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与方法

2022-09-20钟梅玉

考试周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长方体三角形深度

钟梅玉

叶圣陶先生曾说:“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深刻领悟、追根究底。”这充分说明了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有效的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讲究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一、 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纵观笔者从教20多年以及在学校举办的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所听的数学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课堂提问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受教学观念或个人教学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课堂提问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提问类型单一缺乏层次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思维发展慢、学习主动性不强、理解能力弱等特点,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事实上由于教师的课堂提问类型单一,没有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不愿参与问题的回答。

(二)提问语言用词缺乏简洁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保障教师提问语言既要简洁又要清晰,以使学生尽可能正确回答问题。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有部分教师没有注重小学生的语言特点,所提的问题语言缺乏准确性和简洁性,使得学生的回答无法准确切入,答非所问,引得哄堂大笑,大大降低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提问思考时间缺乏充足性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成熟,在思考问题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但部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这一特点,没有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而是问题一提出就希望学生能够及时回答,学生如果一时回答不上来,教师就急着不停地暗示、启发,直至学生揣摩着教师的意思来回答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质量、思考正确率必然受到影响。由于学生没有真正地深入思考教师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然简单化,慢慢地学生就会失去学习自信心,必然也会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

(四)提问对象范围缺乏全面性

现在已经进入多媒体教学时代,部分教师会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在课堂教学时必然会占用一定的教学时间。教师会为了能够保障课堂教学的进度,顺利地完成预设好的教学内容,部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就会有意无意地提问一些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从而减少了很多由于回答不上提问的时间,表面上是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则是严重损害了那些“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中等生,后进生就更不用讲。这种提问方式必然会对部分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慢慢地他们就不爱思考问题了,也根本就没有办法参与课堂学习中,尽管偶尔有被教师提问,他们也只是“脸红耳赤”地站着不说话。这样的课堂教学其整体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了,学生的深度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五)学生提问环节缺乏自主性

2011版《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但是就我国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能够自主向教师或同学提出问题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单纯地听教师讲课,在课堂学习中缺乏自主的思考能力,大大降低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的深度学习。

(六)评价学生回答缺乏客观性

得当的表扬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积极性和自信心的有效手段。但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或者个人心理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给学生公平、客观的评价。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表扬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没办法有效增强;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过多地表扬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信心不继膨胀,一旦遇到困难不知所措。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 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与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有效的、有价值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掌握学生的即时学习情况,又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对此,探讨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技巧与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在“关键点”提问,紧扣目标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紧扣教学内容,围绕学习的目标要求,在知识的关键处进行提问,这样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一课中要认识圆柱的教学,感知“一样粗”的概念时笔者是这样进行提问的:

首先,出示一张圆形纸片,问:“这是什么?”(一个圆形),这是初级问题,学生只要通过观察即可回答。

接着,笔者出示5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们叠加在一起,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一脸茫然),因为这5个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太薄了,叠加在一起好像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也不知要说什么。笔者不动声色地在上面增加了10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们叠加在一起,此时有几个学生弱弱地说道:“我发现,它们好像变厚了。”笔者不动声色地又在上面增加了20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们叠加在一起,这时有一部分学生激动得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站起来说道:“真的越来越高了。”通过这一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要更加认真地进行观察,才能说出事物所发生的本质变化。

然后,笔者又抛出一问:“如果圆形纸片的数量不断叠加,50个、100个……,你的脑海里想到了什么?”通过这一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也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变化的过程中认识了圆柱的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让学生走向深度的学习。

(二)在“模糊点”提问,理清思路

苏格拉底提出“产婆术”教学思想,他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困惑时,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模糊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准确“把脉”,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协助学生及时解惑,使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内心已存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以便全面地看待新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新思想的诞生。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其中在三角形里画高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画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学生非常模糊,认为它们只能画一条高,但又觉得它们都有三条边,应该可以画三条高,可是怎么画呢?教学中笔者是这样提问的:

首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教师教学用的大三角尺),问:“如果让你把这块三角尺靠着教室的墙壁立起来放在地面上,你可以怎么放呢?”通过一问,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实践操作,可以把三角尺的每条边放在地面上,得出三种不同的放法。

