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思达”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究

2022-09-20郑志平

考试周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读思达课文语文

郑志平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逐步转向为学生的“学”,从以文化知识为本位转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此,小学语文课堂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响应教学改革的号角,将课堂主体、课堂中心真正转变向学生。“读思达”教学模式是一种面向全学科、各个学段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广泛运用。塞特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并不能只关注教材中的课文,而需要广泛、深刻的阅读作为支撑。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点强调阅读,进而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自我探究和深入思考能力是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应当做到在教师的引领下,由学生自我感悟,从而做到思想交融,升华阅读、感悟效果,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应用表达能力相对输入是一种输出的呈现,相对理论是一种实践,相对理解是一种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有效运用。

一、 “读思达”教学的内涵

“读思达”教学方法是由余文森教授提出的,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了在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持续深入的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以构建高效课堂的要求。顾名思义,“读思达”教学模式就是通过有效的阅读、思考和表达来进行课堂教学,特别是针对语文课堂来说,“读思达”教学方法能够快速地融入教学并发挥效用。因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要将“听、说、读、写”四种基础技能充分融会与贯通。此外,语文学习的最初目的与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将其运用于实践,与他人进行交流。“读思达”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不同于传统课堂中通篇讲授的形式,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学习质量。

在小学语文具体的教学课堂上,首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自主地进行阅读,从而简要梳理课文层次、了解大致内容。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学法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之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思维交换、相互思辨探讨,以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最后,将学生在小组探讨中产生的论点在班级内进行呈现,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将其以书面写作的形式展示,以带动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读思达”教学方法并非只局限于语文课堂中,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运用于不同科目、不同阶段,而它们的共同目的是促进教学的顺利开展,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可以自由地表述所思所想,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质,对学生以后的学业和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二、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

传统的教学课堂将教师的“教”放在了首要位置,而不关注学生的“学”,通过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来达到教学效果。导致部分学生并未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消化,也忽视了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性。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没有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为学生生硬学习的知识会很快忘记,教学效果就会显得十分低下。另外,由于他们的思维知识水平相对落后,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忽略他们的主体作用,由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使他们常常陷入课堂中的被动境地,消极地吸收教师所灌输的东西而不进行反思与整理,这样的教学模式也许短时间内能够迅速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但是长此以往,他们的认识水平、思维与表达能力不会获得显著的提高,从而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找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始终坚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引导者。

(二)学生的阅读思维较为单一

阅读对个人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价值,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为了有效地获取信息、与时俱进,阅读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阅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对知识进行吸收、整合与消化,从而使学生记忆力更为持久,提升课堂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重视传统形式的阅读:对阅读文本的初步掌握,是为了快速获取已有知识的浅层阅读。学生在此过程中并未感受到阅读的内涵,缺乏对知识的个性化思考,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针对此现状,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深度阅读的教学模式强调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而是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度阅读文本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在此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技巧,从而解决学生在写作与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语言匮乏的现象,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更为严密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文本结构框架,使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时有更加清晰的语言逻辑性。

三、 “读思达”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应用

(一)阅读方面

1. 优化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以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发展型人才。“读思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以自身独特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促进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其运用在阅读领域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优化阅读环境,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课文《秦兵马俑》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全方位地展示不同类型兵马俑的形态,以及所雕刻出的兵马俑流畅的线条,进而使学生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师可以采取3D投影的方式,以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像向学生展示举世无双的秦皇兵马俑群。在此过程中进行的阅读教学,就会使学生感受类型众多的人物形象,如将军俑呈现的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鲜明个性,武士俑威武凝重,骑兵俑骁勇善战,弓弩手神情专注等,通过阅读,我们明晰每一件兵马俑都是一件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令人叹为观止。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仅依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案或课本走上了讲台,没有较多的教学工具能够依靠。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进步,在新课程标准下国家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走进了校园,成为辅助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手段,在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依靠多媒体技术优化了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了解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现有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认识世界的好奇心。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立的智能时代,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优化教学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注重阅读感悟,培养良好情感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也越来越重视,将教学活动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也成为新课改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优秀文化和深厚情感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爱国情感,也是一条符合素质教育改革趋势的道路。要充分利用课文中优秀的作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良好情感。当学习四年级下册课文《小英雄雨来》时,通过学习了解到芦花村的十二岁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沉稳果断、热爱祖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地参加抗日战争,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敬佩小英雄不顾一切地保卫祖国,不顾个人生命安全,我们也心疼他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是像雨来这样的英雄们用鲜血造就了今天的美好生活,使在座的像雨来这般年龄的学生能够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能够在父母面前撒娇。笔者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心中都会有所触动,许多同学对小英雄雨来念念不忘。为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让学生发挥个人主动性,给小英雄雨来画一幅画像,让学生描绘心中的雨来的形象,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经过本堂课的学习也使学生增进了爱国主义情感,和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更让学生了解当前幸福生活有多么来之不易,是由无数位像雨来这样的英雄们的鲜血铸就了今天的繁荣盛世。加强对学生历史革命等方面的教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从未缺席,无论是开展主题班会还是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如办手抄报等,都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家国情怀、良好情感的培养。而在小学课堂上要将其因素巧妙地融入文本之中,教师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重温历史、感受历史、抚摸历史。将学生融入那个时代背景当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文所要传达的道理,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而且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发挥“自主、合作、探究”三位一体阅读教学

