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的分析
2022-09-20唐克飞
唐克飞
(遵义市生态环境局桐梓分局,贵州 遵义 563200)
1 环境监测的意义
其一,指明环境保护方向。环境监测涉及内容广泛,污染源监测的落实以大气、水资源、土壤等内容为对象。环境监测的落实,可以有效监测环境中污染物量,分析污染源的影响,便于相关部门对环境污染现状能够形成正确认识,并科学预测其发展趋势,确保所采取保护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保证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避免出现进一步扩散的情况,环境污染问题得以控制在有效范围内,并结合环境污染实际状况来对环境保护方向加以调整,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效率的显著提升。
其二,助力环境保护工作规划。就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来看,其制度建设逐步完善,当前我国在基本国策中纳入环境保护问题,就各地区项目作出明确规划,强调以环保部门审批为重要环节,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落实,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其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落实,能够为公众创造安全可靠的生存与生活环境,是保障个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生物多样化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于整个地区来说,基于环境监测所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够对地区生态系统平衡性加以维持,对于整个地区的持续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四,推进污染统计及排污费征收。以环境监测为支持,可真实了解地区或企业的污染排放情况,以环境监测结果为依据,生态环境部门可核查具体排放情况,判断是否与要求相符合,做出综合分析。以环境监测为支持,可了解排放量、排放浓度及污染类型等,确定收费标准,促进费用征收工作的落实。废水、废气等监测的落实可应用物质平衡法来实现,保证监测的定量化与定时化,获得污染物相关数据,促进污染统计与排污费征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环境监测技术内容
2.1 生物技术
就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实际来看,PCR、微核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等属于生物技术,实际应用范围较广。在理论内容逐步深化的情况下,科学家们开展了深入研究与讨论,原有技术内涵得以优化和创新,生物技术应用价值得到显著提升,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微核技术从性质上来看属于微观技术,主要是对细胞早期减速分裂阶段的不耐受特征加以利用,若通过检测发现物质中存在危险源,在药物、重金属等作用下,会促进微核的生成,与检测技术为辅助加以协调应用,细胞微核率得以确定,为环境污染程度的评定提供标准,确保评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就是说,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生物技术的经济性良好,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精细设备支持,在样本获取后实施检测,即可确保所获得数据结果的精确度。就PCR技术来看,在对适宜RNA片段加以选取的基础上,经扩增来提高扩增物含量,保证反馈的灵敏度,有助于促进环境监测目标的实现。通过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为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化提供载体,对样品中污染物浓度值加以测定,向传感器内部传输,电信号得以输出,把握检测物体物质浓度,将物质特异性充分体现出来。
2.2 3 S技术
GPS技术属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之一,保证定位与导航的时效性,监测精度也得以保证。通过GPS技术可准确监测物体环境及其所呈现状态,确保生态环境监测的实时化,分析环境监测结果,确保判定的科学性,以便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GIS技术应用价值显著,可实现数据存储、分析应用等。通过GIS技术数据库功能的发挥,能够为决策提供辅助,促进空间分析的有效落实,保证环境监测的动态化与实时化,以环境监测区域地理信息为参考,准确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合理规划地理资源与生态发展,真实且准确的监测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落实。
RS技术的应用,以卫星电磁波信息为辅助,监测既定范围,就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可靠结果,及时进行反馈与总结。基于电磁波变化得以了解到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依托RS技术可扫描拍摄监测范围内物体状况,确保信息采集的时效性。针对一定范围内森林覆盖面积的监测可通过卫星来实现,对面积变化做出判断,监测森林上方位置空气湿度,对区域内森林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做出判断,确保所采取治理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生态环境提供可靠保障。
2.3 物理化学技术
物理化学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促进了全新化环境监测技术的形成。物理因子强度测量技术的应用较为常见,可就环境污染中物理因素实际含量加以准确监测,促进空气、土壤等环境监测工作的推进。依托环境监测技术可对环境中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热污染等加以监测,就潜在问题进行高效处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落实。此外色谱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等也都属于物理化学技术,可确保环境污染物含量检测的有效性,环境监测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改善。
2.4 信息技术
新时期下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无线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的应用,能够向数据处理中心输送环境监测数据,确保数据处理的时效性,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选择提供支持。PLC技术的适应性良好,在要求较为苛刻的施工环境下也具有适应性,可实施远程监控,促进防洪抗旱目标的实现。水质监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依托PLC技术来就河水位置及水流速度等加以准确获取,强化数据支持,促进水质监测工作的高质量落实。
3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策略
3.1 完善管理制度
为促进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价值的有效发挥,应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出发,积极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体系,关注环境监测实际需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采取有效管理及维护措施,尤其是要重视设备性能的更新与完善,保障监测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与可靠性也能够得到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直接受到技术人员的影响,这就需要将人员招聘门槛提升,严格考核环境监测人员素质技能与专业能力,引入优秀专业化人才,适当调整福利待遇,对技术人才产生强烈吸引,以便激发其主观能动性。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需要就管理制度加以健全,细化工作内容与职责,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理,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高质量推进创造优良条件。
