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贸10年贸易增长新引擎
2022-09-19中国经济周刊王红茹服贸会现场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 | 服贸会现场报道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8月31日,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国家会议中心,再次迎来一年一度的全球服务贸易盛会。
习近平主席向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致贺信,宣布中国深化服务领域高水平开放的重要举措,强调中国坚持普惠包容、合作共赢的一贯主张,这必将有力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引擎。不仅为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也为全球经济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得益于服务业的持续扩大开放,我国服务贸易蓬勃发展,服务贸易总额实现较快增长。10年来,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9倍,进口服务累计超过4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年均增长6.1%,是全球增速的两倍。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发展前景广阔。
展望未来,中央已对服务贸易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国家服务贸易“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要加快服务外包转型升级,助力构建稳定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要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立数据资产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
随着一系列决策部署逐步落地,我国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迎来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2022年8月31日至9月5日,北京迎来了与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第10次牵手。
从京交会到服贸会,10年间,“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成长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从搭建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平台,成长为向世界经济发展注入的中国正能量之一。
2022年服贸会上,一个被多次提及的数据是,2021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82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6.1%,创历史新高,服务贸易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牵引作用已经凸显。
这是十年服贸盛会的成果,更是十载开放征程呈现的新辉煌。
服贸10年发展硕果累累
9月5日,以“服务合作促发展绿色创新迎未来”为主题的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闭幕。在全球疫情依然严峻、世界经济脆弱复苏、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特殊时期,本届服贸会依然促进达成了一系列合作成果。
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共达成各类成果1339个,其中成交项目类513个、投资类175个、首发创新类173个、战略协议类128个、权威发布类82个、联盟平台类26个、评选推荐类242个。
不只是今年, 自2012年举办首届服贸会,10年来,我国服务贸易成果丰硕,服务贸易已成为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从国际竞争力看,2012年以来,我国服务进出口年均增长6.1%,高出全球增速3.1个百分点,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二。尤其是2021年,服务贸易逆差327亿美元,比2012年下降470亿美元。服务外包也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2021年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1303亿美元,从2012年到2021年,年均增长16.1%。
从区域协调发展看,服务贸易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容。目前已形成一试点、一示范、多基地的改革创新开放平台网络,东部地区居主导地位,中西部地区发展迅速,成为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重要突破口。
从利用外资看,服务贸易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动力。从2012年到2021年,服务业利用外资累计8765亿美元,年均增速10.2%,中国跨境服务贸易领域第一张负面清单《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正式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全国缩减至31条,自贸试验区缩减至27条。
跃动的数据背后,是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与潜力,是中国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行动。
“本届服贸会再次宣示了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共促全球服务贸易繁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商务部服贸司副司长王志华在服贸会期间表示。
10年服务贸易辉煌的背后,是坚定不移的政策支持。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对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开展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构建与国际规则衔接的服务业开放体系。
2017年,商务部等13部门印发《服务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文化、中医药服务、数字服务的国家出口基地建设,2022年,新设人力资源、地理信息、知识产权、语言服务领域特色服务出口基地40家,至此,我国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总数达112家。
2021年,商务部等24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服务贸易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
在疫情席卷全球近3年,世界经济增长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交出的亮眼“成绩单”,印证了新时代大国经济发展之变。
服贸蓬勃发展得益于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
世贸组织统计数据表明,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服务业占全球GDP的65%,在发展中国家就业中,2/3来自服务业,发达国家就业中,4/5来自服务业。中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第二大国家。
尤其是2021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实现了服务业的飞速性增长。
2021年我国全球服务进出口额达到8212亿美元,同比增长16%,规模创历史新高。此外,中国服务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21年中国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进出口达到3605亿美元,同比增长22.3%,比重和10年前相比增长10.3个百分点。
9月1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服务贸易开放发展新趋势高峰论坛上(以下简称“服务贸易开放高峰论坛”),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一语道破:中国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中国坚持以开放促发展、以改革优环境、以创新聚动力,持续提升开放水平、建设开放平台、创新发展模式、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促进数字贸易、技术贸易、对外文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在服务业持续扩大开放方面,10年间,中国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连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正式实施海南自贸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新增 22 个开放服务部门,提高了37个服务部门开放水平。
开放不止步,改革也不停顿。10年间,中国坚持以改革优环境,支持北京市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在天津、上海、海南、重庆开展综合试点,在上海等28个地区全面深化服务贸易的创新发展试点,在全国创造了37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112个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
“服贸会 10 年,见证了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历程。”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王东堂在服贸会期间表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开展对外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接下来中国将进一步统筹推进服务贸易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北京勇做探索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先行者
