部信贷环境在融资趋同中所发挥的作用。本文利用撤县设区政策给地区信贷环境带来的外生冲击,实证检验了在我国区域市场分割的制度背景下,信贷资源流动对企业融资趋同的影响,揭示出政府在配置市场资源、影响企业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对企业融资趋同影响因素的重要补充。

二、文献回顾

本文将分别从行政区划调整的经济后果和企业间融资趋同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文献回顾。

(一)行政区划调整的经济后果

在行政区划调整的经济后果研究方面,以往学者考察了省直管县改革、撤县设市和撤县设区等政策的影响,但大多集中在宏观层面。根据考察对象,可大致分为三类。首先,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影响。现有研究发现,行政区划调整不仅会改变政府财政支出的结构,影响政府资源在民生性支出等领域的资源分配(陈思霞和卢盛峰,2014[11]),也会通过增加财政收支和减少企业所得税而影响财政收支的总量(卢盛峰等,2017[12])。其次,对地区人口流动及城市化的影响。大多研究认为撤县设区政策会加快地级市层面的人口城市化进程,形成人口的城镇化效应(唐为和王媛,2015[7]),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城市化仅仅是名义上的(卢盛峰等,2017[12])。最后,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部分学者认为行政区划调整可以通过促进区域市场融合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王贤彬和谢小平2012[3];卢盛峰等,2017[12])。但也有学者认为行政区划调整对地区经济增长没有发挥积极作用,或者只具有短期促进作用(Fan等,2012[6];邵朝对等,2018[4])。总体来说,虽然现有研究对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效果尚未达成一致结论,但对区域一体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已达成初步共识。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关注到微观企业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所受到的影响。现有研究发现行政区划调整可以通过影响政府间竞争和税收权力来降低企业税负(范子英和赵仁杰,2020[14])。此外,行政区划调整政策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绩效,有助于扩大企业销售产值和利润总额(范子英和赵仁杰,2020[14]);影响企业在产业格局中的自我定位,推动企业分工选择的变化(郝闻汉等,2021[15])。在融资方面,有文献关注到撤县设区政策中的“政府偏袒”对于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卢盛峰和陈思霞,2017[13]),并发现改革后“政府偏袒”的减少加重了原县域公司的融资约束。总体来说,以上研究大多集中于企业的独立行为,而较少讨论企业间的联动效应。目前仅有袁淳等(2022)[8]分析了撤县设区所带来的企业间投资活动的趋同。

(二)企业间融资趋同的影响因素

现有文献大多将企业间的融资趋同表述为资本结构同群效应,并主要分析了行业同群效应和地区同群效应。首先,就行业同群效应而言,融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经营活动,其决策的制定也受到其他企业行为的影响。Graham和Harvey(2001)[16]发现企业CFO会将同行业公司的融资决策作为本公司融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发现企业的资本结构会受到行业因素的影响。例如:肖虹(2006)[17]发现行业景气度和行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会使得企业更倾向于债务融资。Leary和Roberts(2014)[18]则发现企业的融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同行企业融资决策的反映,小程度上是对同行企业其他特征的反映。除资本结构外,同行业公司在债务期限上的选择也会影响企业的决策,甚至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绩效(Dougal等,2015[19])。为解释行业性的同群效应,陆蓉等(2017)[20]提出了“管理者声誉考虑”和“管理者信息学习效应”两个作用机制,即管理者为了降低名誉受损的风险、提高融资决策的有效性而选择学习模仿同行业公司。其次,就地区同群效应而言,地方性的特殊因素会对企业的融资决策产生影响。例如Banerjee(1992)[21]认为在决策成本较高时,企业经常模仿临近企业的行为。李增福等(2012)[22]发现因为地方政府具有独立制定财税政策的权力,因此各地的财税政策有所差异,使得同一辖区内的企业面临相同的外部政策环境,进而导致企业融资决策的地区同群效应。李志生等(2018)[23]发现企业在过度负债上存在地区同群现象。总体而言,现有文献对于区域一体化进程是否会作用于企业的负债融资决策,以及是否会影响企业间的融资趋同尚缺乏讨论,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制度背景与假设提出

