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研课标 减负提质
——谈“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

2022-09-20商庆宝

考试周刊 2022年3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双减初中生

商庆宝

数学学科具备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特征,对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而言,在学习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时,难免会增加其难度。此时此刻,如果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依旧单一,学生则很难全面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内涵,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构建。“双减”政策的提出及新课程标准的施行,要求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负担,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透彻地研读新课程标准,提高有限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帮助学生吸收消化、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乐学”。鉴于此,文章立足“双减”背景下,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进行分析研究。

一、 “双减”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学习目标明确清晰

在学习目标制定方面,教师则需要加以明确,凸显“少教多学”的基本特征。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进行及时捕捉,有效发现学生在数学课程知识学习中遇见的问题,将其罗列出来,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分析等环节中探索答案,引导学生对数学课程知识进行高效学习,落实“双减”政策精神。

(二)课前预习充分完善

教师需要明确自身所扮演的教育引导角色。结合数学课程知识点,对导学案进行精心编制,随后将其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对导学案进行分析研究和自主学习。在课前,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这对减负提质任务达成具有良好的作用。

(三)课堂参与积极主动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围绕数学课程知识进行学习。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可以开展各种类型的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加强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整合现有的数学课程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新课标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参与、互动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贯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二、 “双减”背景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策略

(一)引领规范预习,强化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要保持良好的自主意识,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以及克服对数学课的恐惧心理,只有从内心主动接受数学课程,才能够更好地缓解内在的压力以及深度探究的负担。所以,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坚持做好预习环节的有效规划,正确看待预习对学生思路启发以及逻辑锻炼所具有的引领作用。先通过思想引领让学生萌生出自己学习的想法,然后在关注课程基础目标以及核心内容之后合理地设置导学案。以便学生能够获得更具体的学习参考,并有序探索预习要素,内化基础的数学要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实现“双减”精神、课程教学与新课标三者之间的深度融合。

以“可能性”知识点为例,为了让学生对“可能性”形成良好的认知,教师需提炼教材中关于这一知识点的基础描述,整理相关的概念,以及在教材中所涉及的资料卡片等内容。之后,在预习中鼓励学生回顾自身在生活中对“可能性”的认知和了解,分析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学生通过预习有效回顾在生活中与可能性有关的素材,如福利彩票双色球中奖概率等,从而让学生在预习中深入内化“可能性”的基础内涵。

(二)生活元素导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相比,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备知识性更强的鲜明特征。但是对部分初中生而言,依旧无法提起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特别是对一些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而言,如果仅靠教师单一的口头讲述,则无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消化理解。因此,面对此种情况,对教师而言,可立足“双减”政策背景下,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针对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在其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案例的呈现,降低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难度,从而有效掌握数学知识点,实现减负增效。

例如,在“有理数加减法”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要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及兴趣偏好,针对“50+(-70)-10=( )”这一算式建立数学模型,将生活元素融入其中,即“丹丹家住在学校附近,并且还有一家大型超市,这三个场所均在重庆路上,学校在丹丹家南边,距离有20米,大型超市则在丹丹家的北边,距离有100米。周日休息,丹丹出门先向北走,距离为50米,随后沿着这个方向走-70米,最后,丹丹由朝南走了10米。此时此刻,请问丹丹在哪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借助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双减”政策精神的重要表现。

(三)活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模型情境

对于教师而言,以初中生为对象,组织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深研课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多元化的模型情境,在其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培育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进一步为学生的数学问题分析解决指明方向,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效率,对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符合“双减”政策的内在要求,是落实减负增效任务的重要表现。具体而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新课程标准为引领,通过多媒体技术,在电子白板上为学生创设数学模型情境,包括方程建模、不等式建模、函数建模、几何建模等,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数学建模,分析这些数学建模之间的不同之处。随后,针对数学问题确定相应的模型,以便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增强学生的建模意识。学生可根据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模型,从而有效解决数学问题,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育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在习题课中,教师在电子白板上为学生展示题目:“工厂生产车间共有24名工人,对螺钉和螺母进行同时生产,生产数量分别为1500个和2100个。需要说明的是,1个螺钉要配2个螺母方可成型。如果每天生产的元件数量刚好处于匹配状态,请问生产螺钉和螺母的工人分别需要多少?”从题目上来看,数学问题不免会有些复杂,部分学生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面对此种情况,为了减轻学生的解题难度,教师可创设方程建模情境,将生产螺钉的员工人数设为,相应地,生产螺母的员工人数则为24-。随后,学生可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计算结果。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托多媒体设备创设数学建模情境,为学生开辟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从而增强初中生的数学意识,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对减负增效任务达成、课标要求落实具有良好作用。