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合理地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之间会有共同的兴趣点,以兴趣为导向,使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大胆交流。根据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在小学阶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当讲解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时,教师应抓住课文中心句或含义最为深刻的句子,让学生仔细阅读,小组合作交流探讨,你是如何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你又是如何理解课文中“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句话的。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中,教师也应该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讨论真理是怎样诞生的?为什么将“?”拉直变成了“!”真理也就诞生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从文中紫罗兰遇盐酸变红、蚯蚓的分布和睡觉时眼球转动着三个具体的事例,能够总结出科学家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不断地发问、不断地解决、不断地答疑,通过追根溯源的努力、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够得到真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细微之处见真知”的道理,科学其实并不神秘,真理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只是学生缺少探究的能力和执着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他们站在一起,才能让学生的合作教学更有效。有了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学生才会更有底气,使之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二)思考方面

1. 创设思考情境,提升思考效果

在学生的心中,具体的事物永远比抽象的知识更受欢迎,长篇大论的文字远不如一幅图片、一个视频更具吸引力。除此之外,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他们在理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很可能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甚至是难以理解其含义,因此,利用课程“渗透”的形式向学生传递德育思想,是最有效的途径。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需要营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引起学生共鸣,与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紧密联系,使学生的身体与心智都凝聚在课堂上。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带刺的朋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些小动物的场景,看一看这些动物游玩时的情态?它们都有什么动作?之后在课堂学习中,我们都知道这位小朋友是一只可爱的小刺猬,在硕果累累的秋天里,它在枣树上“偷”了满背的红枣。那么,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是怎么从高大的果树上“背”了如此之多的红枣呢?带着疑问让学生通读课文,从文中“爬”“摇”“归拢”“打”“扎”“跑”等一系列动作,刻画出了一个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小刺猬形象,让学生顿生喜爱之情。此外,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家中的小动物,诸如小猫、小狗、小兔子等,描写一段它们在家时的情景。根据课文内容仿写出一段话,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中养成乐于探索,增强学生的观察力。

再如,当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也可以采用情境教学,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家中的猫或遇到的小猫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让学生以此为题写一篇日记,你会从哪些方面下笔?之后再进行课文讲解,会使学生对课文理解得更加深刻。通过通读文章,想一想:作者笔下的猫都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是怎样对文章划分层次的?学生经过认真仔细地阅读,将全文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写出了猫的古怪,它老实时就睡大觉,贪玩时能出走一天一夜但也会尽职尽责地抓老鼠,还有它高兴时的温柔可亲、不高兴时就一声不吭。不仅如此,小猫不仅勇猛有时也十分怯懦、什么都怕,活脱脱一个机灵古怪的小动物。第六自然段是作者回忆满月时期的小猫非常的淘气,它的胆子变得越来越大,会在院子里耍个没完没了、抱着花枝打秋千。老舍先生写下这篇文章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他对小猫的喜爱,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读思达”教学模式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根据相应的课文文本创设相应的思考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文本研读,升华阅读效果

