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动的巢湖话传信构式“你讲”研究

2022-09-19刘宗保朱军

关键词:评价性句末句首

刘宗保,朱军

(1.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南京审计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巢湖话中的“你讲”除了同普通话中的“你说”一样,表示让说话人继续往下说,同时还有下面几个比较特殊的用法,主要用于对话中,如:

①S1:今个好热啊!

S2:你讲,热死着!

②S1:昨个真倒霉啊!我就骑个车摔着一跤,肋巴骨都跌断着!

S2:你讲,那是跌着不轻啊!

③S1:刚才跟你讲话的小伙子是哪个啊?有毫眼熟唉。

S2:他啊,是隔壁小张!

S1:你讲,都长这么大了!

例①中的“你讲”表示答话人对说话人所说看法的认同,相当于“一点没错/可不是”等,例②中的“你讲”则是表示认同的同时,还凸显一种意外的语气,而例③中的“你讲”则只有意外的语气。这三例中“你讲”的用法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本文首先根据不同的语用功能将上面三例中的“你讲”分为“你讲1”“你讲2”和“你讲3”三大类。同时,我们在分析其共性时统一定称为“你讲”,涉及其个性特征时则分别论述。在此基础上描写它们的句法语义特征,再探讨其语义形成的机制及其关联。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南部,介于合肥、芜湖两市之间,地处东经117°25′~117°58′和北纬31°16′~32°,为安徽省县级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下辖11个镇、1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巢湖话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1]。本文分析的语料主要以作者母语所在地的巢湖市烔炀镇方言为主,同时结合相关语料调查。

一、形式与功能

(一)对话中的序列形式

形式上看,“你讲”是在对话语境的应答句句首位置,不出现在发话句中,语气上有停顿。同时一般都有后续句,如:

④S1:杠现在的小伢小孩越来越坏!

S2:你讲1,不打不中行!

⑤S1:他家宝宝三岁就能自己穿衣裳了!

S2:你讲2,我家三岁还只会吃奶!

⑥S1:这个字是哪个写的啊?

S2:好像是小王。

S1:你讲3,写这么好看!

这些后续句在语义上都是答话人对说话人相关信息进行回应的进一步强调补充。

同时从轻重音结构模式上看,这里的“你讲”是前重后轻重音模式,这也与常规语义的“你讲”重音模式有异,而这正是其特殊语义的反映。

(二)语义功能特征

1“.你讲1”分析

(1)评价性认同

“你讲1”是答话人对说话人观点、看法等评价性内容的一种认同,如例④用“你讲”表示答话人也认同说话人所说的“现在小伢越来越坏”这一评价。同时,说话人用“你讲”回应时也是评价性的。

同时,有时为了加深认同的语气,会在后面加语气词“吧”,说成“你讲吧”,或者重叠为“你讲讲”,如:

⑦S1:今个今天雨真大!

S2:你讲吧/你讲讲,身上都潮光湿透着!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你讲1”所认同的评价还受到礼貌原则的制约[2]。表现为答话人不会用“你讲”来认同说话人评价自己积极的一面,相反对评价自己不太合适或状态不好等方面的评价则可以用“你讲”来表示认同,如:

⑧a.S1:你今个今天穿得好好看啊!

*S2:你讲!

⑧b.S1:你好像精神不太好啊!

S2:你讲,我昨晚两点才睡,头昏脑胀的!

这也很好理解,出于礼貌一般人是不会对他人的赞许表示进一步地认同,而对于对自己相对消极的评价,则可以接受,并进一步强调等。

(2)认同对象:超常规性评价信息

我们注意到,“你讲1”使用语境中,答话人所“认同”的评价都不是对事物常规状态的评价,而是超常规的,如“好热/雨真大”等。这种“超常规性”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

从正面来看,又可分为两个角度。一是从说话人的角度,即说话人的评价性语言中本身就是一种对超常规信息的极性评价,表现为常用一些程度副词等来表示评价对象偏离某种常规的情况,如“今天好热/今天雨真大/小孩越来越坏”等。

二是从答话人角度看,如果答话人用“你讲”认同后,又追补了相关的评价,那么追补的语句也往往是突出这种超常规性的评价。又如:

⑨S1:今个今天饭煮着好香啊!