(一)制度背景

我国区域间市场分割问题受到地理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在山川湖泊的地理边界处建设困难,使得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受限于自然边界;另一方面,我国行政体制的设计模式也推动了区域间的行政壁垒的形成,为市场的融合发展带来了制度上的阻碍。这种制度上的影响主要源于行政分权和以GDP为核心的地方官员考核机制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首先,中央将一定的行政权力下放地方,使得地方政府拥有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去对地方经济进行有效干预,进而发展地方经济、改善公共物品的供给(Oates,1999[24];银温泉和才婉茹,2001[25])。这种行政分权的体制在改革开放早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助推力,促使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但也赋予了地方政府干预地方经济的行政权力。其次,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官员的考核依据也从早期的政治指标为主转变为以经济指标为主,随着官员的晋升陷入彼此博弈中,其竞争动机将显著增强(周黎安,2004[2]),将越发关注影响晋升的经济指标,并会利用行政手段去干预本地的资源流动,强化地区市场的发展(银温泉和才婉茹,2001[25]),导致地区间资源的流动受到限制。可以说,行政分权赋予了地方政府干预地方经济的能力,而官员晋升考核机制则赋予了地方官员保护地方经济的动机。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衍生出的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区域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特别是信贷资源的自由流动,不同辖区企业所处的信贷环境可能大相径庭。而资本要素流动的受阻会进一步导致区域间产业发展和布局的不协调、不合理,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健康有序发展(陆铭和陈钊,2009[26])。以往研究大多关注的是省级行政区间的市场分割问题,但事实上,随着行政分权影响的不断深化,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市场分割问题也逐渐在市县行政区层面表现出来。

在进一步探讨撤县设区政策缘何能缓解辖区间的市场分割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我国县级行政区与市辖区之间在行政管理上的区别,进而理解将县级行政区撤销划为市辖区带来的变化有哪些。法律规定方面,县级行政区在我国法律中有明确规定,是宪法所规定的一级政区,但市辖区则不是独立的一级政区,在体制运行上缺乏独立性。财政预算方面,由于县域政府的独立地位,其预算体系也相对独立,可以保留较多的财税收入。市辖区政府则依托于市级政府的财政,其财政的独立性较弱。机构设置方面,县拥有一套完整的政府职能机构,在县政府领导下设置财政局、交通局等独立的政府职能部门,市辖区的政府部门则均以分局形式存在,受到地级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与监督(陈科霖,2018[27])。综合而言,县级行政区在法律设计、财政预算和机构设置上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可以相对自由地行使事权和财权,相比附属于市政府的市辖区政府拥有更强的能力干预地区经济发展。此外,市辖区作为地级市政府直接管辖的都市化经济区,体现的主要是市政府的管理意图,与县域政府存在明显差别,这使得行政边界构成了事实上市场分割的边界(徐现祥和李郇,2005[1])。

(二)假设提出

为了缓解辖区间的市场分割问题,我国推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区划调整政策,其中撤县设区是最具代表性的政策之一。具体而言,撤县设区是指撤销隶属于地级市或直辖市的县级行政区的行政建制,将其变更为该地级市或直辖市的市辖区。撤县设区打破了市辖区与被撤并县域的行政壁垒,当县级行政区划并入市辖区后,市政府可以在城市规划等方面进行统一决策,从而缓解原县域与市辖区间的市场分割问题,加速资本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

第一,撤县设区后,原县域公司与市辖区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逐步趋同。首先,撤县设区政策的实施会使得县级行政区成为独立性更弱的市辖区,其行政权力将与原有市辖区相同,遵从市政府的整体规划,因此原县域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干涉地区经济的能力有所削弱,原县级行政区转而与市辖区的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等保持一致;其次,撤县设区也会降低原县域政府所面临的政府竞争程度(Rajan和Zingales,1998[28]),地方政府官员干预地方经济的动机也会因此削弱。因此撤县设区政策会降低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地方经济的能力与动机,推动不同辖区内企业的政策、市场等外部环境逐渐趋同,削弱了辖区间的行政壁垒,促使资本要素的流动更加自由,原县域和市辖区间的信贷资源更加均衡,使得原县域公司与市辖区公司可以享有相同的信贷环境。例如怀柔(1)撤县设区20年怀柔区乡村产生美丽蝶变:https://new.qq.com/omn/20220419/20220419A04D9X00.html。、新津(2)新津撤县设区这一年——产业更新 城市更优 乡村更靓:https://www.sohu.com/a/472874577_355475。等地撤县设区后,地方政府有意识地推动市辖区与原县辖区之间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趋同,加速了辖区间的要素流动。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在尚未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现状下,企业严重依赖于银行提供的信贷资源。因此,外部信贷环境的变化将显著影响企业的债务融资决策,而更加均衡的信贷机会也将促进原县域企业与市辖区企业的债务融资决策趋同。

