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江花山岩画图像的叙事内容与形式美感研究

2022-09-20吴明翰

流行色 2022年8期
关键词:骆越左江巫术

岩画是指绘制在或者刻画在崖壁和岩石上的图画,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古文化现象。在广西崇左左江两岸绵延二百多千米的陡峭崖壁上留存着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赭红色图像,广西壮语称为 “岜莱”,意为绘有花纹图案的山,人们又称之为“画山”。由于“画”与“花”谐音,所以被命名为“花山”。花山岩画记录了战国至东汉时期,骆越民族的祭祀场景和岩画绘制活动,展示了左江流域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民族风情。

一、花山岩画图像的叙事内容表达

花山岩画多数图像都被绘制在江水转弯处的陡峭崖壁上,较集中分布的共有三大遗产区,其中第一遗产区包括宁明县4个岩画点,第二遗产区为龙州县16个岩画点,第三遗产区包括江州区和扶绥县的18个岩画点,共计38个岩画点109处岩画、4050个图像。这些图像按内容可分为人物、器物、动物三大类。花山岩画中人物图像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形态分正身和侧身两种,经统计人物图像共计3315个,占全部图像的82%,正身图像1152个,侧身图像2163个;器物图像包括铜鼓、环首铜刀、青铜剑、羊角钮钟四大类;动物图像可分为犬类和飞禽类两大类,犬类图像较多,大约113个,均为侧身。这些岩画都是远古人类精神生活和数千年前人类祖先征服自然的记载,对花山岩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骆越先祖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会习俗等许多问题。

(一)民间巫术的反映

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整个原始文化包括艺术活动都受制于原始人思维中的“万物有灵论”和巫术信仰。另一位人类学家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也在《金枝》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各原始部落的风俗、神话、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巫术理论。由此形成的现代西方关于文艺起源理论学说“巫术说”也认为文艺起源于原始人类的巫术礼仪或者魔法活动,又称之为魔法说。该学说主张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巫术礼仪、图腾崇拜、宗教祭祀等活动。巫术说自19世纪以来广为流行,并在法国西南部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得到了证实。这些壁画隐藏于洞穴的深部,空间极为狭小,且不见光线漆黑一片,显然不是为了观赏;有些岩壁上同一块地方的图案被反复刻画,形象重叠严重,很多画面表现的是被猎人击伤的动物,这或许与人们祈祷捕猎有着重大的关联。

与西方史前洞穴壁画相比,花山岩画则绘制在依江临水、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画面图像众多,规模宏大。并且多数画面位置距离水面30米到60米之间,甚至最高处达到120米左右,不适宜近距离观赏。加之骆越先民长期生存在江河、山川之间,山、河在古代被人们臆想为神灵所在地。花山岩画的所处位置正是古骆越人信仰神灵的住所,这一点可以从现代广西壮族人民生活习俗中看到踪迹。笔者田野调查期间,发现不少山区依然保留着祭祀土地神、雷神、水神、山神、灶神等习俗,这些习俗充分说明了巫术礼仪活动在壮族先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花山岩画图像中含有祭祀太阳、祭祀水神、祭祀鬼神、祭祀田神等叙事活动场面,正是先民们把现实中的巫术礼仪活动记录在岩壁上,作为沟通人们与神明之间的媒介场所的见证。

另外,在花山岩画中出现的铜鼓图案正是先民们巫术活动祭祀用的器物之一。铜鼓是古代骆越人族群的圣物,在花山岩画中有许多人物组合都是以铜鼓为中心进行描绘,反映了骆越人对铜鼓的崇拜。经统计,在左江花山岩画众多图案中共有621个器物图案,其中铜鼓图案的数量共计368个。铜鼓在古代不同的时期和场合可分别具有乐器、礼器、重器、响器等多样的社会文化功能。一方面,铜鼓也可作为乐器在日常生活和原始乐舞中敲击作乐,使人兴奋,鼓舞人心。另一方面,铜鼓可作为礼器用于原始的宗教祭祀和巫术活动中配以乐舞以愉悦神灵。左江岩画图像中存在着众多人物双手向上并举,围绕着铜鼓踏步起舞的场景,这些图案真实记录了骆越人举行祭祀活动。由此可见,花山岩画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反映了古老骆越人的生活习俗和群族信仰,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价值。

