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声的力量 有声读物的新探索
——有声读物《韩美林艺术随笔》创作谈
2022-09-19邢晓春
☉ 邢晓春
2022年9月4日,20 集有声读物《韩美林艺术随笔》上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称总台)云听客户端。该节目是总台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将文化精品持续推陈出新的又一创新举措。节目通过反映韩美林奔涌而新颖的创作力,带领受众一同感受时代的脉搏,感悟中华文化的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
有声读物《韩美林艺术随笔》从启播到上线,获得广播业内外一致好评,截至10月中旬,云听在线收听人次超过300 万次。《韩美林艺术随笔》从构思策划到采编合成的创作过程,是一次践行“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的过程,也是总台多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创新的过程。
一、传播艺术大家思想,突出文艺本体特色
韩美林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他不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画作,还擅长邮票和标识形象设计,像奥运福娃、国航标志等均出自他的设计,此外,他在雕塑、陶瓷、书法等艺术形式上也造诣颇深。韩美林曾经出版过多本散文集,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以及他对人生、对艺术、对世界的哲思和感悟。有声读物《韩美林艺术随笔》选取了韩美林先生创作的27 篇散文,经过编辑,制作成了20 集有声读物。
我们把韩美林创作的散文制作成有声读物,就是希望关注文化艺术本体,携手艺术大家共同创造文艺节目新高峰,让更多的人受到美的教育和熏陶。创作团队想通过这部有声读物把韩美林先生艺术创作的理念传递给更多的人,让人们感受到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至深理解和巧妙运用。
韩美林设计的奥运福娃,吸取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元素;国航标志灵感源于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时期凤的造型。韩美林在书中说:“我的艺术得益于中国的书法和民间艺术……没有中国文化之根,就不会有国际影响力。”作为这部有声读物的编辑,我一次又一次被韩先生极具个性魅力的文字打动,编辑每一篇散文的过程,好像就是和这位艺术成就卓尔不凡、人生经验极其丰富的耄耋老人的一场又一场对话,时而叹服感佩,时而会心一笑。虽然我也会按照广播的传播规律和节目规范对内容做一些删改,但是均保留了韩先生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广播文字稿也得到了他的理解和认可。
二、引入作者原声的力量,发挥广播文艺的优势
在有声书中添加作者原声这一声音元素,用好原声,使其成为节目亮点,是节目设计之初的初衷和目标之一。
有声读物的主体通常是内容演播加上配乐和音响,如果再添加一个声音元素——作者的原声,无疑能够提升节目的可听性和吸引力。因为听众对于韩美林的声音是有期待的,甚至是非常喜爱的。这也是拉近作者与听众距离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作为节目编辑,我从每一篇散文中挑选出最能表达文章核心观点或意图的段落,编辑成题记,请韩美林本人来朗读。创作团队到韩先生家里录制题记时,他告诉我们,这是他第一次在广播中朗读,并且谦和地说,如果有字音读不准,一定要提醒他。他在朗读自己的作品时,有时高亢激昂:“要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先得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如果自身没有一身铮铮铁骨,你搞的雕塑就立不起来。传统的精神和民族的品格,应该成为中国雕塑家的支撑架。”“我个子不高,但志气不小。我不画、不做、不雕亦罢,要画、要做、要雕,就必须要搞出个尖尖儿来。”有时深情款款:“我跳出来写‘天书’,是为了给美术界的人参考,看看几千年的中华文化里竟蕴涵着那么丰富的形象,从中寻找到一种‘视觉舒服的古文化感觉’。看到它,仿佛看到中华文化的自信、屹立几千年的自信、在二十一世纪展现风采的自信。”“我画起来了,没说话。她的身材和形象,令我走笔如神,虽然手心出汗有点哆嗦,但是五分钟不到我就完成了,动态和味儿都挺不错。我毫不谦虚。”有时诙谐幽默:“1995年,我家有我和十三岁的女儿韩草。确切地说是五口:一只波斯猫叫张秀英,两只小狗叫刘富贵和二锅头。”“2001年1月17日,我去了一趟阴曹地府,阎王爷见我乐了,说:‘你怎么这样自由散漫?这是你来的地方吗?还没到时辰你就跑来了,还不快给我走人!’我扭头就走。”