第二,撤县设区后,原县域公司与市辖区公司之间的学习、交流得以加强。在原有市县独立的格局下,地方政府通过限制户籍、限制资金外流、限制技术扩散等行政手段保护地方经济(黎文靖和李耀淘,2014[29]),客观上造成了信贷资源在不同辖区间融通的不自由,企业跨区域的融资决策也受到行政边界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匹配。撤县设区政策的推行改变了地方政府干预本地经济的能力和动机,加强了被撤并县域与市辖区之间的产业互动和经济联系,例如垦利撤县设区后,人口、资金的流动大大增强(3)垦利“撤县设区”,他们这样@垦利区:https://www.sohu.com/a/109184372_258883。。此外,撤县设区可以进一步加强市县之间的交通建设,使得两地的公共交通和道路修建相互连通(唐为和王媛,2015[7]),这种空间联系的加强也能够促进两地之间的资本要素流动,增加两地企业间的学习交流机会,推动原县域公司与原市辖区公司的学习、交流。已有研究表明,当金融、交通等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有所提高,其将会选择模仿处于相同外部环境的其他企业的财务行为,以降低决策不确定性(连玉君等,2020[30]),表现为同地区内企业在融资决策上更强的趋同特征(Banerjee,1992[21];李志生等,2018[23])。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1。

H1:撤县设区后,原县域公司与市辖区公司的融资趋同程度将显著提升。

四、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2000—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数据。2000年以后我国城市发展的目标和策略有所变化,从追求城市数量的增加到专注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唐为和王媛,2015[7];邵朝对等,2018[4]),而撤县设区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较大关注,因此本文主要关注2000年之后的撤县设区。本文手工整理了2000年以来各地撤县设区的数据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使用了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的上市公司数据、地方财政经济相关数据。为满足研究需要,本文对数据采取了以下原则进行处理:(1)剔除注册地址始终为市辖区的上市公司;(2)剔除首次撤县设区实施前所在地级市市辖区没有上市公司的样本,即样本中的县域公司都有对应的市辖区公司;(3)剔除注册地址位于省直辖县的样本;(4)剔除金融行业样本;(5)剔除ST、PT公司或净资产为负的公司;(6)剔除变量缺失的样本。在经过上述筛选后,最终得到283个县域公司共计2 302个公司-年度观测,此外本文还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缩尾处理。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参考陆蓉等(2017)[20]、李志生等(2018)[23]的做法,构建多元回归模型(1),检验撤县设区后市县企业的融资趋同:

Levi,t=α0+α1Levs,t+α2Tctd+α3Tctd×Levs,t

+∑Controls+∑Firm+∑Year+εi,t

(1)

模型(1)中,等号左边Levi,t是县域公司i在第t年的资产市值负债率,等号右边Levs,t是县域公司i所在地级市市辖区中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市值负债率。Levs,t的系数α1体现了县域公司i的债务融资决策与市辖区同行业公司债务融资决策的相关性,反映了县域公司与市辖区公司的融资趋同程度。之所以使用企业的资产市值负债率来衡量企业债务融资水平,是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股票实际市值与公司股东权益账面价值可能存在较大偏差,资产市值负债率能更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实际的资本结构,更能体现企业融资决策的结果(陆蓉等,2017[20],钟田丽和张天宇,2017[31];何青等,2018[32])。Tctd是撤县设区政策哑变量,若i公司所在县域在t年发生了撤县设区,则t年及以后年份Tctd取值为1,t年以前取值为0;同时,若i公司所在县域在样本期间从未发生过撤县设区,则Tctd始终取0。参考已有文献,模型(1)纳入以下控制变量:资产规模(Sizei,t-1)、总资产收益率(Roai,t-1)、托宾Q(TobinQi,t-1)、资产增长率(Growthi,t-1)、有形资产比例(TobinQi,t-1)、产权性质(Soei,t-1)、股权集中度(Shrcri,t-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DPi,t-1)、地区市场化程度(Marketi,t-1)等,所有控制变量均滞后一期,具体变量定义详见表1。模型(1)还控制了公司(Firm)和年度(Year)固定效应。按照前文假设,预期Tctd与Levs,t交乘项的系数α3显著为正,即撤县设区后,被撤并县域公司与市辖区公司的融资趋同程度显著提升。