(二)农耕文明的遗迹

骆越民族是以传统的农耕劳作为生,在巫术舞蹈活动中存在着以祭祀田神和祈求生殖为目的仪式。花山岩画中也留存着对于生殖器和男女交媾的图像描绘,以此来祈求怀孕、生育、繁衍,以及土地多产和庄稼丰收。例如在上文中提到的铜鼓也是农耕稻作文化的见证之一。广西壮族传说中铜鼓是天上的雷公所造,在古骆越人的信仰的神话中太阳就是雷公的铜鼓,代表着天上、地下和人间。“铜鼓也象征着主宰丰收的自然神,能保证农业丰收,居民繁衍。蛮人把铜鼓埋在土中,是希望天上的雷与地下的水接触,使水流得更快,土地得到灌溉。”由此可见铜鼓的诞生不仅标志着青铜冶炼技术和工艺达到了超高水平,也是该地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在农耕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下,先民们就把愿望诉求寄托在自然界中的事物中,由此促生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崇拜。在以种植稻作的族群意识中,青蛙可以捕捉害虫,预知天气,象征着多产丰收。左江岩画中出现具有代表性的“蛙形人像”,正是因为骆越人崇拜蛙神(图1)。青蛙在壮族神话中是沟通天地的神灵,他们认为通过祈求蛙神能够保佑农作物的风调雨顺,因此人们在祭祀活动中通过模仿青蛙的动作来表达对于蛙神的无限崇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同时,古人发现青蛙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大,且生命力旺盛,而繁衍后代则是人类和动物潜意识的本能追求。人们希望人类的生育能力也像青蛙一样,所有的生命都充满活力,从而造就人类社会的繁荣。关于青蛙的图腾崇拜不仅体现花山岩画舞蹈画面中,也在壮族地区出土的冷水冲型鼓、灵山型鼓、北流型鼓鼓面上的花纹图案得以验证。广西出土的这三个类型的铜鼓造型表面镶刻有4到6只青蛙的造型,这充分体现了青蛙作为壮族的图腾崇拜的复杂性。青蛙不仅是作为祭祀农耕文化的产物,又是壮族先民生殖崇拜的信仰。

图1 宁明花山岩画正面蛙形图像

(三)群体智慧的呈现

花山岩画的人物图像数量众多、规模宏大不仅是创作者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是群体智慧的体现。岩画中出现的众多蛙人舞蹈图案的创作来源于人的自身形象,是骆越民族以艺术的形式表现自我和自身价值的方式之一。从叙事内容表面看,花山岩画中的祭祀场面是骆越人对于神灵的祈求和护佑,他们寄希望于借助神灵的力量对抗自然界带来的灾害,以求得五谷丰登、衣食无忧。但从唯物主义来讲,骆越人信奉的神灵是人的主观意识强化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对人肯定自身力量的映射。花山岩画多数图像位于江水急转弯处和水势险要的悬崖之上,其凌空水面几十米到上百米的高度作画位置正是体现了骆越民族不畏艰险,攀登崖壁,勇于对抗自然的英雄气概。邓福星在《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中所提到,“人类对自己创造物的崇仰就是对人类自身的崇拜,是对人类本质力量的崇仰。而人类自身所具有的征服欲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通过人类创造物所体现和实现的”。骆越人用他们娴熟的绘画技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向后世展示了一幅幅富有装饰美感的几何形体人物画面,这些带给观众极具震撼力的图像正是骆越民族智慧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左江花山岩画中巍峨壮观画面以及不可思议的作画位置都体现出了骆越民族团结凝聚的群体力量。在两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呈现出群体性、聚集性特点,这一点也反映在岩画的创作中。例如,在岩画图像内容上,岩画中的蛙形舞蹈人物队列整齐,动作一致,相互之间团结协作,具有很强的集体意识。在完成时间上,根据综合科技测年、考古发掘等研究显示,花山岩画的完成历经战国至东汉时期,跨度时间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是经过历代人共同协作才形成了如今雄壮的规模,这些都体现了部族强大的群体智慧力量和民族凝聚力。

二、花山岩画图像的形式语言分析

(一)纯天然的岩石画布

绘画创作中材料的选择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示出独特的材质美感。恰当应用材料显现出的光泽、显色性、透明度、肌理与绘制痕迹等能够增强画面的视觉表现力。绘画材料主要包括绘画基底、颜料、媒介等方面,其中绘画的基底是作品得以产生的平台。上文中提到的西方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壁画主要以岩壁、石块为基底,以有色土、木炭为颜料,以动物油脂为媒介进行创作。在左江流域,由于受地质构造以及岩溶地貌的影响产生了众多坚硬的山体及垂直的悬崖,且这些崖壁上的岩层厚度较大、岩面整体上比较平整,像一张巨大的天然画布。另外,崖壁上主要分布的灰岩和白云岩呈现出灰白色更适合深红色的颜料作画。这些自然形成的岩面为骆越人提供了绘制大规模图案的平台。当观者从远处台地观看花山岩画时,崖壁上天然的岩石与赭红色的图像交相辉映形成了自然而丰富的肌理效果,大大增加了画面的艺术性,使岩画呈现出一种自然、古朴、粗犷的艺术风格。骆越先人将土地、山谷、江河作为画布,拉近了人类与自然的距离,这更像是今天我们所讲的大地艺术的最初尝试。