S2:你讲,我在外面老远就闻到着!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答话人如果用“你讲”来应答并追补评价的话,是不倾向于追补偏向弱超常规性评价的内容,如:

⑩a.S1:今天天气有毫点热啊!

S2:你讲,是有毫点热!

⑩b.S1:今天天气有毫点热啊!

S2:你讲,热死着,全身都汗潮湿着!

上面两例中,虽然说话人的评价是具有一定超常规性程度的,但对于答话人来说,如果要“认同”的话,则需要强化这种评价的超常规性,即要比说话人的超常规性程度更高。

从反面来看,也就是说如果说话人的评价信息不是偏离常规的,而是其他的中性信息,即使答话人也认同对方的观点或建议等,也不会用“你讲”来应答,如:

⑪S1:今个天有毫点热,你就不要赵去外头玩赵去了。

*S2:你讲!

虽然该对话中,答话人也可以赞成说话人的看法,但因为整个表达重点是说话人建议“不要出去玩”,这一信息对双方来说都不是超常规性的,因而不用“你讲”形式应答。

2“.你讲2”与“你讲3”分析

“你讲2”和“你讲3”的功能特点是基于同“你讲1”的比较来说的,它们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

(1)评价性回应

前文指出“你讲1”是评价性认同。同样,“你讲2”和“你讲3”应答时也是评价性的。

先看“你讲2”的情况。首先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你讲2”是对评价性信息的回应。“你讲2”语境中,说话人有时会使用显性评价性词语,如例②中的“真倒霉”。但更多评价是隐含性的,如例⑤“他家宝宝三岁就能自己穿衣裳了”,这里面“三岁就能自己穿衣裳了”实质上隐含了说话人的评价,即“这个小孩很厉害”等。又如:

⑫S1:他昨天发烧还去上课了!

S2:你讲2,真拼!

从说话人的言语形式上来看,并没有出现评价性词汇,但从说话人的言语意图或者更大的语境来看,实际上隐含了说话人对“发烧去上课”这一行为的评价,因此我们也可以将隐含的评价补出来,如“他昨天发烧还去上课了,真厉害!”等。

从答话人角度来看,即使说话人的评价是隐含的,答话人在用“你讲”应答时,往往通过后续句把这种评价性内容凸显了出来,如例⑫中的“真拼”等。

也就是说,句首的“你讲”都是一种评价性回应,只是“你讲1/2”语境中,说话人的表达也是评价性的,是双方评价模式。而“你讲3”语境则只是应答时是评价性的,是单方评价模式。

(2)言谈信息的超常规性

前文指出“你讲1”所认同的评价性信息具有超常规性。同样,在“你讲2”和“你讲3”的语境中,相关的言谈信息也具有超常规性。

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你讲2”中的言谈信息都是超常规性,如“骑车摔倒把肋骨摔断着”“三岁就能自己穿衣裳了”等。

从答话人角度看,如前文所述,如果答话人用“你讲”表达后,又追补了相关的后续成分,那么追补的语句也往往是突出这种偏离常规性的,如“你讲2”中例②的“那是跌着不轻”,“你讲3”中例③的“都长这么大了”等即是如此。

反过来说,如果言谈信息对答话人来说不是超常规性的话,则不会用“你讲”应答。如我们把例②和例③改为下面的表述则不自然:

⑬S1:我昨个骑车路上挺顺,没摔倒。

*S2:你讲,骑车也方便点。

⑭S1:刚才跟你讲话的小伙子是哪个啊?有毫眼熟唉。

S2:他啊,是隔壁小张!