表1 变量定义

续前表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可知,Levi,t(Levs,t)的均值为0.272(0.236),标准差为0.189(0.165),说明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构成了本文的数据基础。Ttcd的均值为0.238,说明样本中共有23.8%的样本经历了撤县设区。其他变量从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等来看分布与现有文献大致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表2 描述性统计

(二)基准回归结果

表3列示了模型(1)的检验结果,列(1)~列(3)是逐次加入控制变量的结果。列(1)不控制其他变量,列(2)加入公司层面控制变量,列(3)加入地区层面控制变量。由表可见,所有结果的Tctd×Levs,t这一交乘项均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列(3)在控制公司和年份固定效应,并补充了公司和地区层面控制变量后,交乘项系数依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对应的t统计量为2.98)。以上结果均证明,撤县设区后原县域公司与市辖区公司之间的融资趋同程度显著提升。从经济意义上看,以列(3)为例,撤县设区之后,市辖区同行业公司平均债务融资水平每变动1%,则原县域公司的债务融资水平就会变动0.207%(0.148+0.059),说明撤县设区后新设区上市公司与市辖区上市公司之间的融资趋同程度提高了2.51倍(0.148/0.059)。总体而言,表3的结果证明撤县设区政策对于市县企业融资趋同的促进作用,支持了本文假设H1。表3中控制变量的系数也与现有研究基本一致。

表3 撤县设区与企业融资趋同

(三)稳健性检验

1.平行趋势检验。

为了检验本文所设计的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是否符合平行趋势假设,本文以撤县设区前第5年至撤县设区后第10年的样本作为基准对照组,将核心解释变量Tctd划分为5个以撤县设区实施当年为参照系的时序哑变量:Tctd-4-3,Tctd-2-1,Tctd0,Tctd+1+2,Tctd+3+4,分别代表撤县设区前第4年到第3年,实施前第2年到第1年,实施当年,实施后第1年到第2年,实施后第3年到第4年。并将以上新增的5个时序哑变量分别与市辖区同行业平均融资水平Levs,t交乘,替代原本的Tctd×Levs,t交乘项纳入模型(1),其他控制变量保持不变。表4的结果反映出在撤县设区实施前的年份,原县域公司与市辖区公司的融资趋同程度并没有显著变化,说明平行趋势假设成立。而在撤县设区后,新设区公司与原市辖区公司的融资趋同呈现显著增强趋势,且持续性较强,进一步支持了研究结论。

表4 平行趋势检验

2.倾向得分匹配。

为控制是否撤县设区的内生性影响,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稳健性检验。我们选取与实验组公司位于不同地级市,但其注册地为没有经历撤县设区的、与其所属地级市的市辖区相接壤的县级行政区的县域公司作为对照组的集合,按照1∶1最近邻距法进行匹配,匹配向量为基准回归模型(1)中的全部控制变量,匹配年份为撤县设区实施年份的前一年。表5的结果显示主结果在PSM下依然成立。

3.变量的替代性度量。

本文更换对于核心变量的度量方式。具体包括,采用总负债/(流动市值+总负债)(钟田丽和张天宇,2017[31])、资产负债率(李增福等,2012[22])、银行借款/(总负债+总市值)来重新衡量债务融资水平。表6显示主假设的结果保持稳健。

表5 倾向得分匹配结果

表6 变量的替代性度量

六、进一步分析

(一)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

在假设推导中,本文认为市县企业间融资趋同程度的提高得益于行政壁垒的打破,缓解了信贷市场分割的问题。为检验这一机制,本文进一步考察地级市内的市场分割程度对撤县设区政策效果的影响。具体来讲,我们根据样本内省级行政区的商品、资本、劳动市场分割指数最大值的中位数分组,高于中位数的为分割程度高组,反之为低组,回归结果列示于表7列(1)~列(2)。此外,参考陈冬等(2016)[33]的做法,本文以县级政府的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衡量政府地方保护主义。分年度样本中所处地区税收收入比例高于中位数的为分割程度高组,反之为低组,结果列示于表7列(3)~列(4)。表7的结果显示,撤县设区对市县企业融资趋同的促进效果主要发生在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地区,且高/低组间系数在5%的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表7 市场分割程度的影响