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一篇文章,要求读者要仔细地对文本进行研读,挖掘出思想内涵,理解其写作目的。任何文章的写作都会有一个主题,根据这个主题将会传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如果一篇文章没有一个确定的主题,将会导致文章散乱无序,读者也不知道作者想要借此表达什么?所以主题的确定对一篇文章来说至关重要,对读者来说,学生可以从此处汲取作者所要表达的积极的态度并且落实在实践生活中,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的性格笑看人生。此外,仔细研读文本进行阅读也会使文中的人物形象格外鲜明,人物是阅读文本的主体,如果没有人物的存在,作品就不会构成作品,而不同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是文章描写的点睛之笔,同时也使得读者印象深刻。例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初读课文我们能够了解到该课文的主题是“灾难与爱”,发生在二十世纪末美国洛杉矶的一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在地震的废墟中克服重重困难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感人故事。那么,通过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哪些描写让你感动?哪些地方体现出了父亲的焦急?当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而搜救还毫无进展时,父亲有没有过绝望的念头?他最终是怎样做到?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说明了学生已经理解到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那一句“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朴实无华的话语,不仅渗透着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也是学生把握文章情感的关键点。在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文本研读,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之中教师应多些耐心,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许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 以问题导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可以了解学生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每一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问题的思考角度是不同的,因此,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的《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故乡》中的著名片段,主要讲述了“我”回忆与少年的闰土相处的过程中,他给我讲了月下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的童年趣事的故事。通过分析文本,学生能总结出少年闰土是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可爱机灵、天真朴实的农家少年。但是,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想表达出对童年时代伙伴的怀念吗?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可以了解,“我”认识闰土时不过十岁,到现在已有将近三十年没有见面了,那这三十年间,闰土是不是还是“我”记忆中的形象呢?此时,教师应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将之后的情节脉络联系起来,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放在一起来分析二者之间形象、性格鲜明对比的原因,才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意图。而中年闰土又是什么形象呢?在短短的几十年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作者看到中年润土又是什么反映?在文中我们无法得知,但通过课外链接与学生仔细思考我们能够得出答案。在上述教学之中,教师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将学生引入文章所设置的情景之中,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事实上,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关键期,学习的知识不断增多,接收到的信息也多种多样,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培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个人魅力。

(三)表达方面

1. 注重师生互动,加深认知效果

在教学课堂上,互动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该构建出平等、和谐的关系,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传统形式下的主从观念已经发生了颠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共同协作交流的过程,教师应该从课堂主导者的位置中走出来,转变成教学行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在互动交流中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略读课文《金钱的魔力》时,教师可以借此话题向学生传达出正确的金钱观。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通过阅读,学生都能够得出答案:“我”到裁缝店买衣服时,先是受到了冷遇,后来当拿出来一张百元大钞时,又备受关注的故事。文章紧紧围绕着一个“钱”字展开,刻画出了“我”、老板和托德三个人物形象,那么,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能不能结合文中的语段,概括出这三种人物形象。这时,有的学生说:“我”虽然有百万英镑的钞票,但是并不张扬,也不夸耀;托德作为一家服装店的伙计刻薄、势力,见人下菜碟;老板谄媚、见钱眼开,一幅奴才样。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开展一场以金钱为话题的小组探讨活动,围绕“大家觉得金钱重不重要?为了得到金钱,学生会不会做坏事?”等问题,对此,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金钱十分重要,但是绝对不会为了得到它而去做坏事。是啊,学生都具备正确的观念,金钱没有魔力,它并不能达成世界上的一切愿望,金钱只是一张纸上画上的一些符号,正如古人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学会正视金钱,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因为金钱的诱惑而沦为金钱的奴隶,丧失掉尊严和骨气。

2. 关注纸面书写,提升写作水平

关注学生的应用表达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口语交际方面,还表现在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写作是一个素材整合和思维构思的过程,用什么样的素材,如何安排行文顺序,使用怎样的语言表达,都需要思维来指挥全局。没有流畅的逻辑思维过程,整篇文章即使再多的经典素材,再优美的文笔,也只能是一盘散沙,不知所云。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他们其他学科的学习及其未来的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对语文课程的不够重视,对写作的畏惧心理。语文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一直都处于重要位置,所占分值较高,课程时长也比较多,但由于语文属于基础性课程,相比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难度不大,所以学生大多存在不注重语文的心理,把语文课当成一种放松,在课外自习时间也很少主动学习语文。而作文训练又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综合能力提高都有很大作用。缺乏写作训练,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写作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审题立意的错误、行文思路的混乱、素材的胡乱堆砌、写作方式运用的不恰当以及作文内容空洞无物等情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写作训练,在写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首先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递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要先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语文,尤其是语文写作。其次,要减轻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明白写作水平也是可以通过锻炼而熟练掌握的,写作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它并不是仅从一两次写作练习中就能看出效果的,但是写作思维的锻炼离不开每一次写作练习的认真对待,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的思维锻炼。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中的《咏柳》时,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描写春天的词句,走近诗人,进一步体味“春”的气息。如王维在春日依依送别好友时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孟郊在《游子吟》中歌颂伟大的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杜甫热情赞美春雨的喜悦之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写出一段话,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学习之中养成乐于探索,增强学生的观察力。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从“读思达”教学的三个板块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阅读方面要做到以多媒体智慧教学优化阅读环境,切实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进而升华阅读效果。针对思考方面,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教学,帮助学生研读文本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升学生的思考效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应用表达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角色,加强师生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以关注纸面书写,提升学生的应用写作水平。将“读思达”教学方式贯穿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让语文教学变得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读思达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