*S1:你讲,长有豪大了啊!

总之,“你讲”语境中的言谈信息都具有超常规性。区别在于,“你讲1/2”语境中,信息的超常规性对听说双方都有,而“你讲3”语境中,信息的超常规性只是对答话人而言。

(3)从“认同”到“意外”

“你讲1”是答话人对说话人评价性信息的认同,但“你讲2”和“你讲3”的语义功能与之相比有不同之处。

先看“你讲2”的例子:

⑮S1:小王家宝宝昨个差豪豪就丢都着,要不我发现及时就糟都着!

S2:你讲2,幸亏你在,现在小伢一定要看紧着!

该例子中,说话人对他昨天遇到的事情感到心有余悸,是一个超常规的意外事件。同时,答话人用“你讲2”应答时,也对“小王家宝宝昨个差豪豪就丢都”这一信息感到意外,也就是说“你讲2”这里具有表达意外义的语义功能。

另一方面,说话人在表达时实质上隐含了相关评价,比如“真是防不胜防/太危险了”等。听话人听到后用“你讲”应答时,实际上表达认同对方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即“你讲2”也有“认同”义。

对“你讲3”而言,答话人用“你讲”时只有意外义用法了,如下例:

⑯S1:他考得怎样啊?

S2:和上次一样,好像考了第一名吧!

S1:你讲,又考第一!

答话人在用“你讲”时已经没有“认同”义了,因为这里没有“认同”的语义基础,说话人对言谈信息“考了第一名”并不感到意外或者有相关评价,只是将这一信息告知听话人,而对听话人来说,这一信息则具有意外性,这从其后续句“又考第一”也能看出。因而我们认为这里的“你讲3”只有意外义用法。

因此,从“你讲1”到“你讲2”再到“你讲3”,其功能所凸显的分别是认同、意外兼认同和意外三种用法。

(4)超常规信息的“共识性”与“已知性”

上面分析指出,“你讲”有不同的语义功能,但这三种用法有共同的语境特点,即言谈信息的超常规性。但这言谈信息的超常规性对听说双方的“共识性”与“已知性”是不同的。

所谓“共识性”是指言谈信息的超常规性对听说双方是否有共同的评价性认知,所谓“已知性”则是指言谈信息对听说双方是新信息还是旧信息。正是“共识性”与“已知性”不同形成了“你讲”的不同用法。

“你讲1”语境中,说话人和答话人对言谈信息的超常规性有共同评价性认知,且相关信息都是双方已知的。如例①和例④两例中对“天气热”和“小孩越来越坏”等信息的评价,说话人和答话人都有同样的判断或者认知,对答话人来说,“天气热”和“小孩越来越坏”这样的信息并不是说话人告知的新信息,而是其亲历的已知信息。因此,答话人用“你讲”时是在认同说话人对其亲历信息超常规性的评价。

“你讲2”语境中,说话人所说的信息对答话人来说是“未知”的新信息,但对这一超常规性信息的评价双方是有共识的,如例②中“肋巴骨都跌断着”或例⑫中“发烧还去上课”等信息,这些信息是说话人告知答话人的新信息,答话人用“你讲2”是表达对这一新信息的意外性认知。同时听说双方都对相关行为有共同的评价性认知,这也是“你讲2”认同义的来源和基础。

而“你讲3”语境中,言谈信息的超常规性只是对答话人而言,双方对信息的评价性认知没有“共识性”,同时相关言谈信息对答话人而言是新信息,如例⑥,“小王写字很好看”对说话人来说没有意外性,但答话人得知这一信息后则感到意外。