(二)对学习效应的检验

1.行业层面的学习效应。

基于主检验所发现的市县企业融资趋同结果,本文进一步分离学习效应的存在。具体而言,参考已有文献(陆蓉等,2017[20])构建模型(2),其中City_Si,t-1代表i公司所在地级市的同行业市辖区公司在t-1期的行业平均财务指标(4)具体财务指标与主回归模型控制变量保持一致,且同样采取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将行业平均财务指标分别与政策变量Tctd交乘,若交乘项系数显著,则说明该市辖区同行业公司的财务信号会对样本中被撤并县域公司的债务融资决策产生影响,从而验证学习效应的存在。

Levi,t=φ+φSi,t-1+γTctd+ηTctd×City_Si,t-1

+∑Controls+εi,t

(2)

表8列(1)中Tctd与City_TobinQ的交乘项显著为负,表明撤县设区之后市辖区同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指标和成长指标对原公司的融资决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表8 对学习效应的检验

2.对龙头企业的学习效应。

本文参考杨海生等(2020)[34]对于优质公司的分类,在市辖区公司中按照分行业资产规模的中位数划分高低组,并分别计算两组样本中行业平均债务融资水平,以Levs1,t和Levs2,t分别代表资产大规模组和小规模组的平均债务融资水平,并使用Levs1,t和Levs2,t代替Levs,t检验模型(1)。表8列(2)的结果显示Tctd与Levs1,t交乘项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显著为正,而Tctd与Levs2,t交乘项系数则不显著,同时两个交乘项系数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撤县设区对于原县域公司与市辖区同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之间融资趋同的促进效果更强。

(三)融资趋同长短期效应的分离

本文将企业负债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将企业银行借款区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构建指标如下:流动负债率=流动负债/(总负债+总市值),非流动负债率=非流动负债/(总负债+总市值),短期借款率=短期借款/(总负债+总市值),长期借款率=长期借款/(总负债+总市值)。根据以上指标重新构建变量,回归结果列示于表9。结果显示,撤县设区后,原县域企业与市辖区企业间的融资趋同主要表现为长期银行借款上的趋同。

表9 融资趋同长短期效应的分离

七、研究结论与启示

在改革开放初期,行政分权和以GDP为核心的官员考核机制充分赋予了地方官员发展本地经济的能力与动力,在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形式和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保护本地经济衍生出的市场分割问题逐渐凸显,并阻碍了资本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区域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形成了信贷资源在地区间的不均衡格局,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也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打破辖区间的行政壁垒,缓解地方保护主义衍生的市场分割现象成为改革继续推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撤县设区政策出发,以企业这一微观市场主体为切入点,考察由政府主导的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是否以及如何促进区域的一体化。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政策可以显著提升被撤并县域与市辖区上市公司之间的融资趋同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述结果在市场分割程度较高的地区更加显著,说明撤县设区从地区信贷资源配置的角度提高了区域一体化程度。此外,本文也验证了被撤县域公司对市辖区公司的学习效应,并分解了长短期融资决策的趋同。

本文的研究结论可能有两点启示:第一,揭示了完善政府治理体系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性。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决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地方保护主义衍生的区域市场分割现象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转型、实现进一步增长的现实问题,限制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我国由政府主导的行政区划调整政策则有效完善了政府治理体系,重塑了政府治理职能,打破了区域间的行政壁垒,缓解了区域间的市场分割,有利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由此可见,政府治理体系对于能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正确把握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均衡与定位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键。第二,市场分割问题在各级行政区划层面广泛存在。已有研究大多将视角放在省级行政区间的市场分割问题,但现实中,地级市之间、市县之间也普遍存在着区域间的市场分割现象。而行政区划调整政策更多是关注地级市内部行政机制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对更宏观和更高层的市场分割问题做出回应。因此区域一体化政策还值得更深入的挖掘,各地政府应当借鉴已有经验,除了单纯进行行政区划的调整外,还要积极推进配套措施的落实,使得区域间的融合不仅仅是行政区归属的统一,更是市场的融合、经济的融合和制度的融合,切实带来区域间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设区县域融资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
论我国设区的市的立法权限
立法法修改实施一年 209个地方获行使立法权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
我省11个市人大实现同步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