接着又问:“这三种不同的放法,它们的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一样吗?分别从哪里到哪里?为什么?”通过二问,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当把斜边放在地面上时,高在直角三角形的里面;当把直角边放在地面上时,另一条直角边便是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高。从而得出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

最后,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的模具,问:“如果让你把这个钝角三角形模具也靠着教室的墙壁立起来放在地面上,也有三种放法吗?它们的最高点到地面的距离又是从哪里到哪里呢?”通过三问,理清了学生的思路,解开了学生的疑惑,理解了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面,也明白了所有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让学生走向深度的学习。

(三)在“盲点处”提问,激发思考

所谓“盲点”,就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突破的地方,甚至还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事实证明,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常常会存在一些盲点,这些盲点在提问前教师没有搞清楚,那么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卡壳”。因此要准确及时地抓住学生学习中的这些盲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度。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其中在教学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一环节时,笔者提出了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一问:(出示图1)同学们,你能看见几个面?(3个)几条棱?(9条)

图1

图2

二问:(出示图2)如果去掉3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样子吗?

三问:(出示图3)继续去掉3条棱,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样子吗?

图3

图4

四问:(出示图4)如果只剩2条棱,你还能想象出整个长方体的样子吗?(不能,只能想象出前后面、上下面或左右面)

五问:想一想,至少需要保留几条棱才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

六问:一个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呢?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丰富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叫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决定一个长方体的大小,笔者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问:如果告诉你长方体的长和宽,你能想象出哪一个面?

二问:如果告诉你长方体的宽和高,你能想象出哪一个面?

三问:如果告诉你长方体的长和高,你能想象出哪一个面?

四问:(观察图3)如果把长方体的长向左延长,宽和高不变,哪些面变了,哪些面没变呢?这时你会感觉到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五问:现在再把高向上延长,哪些面变了,哪些面没变呢?这时你又会感觉到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六问:此时再把宽向右延长呢?哪些面变了,哪些面没变呢?这时你又会感觉到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思路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进行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四)在“连接点”提问,形成模块

小学的数学教材内容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学习时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思维的锻炼,教师更是要在学生探究知识时进行引导。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从中建立一个连接点,这样学生就可以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同时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面积整理与复习》一课的教学,笔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建构:

一问:在学习这些平面图形的过程中,我们先学习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

二问:为什么先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再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最后才是圆的面积计算?这样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一下?

三问:你能用图形表示出这6种平面图形的联系吗?(引导学生画出关系图)

四问:老师可以把这6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表示,大家相信吗?[先让学生选一个平面图形在小组里讨论,如:长方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长+长)×宽÷2=长×2×宽÷2=长×宽;再播放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都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梯形的“微课”]

五问:(出示图5)只画出了其中的两条线段,猜猜可能是什么平面图形?

图5

(①可能是长方形的长和宽;②可能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③可能是三角形的底和高;④可能是圆的直径和半径;⑤可能是直角梯形的下底和高……)

通过提问,学生发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当遇到新的知识时可以想办法转化为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网,形成知识系统。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尝试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实现在知识上求联,在方法上求通,不再只是知识的整体建构,更应该是思维的整体建构,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三、 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目标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师生积极互动且全体参与,使得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教学问题设计要有梯度

很多时候,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不知从何答起,那就是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忽视了问题的难易程度,导致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回答,也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问题设计时要确保合理的梯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而问,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系统地理解掌握学习的重点部分。

(二)注意教学问题设计要有趣味

数学知识往往是枯燥的,加上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难以集中,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如果能够凸显出一定的趣味性,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注意教学问题设计要科学

所提问题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做到准确、清楚,杜绝提“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

(四)注意教学问题设计要灵活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且每个学生所储存的知识、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的即时生成,灵活及时地调整提问设计,改善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通过答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激发学生深度学习。

四、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努力做到“精心设计、难易有度、趣味盎然、因情利导、因材施问、面向全体、正确评价”,通过“提问”真正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效地渗透数学核心素养,达到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目的。

猜你喜欢

长方体三角形深度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