3.2 强化资金投入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持续性,工作过程复杂且漫长,为确保生态环境保护获得显著效果,应客观分析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对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形成正确认识,强化环保意识,在环境监测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政府部门应当在环境监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做好专项财政拨款工作,确保资金支持的充足化,为环境监测技术研发与创新提供支持,确保环境监测设备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政府应高度重视税收政策的完善,在环境监测领域给予民营企业以鼓励,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预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3.3 完善监测项目及指标
我国各地域发展程度有所不同,生产环境差异现状,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对于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需要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具体要求,详细监测污染物来源、有害物质类型及浓度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环境监测工作重点,从污染严重、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入手,把握其特征,就环境监测技术方案加以科学制定,从技术和策略两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强化措施,以确保环境监测技术应用效果显著。立足当前在册待监测项目出发,实施严格审核,将长期未出现的项目删除,从发生率低且危害性小的项目出发,制定监测方案,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优良条件。若环境监测项目与当地污染情况相符合,应就相关数据指标作出明确规定,加强数据信息分析,以监测报告与数据结果为参考,科学分析污染物情况,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应当科学分析并判断环境污染发展趋势,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立足当地环境实际及发展状况出发,合理选择检测对象,进行细致筛查,确保监测对象选定的科学性。
3.4 落实质量监管
环境监测技术的科学化应用,有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要科学应用环境监测技术,加强质量管理,结合实际制定监管体系,确保技术流程的清晰化,依照国家标准实施环境监测,确保技术应用获得显著效果。在环境监测技术应用阶段,可设立监测站,就环境监测工作制定合理规划,确保环境监测布点的高效性,就采样标准加以具体分析,将数据处理分析过程呈现出来。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将评价报告呈现出来,明确数据处理流程,确保环境监测质量得到提升。后续应用阶段需要重视档案管理的落实,制定标准化管理方案,将程序文件、质量手册等内容融入其中,促进质量记录的形成,为后续作业的推进提供指导,环境监测工作的落实也具备了优良条件,有助于环境监测技术效能的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质量与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
3.5 重视技术手段优化升级
生态环境保护中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需要逐步优化升级,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提供可靠技术支持。管理部门应提高认识,在技术手段升级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环境监测站构建的标准化,提升环境监测设备自动化水平,从质量及污染源等角度实施全面监控,确定应急预警污染源,找准环境监测工作重点,在高投入背景出发建立健全管理体系,保证其具备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和良好的应急能力,以完善的信息系统功能来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当前相关部门基于突发性应急监测预案中基本要求出发,设置应急监测车,就生态环境加以实时化监控,防范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避免环境恶化,就可能提供污染源的企业与单位进行合理划分,深入研讨事故高发点,依托动态化方式管理周围环境,在实际监管中落实相关规定,技术手段也得以全面升级,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环境监测系统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环境监测系统构建
3.6 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环境监测技术的科学化应用,能够确保数据信息提供的精准度与可靠性,这就需要重视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以确保环境监测效果得到保证。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强化综合分析能力,保证分析结果的高效化与低耗化,紧密衔接众多环节,就环境监测数据结果开展具体分析。环境监测技术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基于国家制定监管标准来选定具体分析办法,确保环境监测系统建设的对应性与完善性,发挥高精尖技术的辅助作用,就信息中所包含内容加以深度分析和有效还原,从而提高资料价值,确保与环境监管要求相符合,有效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与效率。
3.7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为全面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应重视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确保其专业素质技能达到岗位要求,具备从业资质,并且具有优良的职业素养,以胜任环境监测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化落实创造优良条件。在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方面,应当从环境监测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落实培训教育,确保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设备运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与效率,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与精准性能够得到保证,并且能够打造优质的环境监测队伍,促使其端正工作态度,强化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参与到环境监测工作中,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持。
4 结语
为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顺利构建,应科学应用环境监测技术,实时监测生态环境质量,有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确保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性。环境监测技术应用阶段,需要就相关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面落实质量监管,并重视专业人才培养,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持,从而保障生态环境保护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