三者的异同用表格简示如表1。

表1 三种句首“你讲”的语义功能异同

简言之,听说双方对言谈信息超常规性评价的“共识”与否是“认同”义的来源,而答话人对言谈信息“已知”与否则是“意外”义的来源。“你讲1”中言谈信息的超常规性是隐含的背景信息,答话人对说话人超常规性信息评价的认同则是凸显信息。而“你讲2”中答话人对说话人信息意外性评价表达“认同”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未知信息的“意外性”认知,或者说,“你讲2”中的认同义为非凸显语义,而意外性则是其凸显语义。“你讲3”使用时则只凸显意外义。

二、构式与形成

(一)立场驱动下的传信语构式

从“你讲”的形式与功能来看,其可以独用且具有独立的句法语义特征,因而并不是话语标记,而是一种话语构式,即在对话语境中表达“认同或意外”功能的构式。

互动交际中,除了交流命题内容,说话者和作者通常还表达个人感觉、态度、价值判断或者评估,即“立场”[3]。因此,从立场表达角度来说,“你讲”所在的对话语境中,答话人表达的“认同”与“意外”也是属于个人的价值判断或态度等,属于一种立场表达。同时,答话人的这种立场表达是在评价性回应这一会话模式中实现的,即说话人发出一个信息,答话人对此进行评价性回应,而回应需要明确回应的对象,也即需要说明评价信息的来源,这就与传信有关。

汉语中的传信表达主要有三种:一是表示对信息来源的交代;二是对事实真实性的态度;三是对事件的确信程度[4]。基于此,我们认为句首的“你讲”主要是对认同和意外信息来源交代的传信语构式。

具体而言,在认同义用法中,通常需要一个被认同的对象等,而使用“你讲1/2”时,说话人的评价性信息正好是被答话人所认同的。因此,认同义的“你讲”实质上是表达“你讲的”就是“我认同的”,也就是说话人所讲的是答话人认同的信息来源。

在意外义用法中,意外的信息一般对说话人是未知的新信息,而使用“你讲2/3”时,言谈信息对答话人都是未知的新信息。因此,意外义的“你讲”实质上是表达“你讲的”就是“我意外的”,也即说话人所讲的正是答话人感到意外的信息来源。

(二)半截话形成的规约形式

巢湖方言中句首的“你讲”并不是“让你讲/你讲下去”等字面含义,我们认为这一形式实质上是“你讲的对/你讲的这件事确实很意外”等形式的简省而形成的半截话。

半截话有不同定性,其中一种是指句子只说出了前面一部分,后面一部分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说出来,这些没说出来的内容虽然可以补出来,但往往不止一种补法[5]。就“你讲”这一半截话形式而言,其后面简省的部分内容也存在这种情况。

具体而言,表认同的“你讲1”后面所简省的形式可以补全为“你讲的没错、你讲的对”等。而“你讲2”则是表示认同兼意外,如例②,其简省的形式可以大致补全为“你讲的这种情况确实很严重/你讲的我也觉得意外”等。“你讲3”则只表示意外,如例③可以补为“你讲的我很意外啊”等。当然,这些只是可能形式,有的半截话已经不能完全补充完整了。但从交际效果来说,答话人在用“你讲”应答的同时,往往通过后补评价来强化,因此即使简省了“你讲”后面的形式,其后补的内容也能为听话人的语义理解提供线索而不影响交际。

而一旦说话人使用半截话形式“你讲”进行传信时,由于高频使用在相关语境中,其组合的语义就会发生磨损,其“认同或意外”语义已经无法从其形式组合中得到识解。也就是说,句首“你讲”已经从一个表言说行为的具体概念转化为一个表达“认同/意外”的抽象概念,其含义由言说类用法规约化为相关的认知类用法。这一主观化过程与汉语史上言说类动词演变为认知义动词的路径是一致的[6]。从“行、知、言”三个概念域来说,句首“你讲”是从“行域”到“知域”的变化,即将对相关信息评价的认识用传达信息这一行为本身来表达,经历了概念的转喻[7],形成了一个话语构式。

