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下不同性质心绞痛患者斑块特征差异性比较
2022-09-19于长栋周继光
于长栋 汪 明 胡 蝶 周继光▲
1.江西省庐山康复疗养中心(九江171 医院)放射科,江西九江 332000;2.江西省庐山康复疗养中心(九江171 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西九江 332000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诱因较 多,且病机复杂,以胸痛、发热、前心区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持续发展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在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时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被视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在临床实践中可见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间不呈正相关,但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稳定程度间存在关联。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与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之间的不稳定心肌缺血综合征,其可逆转为SAP,亦可快速发展为AMI,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及早明确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及促进病情转归意义重大。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不仅可全面评估整个冠状动脉树,同时可清晰显示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并能够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脂核及钙化情况进行较好显示,临床通过测定斑块CT 值区分不同类型斑块,是一种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无创性检查方法。鉴于此,本研究回顾性选取80 例确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64 排CT 冠状动脉成像下不同性质心绞痛患者斑块稳定性特征,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80 例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庐山康复疗养中心(九江171 医院)确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SAP组(n=34)及UAP 组(n=46)。SAP 组中,男20 例,女14 例;年龄42~76 岁,平均(58.94±5.86)岁;合并高血压19 例,糖尿病17 例。UAP 组中,男30 例,女16 例;年龄42~78 岁,平均(59.06±5.13)岁;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20 例。本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18-A64)。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SAP 组患者存在典型劳累性心绞痛病史6 个月以上,发病时心电图检查可见出现ST-T 段改变,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可见至少1 支血管存在≥50%的固定狭窄;②UAP 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 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疾病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存在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②伴有严重的肝、肾、肺功能障碍;③碘过敏;持续性房颤;④存在支架置入史;⑤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0%;⑥甲状腺功能亢进;⑦精神疾病,无法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采用64 排螺旋CT 扫描仪(飞利浦公司生产),扫描前若患者心率>70 次/min,则需口服50 mg 美托洛尔,并于2 h 后测定心率,待心率<65 次/min 时再进行检查。要求患者扫描前5 min 舌下含服0.5 mg 硝酸甘油,扫描时嘱咐患者病情20 s,随后使用高压注射器采用团注法经肘静脉注射1.5 ml/kg 碘海醇造影剂,控制注射速率为4.5~5.5 ml/s。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进行“双盲法”阅片,若意见不同,则经讨论后获得一致意见。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冠状动脉不同位置的斑块数目检出情况,包括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artery,LCX)、左冠状动脉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情况;②比较两组斑块性质,当CT 值为(14±26)HU 时,为软斑块;当CT 值为(91±21)HU 时,为混合斑块;当CT 值为(419±194)HU时,为钙化斑块;③比较两组狭窄情况,分为正常或轻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中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50%~75%)、重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75%~100%)、血管闭塞(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冠状动脉不同位置斑块数目的比较
两组的冠状动脉不同位置斑块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冠状动脉不同位置斑块数目的比较[n(%)]
2.2 两组斑块性质的比较
UAP 组软斑块及混合斑块检出率均高于SAP组,硬斑块检出率低于SA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斑块性质的比较[n(%)]
2.3 两组狭窄情况的比较
UAP 组轻度狭窄及中度狭窄检出率均高于SAP组,重度狭窄检出率低于SAP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血管狭窄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导致患者猝死及AMI 的重要原因,临床依据病理学结果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稳定与不稳定斑块两种,由于二者性质不同,故治疗方法、预后异存在差异,尽早明确诊断斑块性质对指导临床诊疗意义重大。既往临床在诊断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多采用血管内窥镜、血管内超声及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检查方式,但血管内窥镜、血管内超声属有创操作,患者接受度较低,且符合上述检查条件的医院较少,在临床应用中普及难度较大。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斑块成分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但所显示的血管数量较少,其特异性及敏感度均较低,加之磁共振血管成像空间分辨力有限、检查成像时间较长,无法保证图像质量,对于存在金属支架的冠心病患者,无法应用该方法进行检查。因此,选择一种操作简单、分辨率高、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在心绞痛患者斑块特征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
64 排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为新型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能够实时采集冠状动脉相关数据,获得满意的影像资料,并通过直接识别粥样硬化斑块等临床特征利于提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冠状动脉不同位置斑块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软斑块及混合斑块检出率为76.09%、71.74%,均高于SAP 组的35.29%、50.00%,硬斑块检出率为79.41%,低于SAP 组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AP 组轻度狭窄及中度狭窄检出率为41.30%、84.78%,均高于SAP 组的17.65%、32.35%,重度狭窄检出率为30.43%,低于SAP 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软斑块的发生与UAP 间存在一定关联性。由于钙化斑块周围存在钙化组织,其内含有弹性纤维及胶原组织,以SAP 为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另UAP 患者以中度狭窄为主,SAP 则以重度狭窄为主,充分说明UAP 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出现出血及破裂,会引发血小板聚集及形成血栓,而SAP 为稳定性斑块,可引发冠状动脉重度狭窄,行64 排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不仅可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还可显示血管壁粥样硬化改变,为临床发现管腔狭窄的粥样硬化斑块提供参考依据。此外,64 排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性、分辨率高等特点,还可全面评价整个冠状动脉情况,对冠状动脉斑块钙化等显示较好,同时还可显示闭塞的软组织影像,有助于评估病变内部结构及长度,为介入治疗时器械的进入指明方向,并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影像支持。但在成像时受到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过快等因素影响,对影响清晰度造成影响,获得的图像无法经软件纠正,且该检查方法对肋骨等周围组织及术后体内金属物品成像亦会造成影响,进而影响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64 排CT 冠状动脉成像下可清晰显示不同性质斑块特征,同时可明确不同位置处斑块性质,并可对血管狭窄情况行有效观察,可为临床病情诊疗提供参考,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