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真相衰退”,我们如何应对?

2022-09-19文小妮

今传媒 2022年9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信息

谢 杰 文小妮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进入21世纪后,传媒生态发生了重大改变。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与普及,专业新闻机构不再具有信息发布领域“一统江湖”的地位,普通用户发布的信息也可以在公共领域广泛流动传播,但是,这其中有大量信息并非是基于事实、数据、分析或统计得来,相反,有可能是个人的主观解读、错误的假设甚至是恶意谣言。互联网时代,真相往往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在模糊混沌的信息场域中,人们对真相的感知变得迟钝,甚至对权威性媒介发布的信息也缺乏信任,呈现出一种“真相衰退”的状况。

一、“真相衰退”的提出及其四个趋势

2017年,美国学者詹妮弗·卡瓦纳 (Jennifer Kavanagh)和兰德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迈克尔·D·里奇 (Michael D·Rich)在联合出版的 《事实与分析在美国公共生活中作用的削弱》一书中,用“真相衰退”(Truth Decay)来定义当前美国政治和公民话语的变化:意见和个人经验成为“压倒性事实”,意见和事实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公众对事实来源的不信任迅速增加。

2021年1月,美国兰德公司发布的报告 《媒介素养对抗真相衰退》 (Media Literacy Standards to Counter Truth Decay)指出,假新闻的编造和传播更加肆无忌惮,而客观分析和事实在公共生活中的影响却在不断减弱。

“真相衰退”描述的是一种不信任、无法达成共识的综合症。这种综合症在世界范围内层出不穷,并呈上升趋势:英国脱欧、德国社会内部关于某些社会问题的矛盾、北美和西欧国家部分民众的“疫苗犹豫”……“在世界范围内,不信任的现象已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包括马来西亚等一些非西方国家。欧洲的政治机构,比如欧洲议会以及各国议会,正和美国一样面临着信任度下降的局面。”

迈克尔·D·里奇总结了“真相衰退”呈现出的四大趋势:一是对事实和数据分析性解释的分歧加剧;二是意见和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三是意见和个人经验凌驾于事实之上;四是民众对过去信赖的事实性信息来源的信任下降。这四种趋势不断发展,引发了全球学者的高度重视。

二、“真相衰退”产生的缘由

(一)认知的偏见

李普曼认为:“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也就是说,公众在选择信息时会弱化与自身喜好不符的信息,面对复杂状况时会忽略整体信息、凭借自身已有的认知框架来判断事实,这种心理模式易导致认知的偏见。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媒介环境下,认知偏见会使人们越来越愿意停留在“小圈子”里分享和接收资讯,即使当自身观点与“圈子”相左时,也会因为担心被孤立而选择沉默。久而久之,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深陷其中的人们便会错误地把这些重复信息当作事实。社交媒体的“回声室效应”“过滤气泡”不仅加深了人们的认知偏见,也加剧了不同意见持有者的分歧,从而形成了意见壁垒。

(二)信息系统的变化

首先,互联网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直接接近广泛的受众,这使得一些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媒体长驱直入,又经由点赞、转发功能加速传播。可以说,社交媒体成为了虚假信息、误导或偏见信息滋生、传播的温床,传统媒体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新闻专业主义价值在社交媒体平台受到了巨大冲击。

其次,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的算法机制也导致了信息系统的改变。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算法机制通过筛选竞争的方式,不断创造自我强化的信息源,放大了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导致事实、数据和分析被淹没;另一方面,算法机制按照用户的喜好过滤和显示信息,促使受众加深了固有观点,并将其向偏执方向引导,打破了舆论的生态平衡。

最后,科技发展使得信息系统内部问题日益复杂化。“深度造假”即人工智能对言语和图像的模仿,使虚假越来越逼近所谓的“真实”,这进一步侵蚀了社会信任,导致真相坍塌。

(三)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

面对媒介技术和媒介形态的变化,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捉襟见肘”。媒介社会对教育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多数国家却未及时转型并积极应对,使得数字媒介素养教育明显滞后于信息社会的发展变化。

美国作为传媒技术和传媒业较发达的国家,曾一度将媒介素养教育称为“比登月球还重要的事业”,但是,兰德公司的调查显示,其学校教育体系并未向学生提供“如何提升应对信息社会的挑战”的相关知识。同样感到应对乏力的还有教师,有研究者调查了教师在课堂中融入媒体素养的倾向,结果表明,相当多的教师“传授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性很高,但他们觉得自身准备不足”。