另外我们注意到,“你讲”应答的言谈信息都是超常规性的,而答话人之所以偏向于对超常规性信息进行回应是“标尺两极规律”的表现,即在现实生活中,引起人们兴趣的通常是一些偏离标准的现象,而不是事物的常规状态[8]。这些偏离标准的现象往往处在评价标尺的两极而不是中间,如评价天气特征的标尺为“冷的-凉爽的-正常的-温暖的-热的”,人们的评价更偏向于偏离常规的极性评价(“冷”或“热”等)而非中性评价(“正常的”)。因此答话人在表达“认同或意外”时,更偏向于对超常规信息的评价,而非对中性的常规信息评价。

三、位置与发展

(一)从句首到句末

我们注意到,位于句首的“你讲3”也可用于句末,如:

⑰S1:这字是哪个写的啊?

S2:好像是小王!

S1:你讲,写这么好看!/写这么好看你讲!

⑱S1:他考得怎样啊?

S2:和上次一样,考了第一名!

S1:你讲,又考第一名!/又考第一名你讲!

句末的“你讲3”和句首“你讲3”在语义上都表示意外,区别主要体现在形式上。句首“你讲3”后接后续句,但与后续应答句间有停顿。而句末“你讲3”则只能处于句末,与前句之间没有语音停顿,并且倾向于轻读,具有黏着性。

我们认为,表“意外”用法的“你讲3”后置于句末是答话人对未知的言谈信息意外性进一步凸显的结果,表现为其所附着的前句都是意外的评价性语句,这一内容正好凸显了其意外的所在,如前面例子中的“写这么好看”与“又考第一名”等。因此,句末“你讲3”已具有意外范畴标记的功能。但这一形式也可以在句首独用,因而其标记性还不显著。

“你讲”具有意外范畴标记功能的动因在于其标示信息的“他源信”,而这与上海话中意外范畴标记“伊讲”的动因类似[9]。“伊讲”和“你讲”所表述的事件或信息都是他源性的,都是用“他者”即“你/他”来表达说话人“我”的看法或观点。前文指出,“你讲3”使用语境中,答话人感到意外的信息都是说话人告知的新信息,即这一信息是“他源信”的,因而具有不受说话人意志控制的特征,这样整个事件的意外性特征成为一种可能。

从虚化程度来看,虽然句末的“你讲3”有意外范畴特征,但总体上来看,其虚化程度并没有像上海话“伊讲”这一形式的虚化的程度高,或者说句末的“你讲3”还处在意外范畴标记化的初始阶段。重要的表现是其必须出现在对话语境的应答句中,而不能在始发句中使用,且所附着的表意外义的内容是一个评价性而非陈述性形式,也就是说用一个非评价性句子,如对一个陈述性事件表示意外时,则不能后附“你讲”,如:

⑲*S1:他昨天生病了,今天就好了你讲!

S2:真的?!

⑳S1:他昨天没去报名考试。

*S2:啊?!他没去你讲!

上面两例换成“伊讲”来表达则都可以,这说明其表达还具有一定的语境依赖性。

句末的“你讲”必须出现在应答句中,我们认为其中的人称代词是重要原因。“伊讲”中的“伊”是第三人称,可以要求说话人不在场,而“你”则要求说话人必须在场,也即需要一个信息的提供者。而正是因为句末“你讲”中的“你”还没脱落,使其没有进一步虚化为主观化程度更高的如盐城话“说的”[10]这样的句末语气词形式的意外范畴标记。

(二)语义演化路径比较

巢湖话中的“你讲3”在句首位置是具有传信功能的话语构式,具有“意外”义用法,而在句末位置则有发展为意外范畴标记特征的趋势。我们认为“你讲3”从传信语向意外范畴标记演变的路径与汉语方言中有不少言说动词发展为“意外范畴”标记的过程,即“言说动词-引语标记-意外范畴标记”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11]。