透过韩先生的声音,听众可以更加直接地、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性格、为人和对艺术的态度。不得不说,原声题记非常值得一听。
此外,总台著名播音员肖玉老师演播了这部有声读物的片头和6 条片花,她大气而知性的声音能够瞬间将听众代入情境,既有大台风范,又不失亲切感;文艺节目中心主持人钟晓光以第一人称播讲了20 集有声读物的主体部分,他尽量去还原和再现韩美林的个性,特别是韩美林先生骨子里的那种自信、坚韧和幽默,钟晓光的播讲得到了韩先生的认可和赞赏;著名演播人闫萌萌播讲了韩美林夫人周建萍撰写的后记《幸福修行》,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周建萍的声音特色,表现出了文章的情感内涵。
三、新技术手段赋能,多部门协同作战
菁彩声(Audio Vivid)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三维声技术,《韩美林艺术随笔》是总台文艺节目中心首次在新媒体推出的菁彩声节目。菁彩声增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能够为作品构建更丰富的声场,为听众营造身临其境的良好收听体验。总台技术团队与云听的制作团队在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团队协调作战、通力合作——语言、音乐和声效等10 个声道的录制和文字内容的反复审核以及技术参数的调试、渲染、上线……在同一时间、不同机房,不分昼夜地奋战,终于有了“菁彩声”的精彩声音呈现!
总台技术团队先依据全书整体内容,在版权音乐中选取了几十首不同风格的配乐,建立属于这部有声读物的音乐库,然后分发给后期制作人员,由他们再根据每一篇散文的内容和情绪从中挑选音乐铺在相应位置。同时,每个后期制作人员还精心选取了各种音效,使节目呈现更加立体丰富。后期七八个人同时制作,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而且有条不紊,以最短的时间合成出了高质量的节目。
为了配合菁彩声版的推出,我们特别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演播《韩美林艺术随笔》中《我喝了半口迷魂汤》一文的节选。他欣然接受邀请,在录音棚里顺利完成了录音,如他自己所说“我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强”,他总能第一时间意识到自己哪里没有读好,并及时纠正。我们一边录音,一边完成了新媒体拍摄,并且在不到24 小时的时间内完成了菁彩声制作、云听上线以及新媒体宣推短视频。录制完成后,濮存昕发来微信说:“你们这活儿干得够快的!”不一会儿,他又发微信说:“我听了听,还是有几处没有读好……”与此同时,技术人员也发微信说:“制作的时候,好几个地方被濮存昕老师打动了。云听的技术参数,我跟他们再调一调,现在还不完美。”感谢如此敬业的演播艺术家!感谢追求完美的、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战友们!创作出了这样一部无愧于心的有声作品,因为有你们!
应该说,有声读物《韩美林艺术随笔》主体是一个20 集的广播节目,但是它的生产和传播,远远不止是一个传统意义的广播节目,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广播、电视、新媒体立体配合、深度融合的融媒体产品。这个产品产生的背后是总台多部门、多岗位的协同作战。
有声读物《韩美林艺术随笔》是以韩美林先生的散文集《前面是未知数》为蓝本改编的,这本书的声音版权签订得到了总台版权运营中心、法律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文艺节目中心的各相关部门为这部有声读物的录制提供了及时协调和保障;综艺频道《中国文艺报道》的编导们,不仅承担了启播仪式的策划和录制,还拍摄了宣传有声读物幕后创编过程的专题节目;总台技术人员和云听客户端的新技术加持,实现了创作内容、艺术品质和声音技术的创新突破;《总台周看点,来了!》、央视新闻客户端、CMG 观察视频号、央视文艺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等以图文和短视频方式为这部有声读物做了很好的宣推。
韩美林的团队给我们发来他收听节目的短视频:一直面带微笑、饶有兴致地听《我和“天书”最初的缘分》(第六集)。中间配乐响起的时候,他抬头说了一句话:“真是不错,选得真好!”听到自己写的“我偏于形象的摄取,就像医生看谁都像病人,擦皮鞋的低头看谁的皮鞋都该擦了一样……”,他被自己的幽默逗笑了,感叹道:“这些词儿呀!”韩先生是这部作品的原作者,更是一位特殊的听众。他如此生动自然的反馈,是对我们主创团队最好的鼓励和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