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
2022-09-20朱玉洁
朱玉洁
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213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高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老年人为此类疾病的高发人群[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气流受限,且受限程度会发生不可逆进展,由于通常会伴有不同程度慢性炎症,因此,临床疗效欠佳[2-3]。如何在病情稳定期给予有效干预以改善其出院后生活质量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4]。赋能理论最早是为决策权下方的管理行为应用于组织行为理论及公司管理实践的思想理论[5]。该理论被应用于护理中可理解为护士共同参与,进而协助纠正错误行为。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实施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护理干预,对比常规随访干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7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病人均符合2007年修订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制定的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②近4周疾病急性发作;③病人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沟通交流障碍;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③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④合并支气管哮喘或支气管扩张;⑤合并严重肢体功能障碍;⑥合并精神疾病;⑦无法配合出院后随访者。对照组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1~78(69.02±7.15)岁;病程2~18(12.05±2.13)年;文化程度:小学18例,中学27例,大学15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0~79(69.16±7.08)岁;病程2~20(12.17±2.08)年;文化程度:小学15例,中学28例,大学1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随访干预,干预人员在出院前给予常规居家康复指导,并向其详细讲解疾病影响相关因素、病情急性发作的诱导因素、肺康复相关知识及家庭氧疗的操作方法等。干预人员在出院后2周实施1次电话随访,出院后每个月进行1次微信平台交流。
1.2.2 观察组
行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护理干预,根据赋能教育的5个步骤建立出院记录表。
1.2.2.1 明确问题
干预人员向病人提问,使其了解自身问题所在。干预人员与病人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鼓励其主动提出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良生活或行为习惯。干预人员提问如“你对于自身的现状感受是什么?”“你觉得你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吗?”等开放性问题。病人回答时,干预人员仔细聆听,抓住所有细节,进而得到更多潜在的信息。干预人员在与病人进行交流时注意保持平等态度,以使病人更愿意展现出自身问题。例如经过提问和交流,明确为呼吸问题,临床症状为呼吸形态异常,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
1.2.2.2 情感表达
干预人员尽可能为病人创建良好沟通氛围,干预人员在记录问题后,分析其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干预人员首先询问是否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想法,在了解后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及过往干预经验给予针对性意见,在得到同意后与其共同制定可行性方案。例如病人主动说出导致自身呼吸急促的原因为平时未能重视感冒的预防,并在病情康复期间未能够很好地遵医嘱接受治疗,仅在出现严重胸闷、呼吸困难时进行吸氧,在出院后对开具的吸入剂未能执行医嘱。
1.2.2.3 制定目标
干预人员定期总结疾病管理方面的经验,并鼓励病人自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能够完成的目标,并认同其能够促进缓解呼吸急促症状。如在定目标时可定位呼吸频率由25/min降至正常水平,吸氧时间为每天8 h,且日常可遵医嘱按时使用吸入剂。
1.2.2.4 列出计划
干预人员对病人进行充分引导,并以病人为中心,为其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包括指导病人进行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每次10 min,每天20次;绘制吸氧记录表,详细记录每日吸氧时间;嘱咐将吸入剂置于指定地点,并遵医嘱按时使用。
1.2.2.5 效果评估
干预人员每个月组织1次病友交流会,每次1 h,其间病人评价自己制定计划是否落实,目标是否完成,并相互间交流经验和心得。
1.3 观察指标
①肺功能: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测定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肺功能水平,包含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水平。②自我效能:采用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评价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自我效能,该量表包括症状管理自我效能、疾病共性管理自我效能2个维度,共6个条目,每个条目1~10分,评分越高,则自我效能感越强[6]。③自我管理能力:采用张彩虹编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我管理量表评价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该量表包括症状管理、情绪管理、信息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及自我效能5个维度,共51个条目,每个条目1~5分,评分越高,则自我管理能力越强[7]。④生存质量: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评价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生存质量,该问卷包括症状、活动能力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3个维度,共50个条目,每个维度0~100分,评分越低,则生存质量越高[8]。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肺功能(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
2.2 自我效能(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比较 单位:分
2.3 自我管理能力(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单位:分
2.4 生存质量(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单位:分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例数显著增加[9]。有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宗旨为,以最短时间缓解其临床症状,并尽可能控制病情,从而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10]。延续护理是确保自医院至家庭的,包括出院计划、转诊、回归家庭及社区后的持续性指导和随访干预[1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通常由于病情加重后入院治疗,在急性症状缓解后,会出院停止治疗。因此,院外有效的干预对于病情控制及降低症状急性发作的概率具有重要意义[12-13]。病人通常在出院后无法得到专业康复干预,因此,迫切需要给予有效延续护理干预。在本研究中对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给予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护理干预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FEV1、FVC、FEV1/FV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生存质量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实施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提升生存质量。分析原因主要为,该干预模式能让病人进行充分自我反思,寻找问题所在[14-15],干预人员在与其亲切交流的过程中,对病人进行多方面了解,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与其共同制定目标和干预计划,从而帮助病人克服困难,解决病人居家康复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其遵医依从性,最终有效改善病人肺功能,促进其生存质量改善[16]。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自我效能各维度得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病人自我效能水平。分析原因主要为,该模式中干预人员在与病人交流时创造了良好氛围,以平等的态度与其建立伙伴关系,在病人自觉与干预人员没有隔阂后才能够将自己的问题毫无保留的展现,使其显著提升参与干预的积极性,强化自身行为规范,病人才能够发自内心地信任护理措施,提升其自我效能水平[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实施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其自我管理水平。分析原因主要为,该干预方式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干预人员全程倾听病人主诉问题,相较于常规措施中病人单方面接受干预人员所制定的措施,其更易使接受[19]。干预人员共同讨论制定目标及计划,提升病人参与感,提高治疗疾病的信心,在居家康复中对面问题能够保持积极态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最终有效促进病人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20]。
4 小结
综上所述,基于赋能理论的延续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可改善其肺功能水平,提升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