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基础研究发展 筑牢科技强国根基
2022-09-20张伟斌
文/张伟斌
2021年5月28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向核聚变能源应用迈出重要一步。EAST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九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本次实现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是中国首次在国际上采用全金属主动水冷第一壁、高性能钨偏滤器等关键技术。图为工作人员对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进行升级改造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源头,不仅是揭示客观规律、拓展知识边界的主要动力,更是促进应用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的核心支撑。
扎实推动和发展基础研究,是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根基。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基础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布局。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2021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达169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6.09%,是十年前的3.4倍。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2022年陕西省、湖北省等试点建设首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在物理、生物等基础学科方向上开展前瞻性、引领性和独创性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方向探索。加强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为重大战略领域储备输送拔尖人才。深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
加强基础研究不仅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基础。2021年第7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案,批准2022年为“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7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在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开幕式上表示,基础科学的重大成果往往能带来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诸多共同挑战需要更多科技支撑,关注基础科学研究,就是关心人类未来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本期“特别策划”,邀请国家遥感中心解读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科学目标和我国参与SKA科学研究的部署考虑;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学者以聚焦钙钛矿材料电致发光技术为例,展现一项科学研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商业化的创新之路;清华大学韩国专家金奇奂教授和电子科技大学古巴专家Pedro A. Valdes-Sosa教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讲述了在中国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强调了多元化氛围、国际合作对推动基础研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