共性的地方在于,“你讲”的语义演变也是大致沿着“言说动词-引语标记-意外范畴标记”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你讲”一开始是半截话形式,这一初始形式就是人称与言说动词等的组合。进一步,在转喻机制作用下,半截话“你讲”形式成为表达抽象语义的传信话语构式,这里的“你讲”在功能上是一个标记意外信息来源的传信语。而“引语”属于“传信范畴”,即属于“引语标记”[12]。更进一步,当答话人为了凸显说话人提供信息的意外性时,将评价意外信息的句子前置凸显,并将“你讲”后置于句末,这时的“你讲”具有了意外范畴的标记性特征。

但不同的是,巢湖话中的“你讲”有句首形式,在不同语境下还具有“认同”或“认同兼意外”义用法,句末的“你讲”还处在意外范畴化的初始阶段,语法化程度相对较低。

四、类型与比较

巢湖话中句首“你讲”的认同义用法在相关方言和普通话及跨语言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除了江淮官话洪巢片的合肥话、无为话①无为话中,“你讲”表“认同”义时常带语气词“啷”,表现为“你讲啷”,而表“意外-认同”或“意外”时只用“你讲”形式。外,中原官话商阜片阜阳颍上话、西南官话区的湖南永州东安话[2]也有用“你讲”表示“认同”的用法。值得注意的是,东安话中同时还有“那你讲/你讲仔/那你讲仔”等扩展形式,但未见报道其有句末形式。

普通话中的“你说”在某些用法上面与方言中表认同的“你讲”有一定的相近之处。有学者研究认为,“提请关注并认同”是“你说”的核心语用功能[13-14]。从这个角度来看,“你说”的功能与这里的“你讲”在“认同”义上有共同之处。

但在语用承接上两者有不同的地方。普通话中的“你说”在表达时,强调的是“征询或寻求”听话人的“认同”,而“你讲”的“认同”是反向的。用S1和S2来表示的话,“你说”是S1寻求S2的认同,“你说”出现在S1中,而“你讲”是S2认同S1,“你讲”出现在S2的句首。同时,实际“你说”的语料中,往往不会出现应答句,一般只是说话人的评论性话语,即只有S1。而“你讲”出现的对话必须出现S1和S2,构成一个完整的话轮。

此外,汉语中的“你说A不A”是认同性的评价构式[15],这一形式与“你讲1”截省前的形式“你讲V1”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该形式出现在始发句中,没有形成半截话形式。

从跨语言的角度来看,英文中有用“you said it”和“you can say it/that again”来表达认同的形式,其用法分别如下:

㉑A:It sure is hot today!

B:You said it!

㉒A:This movie is really fantastic!

B:You can say it/that again!

“you said it”用“said”来表示是过去发生的行为,指向了说话人,这与“你讲”的语用指向相同,即表示“你说过的话”就是“我认同的”。而“you can say it/that again”则是通过让说话人重复说过的话来表达认同的含义。这两者本质上是相同的,即都是表达“你说的”就是“我认同的”,这与巢湖话中“你讲”的认同用法异曲同工。因此,从跨方言或跨语言角度对语言中如何表达“认同”义进行类型比较值得进一步探索。

五、结语

言谈信息的超常规性是巢湖话应答句句首“你讲”不同语义功能产生的重要语境,而听说双方对言谈信息及其超常规性是否具有“共识性”和“已知性”则是“认同”或“意外”功能分化的语义基础。句首“你讲”是转喻机制作用下半截话形式固化的结果,其在凸显意外语义动因下有向句末发展成为意外范畴标记的趋势,而这一趋势同方言中相关言说动词向意外范畴标记演化的路径是相通的。此外,巢湖话中“你讲”的“认同”用法具有跨方言和跨语言共性,这是相关形式在互动的评价性语境中的重要特征,值得从更广泛的语言类型角度进行探索。

猜你喜欢

评价性句末句首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学术语篇的评价性分析
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分析
安全评价性检查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论句首“正是”的篇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