在全球,围绕数字媒介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因为缺乏相对统一的标准而参差不齐。一方面,教师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特定技能来应对新闻媒体、社交媒体、娱乐以及互联网相关错误信息的挑战,难以向学生传授识别虚假信息和误导性信息的方法,导致学生容易成为错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成年公民进入社会后,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少,其与一出生就和数字媒体打交道的青少年相比,很难跟上不断发展的数字媒体的脚步,因此,无力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媒介观、网络观,往往成为了“真相衰退”最主要的影响者和参与人。

三、“真相衰退”的应对之策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规模快速发展,加上全球化进程深刻的传播、扩散、冲刷作用,使得世界正在形成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在大变革、大发展、大调整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略博弈加剧,不确定、不稳定的风险在加大,国外政治势力在国际舆论场上制造谎言污蔑中国,遏制中国发展,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阻止“真相衰退”在中国社会蔓延。

(一)加强全民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对抗“真相衰退”最重要的武器。媒介素养被视为是一个不断质疑和理解不同媒体所传达信息真正含义的过程,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使用各种传播形式获取、分析、评估、创造和行动的能力”。兰德公司发布的报告 《媒介素养标准对抗真相衰退》,针对“真相衰退”的四大趋势,列出了与之对应的媒介素养标准 (如表1所示),不仅为构建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提供了参考,也有助于学校和教育管理者构建媒介素养研讨的框架、规划整体教学。

表1 应对“真相衰退”的媒介素养标准

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10.32亿,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共同努力。整体来说,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和服务起步较晚,教育体系和内容资源的建设还处于较零散的状态,社会机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参与程度也较低。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灵活借鉴国外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的先进经验,根据中国国情,扎根本土,构建一个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组织四方联动的全方位、多层次媒介素养教育体系,齐心协力共同探索可行的解决方案与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全民媒介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加强对互联网空间的管理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真相衰退”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如何在维护民众基本言论自由不受损害的同时加大网络空间管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我国,7亿多人上互联网,肯定需要管理,而且这个管理是很复杂、很繁重的。企业要承担企业的责任,党和政府要承担党和政府的责任,哪一边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

1.加强对互联网内容信息的管理

互联网信息庞杂,发布者身份各异,发帖、回复、转发、弹幕等网络手段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与流动的速度,而操纵账号、深度造假、人肉搜索等违法现象的泛滥严重破坏了互联网生态,损害了人民利益。目前,我国已相继出台了 《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了用户和平台的互联网信息传播行为:一方面,信息服务平台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当好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者,做好信息的“把关人”;另一方面,加强对互联网用户的跟踪管理,推行实名制,要求网络发言要文明表达,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以及恶意造假传谣的行为。

2.加强对互联企业的监管与审查

首先,互联网企业掌握着海量的数据和先进的数字技术,若不加以严格监管,很容易造成数据滥用、数据泄露,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威胁国家安全。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法律、政策框架已搭建完成,而如何对互联网企业实施有效监管,在维护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数据安全,则需要政府启动更多的智慧,探索出弹性监管和柔性治理模式,构建新型监管体系。

其次,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 (如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掌控着社交媒体、网络论坛、新闻APP等日常信息来源,因此,不仅要警惕资本熟练运用“竞争性事实”,通过删帖、禁言等方式选择性报道事实,左右舆论,还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企业的日常监管和审查机制,防范“资本控制舆论”。

(三)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时代,不同的思想文化借助网络以更广泛的宽度和更激烈的速度交融、交锋,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不断碰撞,冲击着社会主义的集体认同感和集体信仰,部分人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偏差等问题,因此,凝聚价值共识成为当务之急。要破除政治、社会、经济的两极分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民众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公民三者之间寻求到了最大公约数,能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吸引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多元价值的良性互动,是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强心剂。

四、结 语

“真相衰退”是社会综合症,西方学者将其视为这个时代的生存威胁,并坦言“风险不能再高了”。研究者们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标准”,主张以此为依凭强化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但是,这一举措针对的只是“认知偏见”“教育系统”这两大病因,在解决“政治、社会、经济的两极分化”方面并未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面对“真相衰退”,我们可借鉴部分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大力推行互联网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为世界稳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信息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