(二)平涂式的简化手法

在艺术作品中,简化不仅仅是指减少,而是要在减少多余的同时,凸显内涵的单纯性,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的内在聚集力量。 在绘画中对于图形的简化通常只保留最基本的特征元素即可,通过减少无效的细节更有利于主体的呈现。在几何图形中,最简化的图形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以及衍生出的组合图形。图形的简化实质上是事物形象几何化趋势的处理,即兼顾实物自然形态的基本特征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微妙联系。花山岩画中人物、动物、器物等多数图案都采用了大块平涂的处理方式(图2)。这些图案没有现代写实绘画中丰富的造型细节和明度的变化,呈现出的是一种平面式、剪影式的视觉效果。如花山岩画中蛙形人物图案摒弃了许多人物特征的细节,以简化后的几何人形图案建构画面,却不影响观众对于其造型的认知,相反简洁的造型更凸显了岩画的整体性特征。

图2 宁明花山岩画侧身人形、打铜鼓图像

另外,色彩的简化能使画面在整体框架内有序组合,形成视觉的完整性。丰富的色彩固然可以使观众感受到愉悦,但也会分散观者的凝聚力。如中国水墨画中把色彩关系简化为黑白关系,有利于传达悠远、深厚的美学意境。花山岩画中采用的赭红色是中国悠久的传统色彩,具有典型的东方审美意味。骆越人通过一块赭红色把族群信仰、集体观念、生活秩序倾注到了这片岩壁上。先人们通过去繁就简的创作手法使其呈现出简单、单纯的形式美感,这也体现出了创作者对于具体图像的简化、提炼和概括能力。从整体来看,左江花山岩画分布广泛,图像内容种类繁多,通过平涂式的表现手法使得杂乱的形体统一在大的二维平面图像之中,凸显了画面装饰性和抽象性美感,增加了岩画中耐人品读的趣味性。

(三)赭红色的神秘色彩

色彩是绘画形式语言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之一。了解基本的色彩学原理,掌握色彩的对比和协调规律对于美术创作者是否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说至关重要。色彩学的运用在绘画创作中最关键的几对关系为冷暖关系、纯度关系、补色关系等,这些关系的巧妙处理不仅能够凸显画面的视觉张力,也能够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骆越先人在左江花山岩画中的绘制的精彩绝伦的图案已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人对于色彩学的深入理解与应用。笔者从岩画色彩中色相的选择、纯度对比和冷暖与互补色的运用三个方面来阐述创作者的艺术智慧。

首先,花山岩画中赭红色的运用增加了其神秘面纱。色彩学中色相不同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具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代表的寓意也是不同。在清光绪九年(1883年)的《宁明州志》中有对于该岩画的颜色、形状和位置的记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由此可见,花山岩画的赭红色图案已历经千年仍不褪色,赭红色的图案代表着红色的血液,是生命之火的象征和原始宗教意蕴体现。

其次,岩画中赭红色的人物造型图案与灰白色的山体构成了纯灰对比。纯度与灰度的对比是色彩关系中独有的,在绘画中灰色可以衬托纯色,纯色也可以衬托灰色。左江花山岩画中小面积赭红色高纯度图案和大面积灰白色山体背景配合,使岩画图像主体的更加突出,产生了纯灰对比中又有和谐统一的画面视觉效果。

最后,岩画中冷暖关系和互补色的合理安排体现了古人对于艺术与自然的深刻理解。花山岩画中赭红色的画面与周围山上绿色的植被形成了绝对冷暖色的对比。另外,岩画所在的山体形成的橙红色和植被与天空形成的蓝绿色构成了巧妙的补色对比。从远处欣赏岩画时,在周围自然环境衬托下红色的图案会更具有张力。

结语

左江花山岩画图像形式风格艳丽、古朴粗犷,骆越先人以纯天然的岩石画布作基底,采用平涂式的简化处理手法,调和赭红色神秘的色彩,使其呈现出独特的装饰性和抽象性审美趣味,展现了杰出的艺术智慧和创造力。规模宏大的花山岩画是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典范,既是民间巫术的反映和农耕稻作文明的遗迹,也是一部民族文化史诗般的叙事。

① 蒋廷瑜.铜鼓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85.

② 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 史前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121.

③ 刘悦.绘画形式语言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24.

④ [清]黎申产纂.[光绪]宁明州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21.

猜你喜欢

骆越左江巫术
骆越•印象系列设计
悠悠左江情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南宁市博物馆馆藏西周铜盘赏析
骆越花山岩画的稻作文化解读
广西左江、右江流域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巫山
花山,锦绣画图
西瓯、骆越的出现、分布、存在时间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