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肾镜手术在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效果
2022-09-19刘仁富黄绍明熊川川
刘仁富 黄绍明 熊川川
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泌尿外科,江西赣州 341000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常见病症,与外在因素(如气候干旱、高空作业)、内在因素(如营养状况、遗传基因)有关,而依据结石发生部位,泌尿系结石划分为下尿路、上尿路结石,其中输尿管结石归于上尿路结石范畴,通常为继发性结石,好发于20~40 岁青壮年群体,若是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剧烈疼痛、肾脏积水,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所以选用何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成为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关键。现阶段临床可以采用经皮肾镜手术、输尿管镜手术等治疗输尿管结石,但是在手术疗效方面尚有争议。本研究主要分析经皮肾镜手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6月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收治的84 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2)与观察组(n=42)。对照组中,男22 例,女20 例;年龄22~71 岁,平均(46.3±11.3)岁;病程5~16 d,平均(10.6±1.3)d。观察组中,男26 例,女16 例;年龄24~73岁,平均(46.7±11.8)岁;病程4~14 d,平均(10.2±1.5)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基于临床检查(如超声)等确诊为输尿管上段结石;②单侧输尿管结石;③符合手术适应证;④知晓研究活动,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结石远端梗阻者;②肾脏畸形者;③严重心肾等疾病者;④认知、沟通、精神障碍者;⑤非首次入院治疗者;⑥泌尿系统肿瘤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且本研究经江西省赣州市立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行输尿管镜手术治疗。采用全身麻醉静吸复合、气管插管,体位为膀胱截石位,连接冲水、电视摄像系统,于直视状态下将storzs-输尿管硬镜从尿道外口置入膀胱,在患侧输尿管内置入斑马导丝,辅助输尿管硬镜进入肾盂,之后置入输尿管软镜鞘,在结石下方插入Olympus 电子输尿管软镜(URFV),再置入200 μm 钬激光光纤,以15~30 W 的功率碎石,而较大结石需要以套石篮取出;最后退出输尿管软镜,在患侧输尿管内留置F6 输尿管内支架,术毕保留导尿。
1.2.2 观察组 患者行经皮肾镜手术治疗。采用全身麻醉静吸复合、气管插管,体位为膀胱截石位,借助F8/9.5 输尿管硬镜实施扩张及探查,留置F6 输尿管内支架、导尿管;调节为俯卧位,抬高术侧腰部,以B 超定位,从第11 肋间穿刺至目标肾盏,将工作导丝置入,借助金属扩张器与筋膜扩张器扩张至F18,在将Wolf经皮肾镜置入,明确结石位置,进行碎石操作;术后留置1 根F18 肾造瘘管。
1.2.3 两组术中、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术中行等渗冲洗液灌注冲洗[对照组患者流量0.1~0.2 L/min、压力70~80 mmHg(1 mmHg=0.133 kPa),观察组患者流量0.4~0.5 L/min、压力120~150 mmHg],且给予呋塞米(静脉推注20 mg,避免稀释性低钠血症)、地塞米松(静脉推注10 mg,减轻炎症反应),同时出院前、术后1 个月复查CT 或B 超。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将肾功能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临床指标及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情况作为观察指标。①肾功能相关指标:评价术前、术后1 周两组患者的肌酐(creatinine,Cr)、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②VAS:评价术前、术后1 周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由患者按照疼痛感受,选择0~10 任意数字,其中10 分为剧痛,0 分为无痛;③临床指标及结石清除率: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需复查CT 或超声,一般残留碎块≤4 mm 或无结石残余表明一次清除成功;④术后并发症情况: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类型(出血、感染、尿外渗)及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肾功能相关指标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Cr、GFR、BUN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周,两组患者的Cr、BUN 水平均低于术前,GFR 高于术前,观察组患者的BUN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肾功能相关指标的比较(±s)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 评分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周,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 评分的比较(分,±s)