(四)鼓励交流讨论,拓宽学生思维深度

对教授初中生数学课程的教师而言,立足“双减”政策背景下,其本身则需要从思想观念中予以转变,以课标为引领,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意识到核心素养对学生各项能力发展所提出的明确要求,尊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方式加以延伸拓展,在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情境创设、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中有效渗透数学思维,成为培育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促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掌握数学问题解决的技巧方法,从而对其进行灵活有效地运用。

例如,在“概率”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境:“老师今天准备了一个盒子,但是这个盒子是不透明的,同时,老师也准备了标有数字1,2,5,6,9,11的小球。现在,如果班级里面有2名学生从盒子里取球,在一旁的纸上记录数字,请问数字和比9大的概率将会是多少呢?”随后,教师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合作小组,各小组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绘制表格的方式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研究成果,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可在班级内营造良好氛围,学生通过亲身操作、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此外,作为教师,以初中生为对象,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说明讲解时,要鼓励学生观察思考,为学生提供归纳总结的机会。尝试让学生针对同一数学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对其进行表征化处理,所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包括列方程、列函数关系式、画图等。也就是说,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征问题。在学生表征方式正确之后,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探究其他的方式进行求解,如:“对这一数学题,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决吗?”“这道数学题不仅可通过列方程的方式解决,是否还能通过画图加以解决呢?”

(五)依托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数学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所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在此种情况下,部分初中生会处于“有口无心”的状态,过分依赖教师,思维活动多停留在表面,没有对知识内涵做出更为深入的探索。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少,难以有效碰撞出激烈的思维火花。对此,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加以调整和优化,重视对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而课堂作业的设计则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在增加学生数学知识量的同时,还可起到巩固新知的作用,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着发散性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要以“双减”政策精神为引领,透彻研读课标,考虑当前初中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立足学生思维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堂作业设计工作,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思维提升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度发展。

(六)巧设课后作业,发展学生思维品质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及数学学习规律,所设计的作业显示要凸显针对和新颖的双重特征。利用课后作业的设计,达到增加学生知识储备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目的。也就是说,对于教师而言,要以“双减”政策中所提倡的“减负增效”精神为引领,在新课标的框架引领之下,结合学生课堂表现、课程知识点等要素,对数学作业的设计难度加以衡量,优化创新数学作业题型,满足学生的成长诉求。让学生在数学作业的完成中,强化其自身的成就感,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朝着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知识讲解时,教师为学生所设计的前置作业,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具体问题为主创设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发散性的状态。引导学生借助前置作业的完成,加深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点的回顾与理解,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新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升华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对学生思考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的培养具有良好作用。

再如,在“反比例函数”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学会运用反比例函数求解,并合理应用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课后作业的设计目标,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为学生布置具有挑战性的数学作业,将每一道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关卡,设置规定时间,看看哪一名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通过最多的关卡。

1已知超市的苹果每千克元,如果消费20元就可以买到千克的苹果,那么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可表示为。

(七)完善教学评价,巩固教学改革成果

课堂教学在班级中进行,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应用多元课堂评价方式,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过程评价,让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则需要立足“双减”政策背景下,对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加以完善,从评价方式、评价内容等多个方面入手,巩固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成果,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核心素养,贯彻“双减”政策精神,践行新课程标准要求。

以自我评价为例,自我评价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知识理解情况做出评价,用评价标准促使自我完善,减少教师评价下学生的抵触心理,保证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健康成长。在自我评价中需要树立自评标准,让学生以标准去衡量自身的学习行为、知识理解情况等,能够保证数学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容易陷入简单认识,没有深度思考的情况。教师要明确课堂评价的内容,以课堂发言、提问、应用思考为评价的条件,逐条设置打分标准,在课堂的最后组织学生为自己打分,评价课堂中的学习行为。自评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保护了自尊心,让学生针对课堂学习有一个比较,增加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思想,树立服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理念,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数学本质,以此在评价语的构建上做优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在评价语的设计上设置“你说的好像很有道理!”“听君一席话,胜似听君一席话!”用幽默的语言带动课堂中探究学习的气氛,建立趣味的数学学习氛围,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可达到巩固数学教学成果的目的,符合“双减”政策的客观要求。

三、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教授数学课程的教师来说,要明确“双减”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深入透彻研读新课程标准,借助引领规范预习强化自主学习意识,生活元素导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活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模型情境,鼓励交流讨论拓宽学生思维深度,依托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巧设课后作业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完善教学评价巩固教学改革成果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践行新课程标准,达成减负提质的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双减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