2.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结石清除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结石清除率的比较(±s)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泌尿系结石是临床多发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革新、生活水平提高,泌尿系结石检出率提升,且以输尿管结石居多。输尿管结石不仅会引起疼痛不适,诱发尿路感染及血尿,也容易造成肾功能不全、肾积水、肾积脓等,故需尽早治疗,以免加重肾损伤。现阶段临床治疗输尿管结石时重在解除梗阻、提高结石清除率、保护肾功能,而治疗手段也较多,例如主流方法包括药物排石、经皮肾镜手术等。①药物排石治疗:多饮水、使用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剂、抗炎及消肿等,但是整体排石效果欠佳,并且>8 mm 的结石难以通过该法自然排出;②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该法作为非侵袭性治疗手段,迅速得到临床推广及患者认可,其借助体外碎石机的冲击波,能够将能量聚于一点,通过多次释放能量达到击碎结石的目的,最后被击碎结石可以随尿液排出体外,而依据冲击波原理可以分为压电式、电磁式以及液电式等类型,不过随着结石直径增大,排净率逐渐降低,如当结石直径不超过10 mm时排净率能够达到80%,一旦超过10 mm,为61%左右,并且针对并发息肉结石、炎症肉芽包裹结石、输尿管巨大结石、嵌顿性结石等均难以取得理想碎石效果;③输尿管镜手术:该法创伤小,利于术后恢复,且能同时处理双侧输尿管结石,但是结石清除率不高;④经皮肾镜手术:较之开放性手术,经皮肾镜手术创伤性降低,但是有报道指出,该法在扩张肾通道时容易出血。因此,尚需进一步明确不同手术类型的疗效及安全性,以便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用适宜术式。
本次研究表明,对输尿管结石患者实施经皮肾镜手术能够取得较好效果。第一,肾完整性是确保肾脏功能正常的基础,若是肾脏组织结构遭到破坏,容易使肾脏丧失正常屏障,本次监测两组患者的肾功能相关指标,其中GFR 能够评估肾功能受损程度,Cr 是血液在肾脏过滤后排出的Cr 含量,BUN 在出现肾脏实质性病变时往往呈现高表达,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 周,两组患者的Cr、BUN 水平均低于术前、GFR高于术前,观察组患者的BUN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俞婉莲等的报道一致,提示较之输尿管镜手术,经皮肾镜手术更有助于改善肾功能,但是该结果与陆枫的报道存在一定差异,其认为输尿管镜手术伴有工作通道出水口,经皮肾镜手术伴有输尿管内支架、工作通道引流出水,所以两者均会提升肾盂压力,影响肾功能,加之经皮肾镜手术穿刺时容易损伤肾实质,所以肾功能受损程度更重,故今后尚需通过加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两种手术方式对于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第二,本研究还显示术后1 周,两组患者的VAS 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梁任的报道一致,其认为对于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而言,经皮肾镜取石术结石清除率能够达到93.94%,而输尿管镜取石术仅能达到78.79%(P<0.05),提示经皮肾镜手术结石清除率较高,可以减少结石移位于肾内,尽快缓解疼痛感,但是术后容易发生感染,故有必要留置肾造瘘管,同时加强抗炎治疗,而输尿管镜手术容易使结石移位于肾内,故结石清除率欠佳,并且尿外渗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田进军等的报道一致,其亦认为经皮肾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1 例残留结石、1 例切口感染),低于输尿管镜手术的35.00%(5 例残留结石、1例漏尿、1 例发热)(P<0.05),但是时适等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输尿管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故并发症发生率也将是今后的重点观察的问题。第三,输尿管镜手术以自然腔道进行工作通道建立操作,不易出血,而经皮肾镜手术需要经皮穿刺,加之操作时器械多次移动,容易加重出血及手术创伤,影响术后恢复,另外,输尿管镜手术无需拔管、无体表引流管,能够缩短术后观察时间、住院时间,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孙连贺等的报道一致,此外,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术者熟练程度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尚存在观察指标少、样本量小等不足之处,今后尚需改进。
综上所述,对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经皮肾镜手术,结石清除率高,不易出现并发症,且能改善肾功能,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