在服务业对外开放方面,北京是探索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先行者。
2022年5月,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决定》,让这个国家级战略决策有了法律护航。
此时距离国务院批复北京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差不多两周年。
2020年9月,国务院批复《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标志着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进入全面升级新阶段。
7年前的2015年5月,随着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北京开始了首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成为全国探索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先行者,挑起探索服务业开放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的重任。
此后,在2017年和2019年,北京分别获批两版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方案。经过五年三轮试点,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
北京自2015年成为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7年来持续创新探索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7年来,中关村率先启动多项试点,立足中关村软件园,北京推动数字证书、电子签名等的国际互认,试点数据跨境流动,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探索建立以软件实名认证、数据产地标签识别为基础的监管体系。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的创业投资集聚区、数字贸易发展引领区格局正在形成。
即便在2021年疫情期间,北京服务业增长依然可圈可点。北京市市长陈吉宁在服务贸易开放高峰论坛上介绍,2021年北京市服务业增长值接近3.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1.7%;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385.1亿美元,增长13.7%。
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北京服务贸易?陈吉宁表示,北京将更加突出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提升“北京服务”国际影响力。还将更加突出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充分发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擎作用,促进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数字贸易港等。
服务贸易发展正呈现诸多新特点
服务贸易作为经济学概念,由OECD在1972年正式提出,目前已成为各国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途径。
“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加快推进,服务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不可分离、不可跨境提供的局限正在被不断打破,服务业进入了既可贸易又可分工的时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王安顺在服务贸易开放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
在王安顺看来,当前服务贸易发展呈现以下4个新特点。
一是新业态不断催生,正从动力、内容、主体和方式等方面重塑全球贸易,使之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
二是制造与服务加快融合,生产性服务快速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三是深度影响甚至重塑全球贸易格局,传统的产业分工与布局边界被打破,跨国公司强化对服务增值环节的投入,贸易结构向高端服务快速拓展。
本届服贸会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如期顺利举办,亮点纷呈、成果丰硕,为各参与方提供了务实的合作平台和巨大的市场机遇,为全球服务贸易恢复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四是更加强调开放包容合作,服务业国际合作的需求上升,数字化提供了可行手段,开放合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中小服务商更便利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本世纪以来,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服务贸易增速总体上快于货物贸易,规模越来越大,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对此,王安顺指出,以增加值核算的方法来计算,传统贸易数据中的服务贸易规模被大大地低估了,这意味着,我们关心世界贸易复苏、关心经济全球化,就必须更加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合作。
发展数字贸易的多项优势条件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中国现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2017年到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从27.2万亿元增至45.5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数字化正在促进服务业的新一轮创新,这对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巨大机遇。从过去的蒸汽船、铁路、集装箱到现在的手机、电话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在不断塑造和重塑全球贸易。”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在服务贸易开放高峰论坛上表示。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全球贸易已被新的数字技术所颠覆,比如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物联网、3D打印以及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已经深刻影响我们的交易方式以及交易内容。
“这些技术正在模糊商品与服务、实体经济领域与数字领域之间的界限,释放出服务贸易更多潜力。”张向晨说。
数字服务贸易必然会涉及数据的跨境流动,而数据的跨境流动必然会涉及信息安全问题,涉及消费者个人的隐私保护。
针对此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隆国强在服务贸易开放高峰论坛上指出,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既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力,也是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其中,在数字化转型推动下,数字服务贸易增长最为强劲。推动数据跨境有序安全流动,既是发展问题,也是安全问题。
如何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问题?隆国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要加强数据流动和数字贸易的基本理论研究。数据这一新的生产要素缺乏独占性,难以用传统理论来分析,迫切需要新理论来解释。
二是要积极推动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的制定。不同国家数字经济竞争力不一样,对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的诉求也不一样,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从大国重器“国和一号”到SoReal“蛟龙号”载人深海模拟体验器,从国内首个5G建筑巡检机器狗到船体检测与清理机器人……2022年服贸会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国服贸的实力,打造世界创新的平台。
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数据跨境安全流动的监管体系和相关规则。“相关规则既要明确,也要合理,还要可预期。作为监管者,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和理解数字贸易发展的基本规律,用‘管得好’来推动‘放得活’,给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促进数字贸易健康发展。”
2022年8月18日,根据《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联合委员会的决定,中国加入DEPA工作组正式成立,全面推进中国加入DEPA的谈判。
与其他成员国相比,目前我国发展数字贸易的基础和条件如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涓在数字贸易发展趋势和前沿高峰论坛上表示,发展数字贸易,我国有非常有力的基础,具备多项优势条件。
首先,我国具备数字贸易发展的国内市场条件。“中国线上消费者人数是最多的,人均网络在线时长接近7小时。线上人数和线上人均时长就是国民线上的总市场规模,大概80亿个小时,为全球最大。”
其次,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的基础设施非常发达,物理化的基础设施如运输、公路、港口、通关条件等都非常好,和数字化相关的基础设施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
第三,拥有强大的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全球规模第一,对数字化生产者服务贸易的需求广泛、多元、持久。
“总之,无论是产业基础、市场规模,还是企业竞争力都为我国数字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特别是数字生产者服务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我们要坚定地推进数字时代的高水平开放,利用好数字时代的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继续提升我们国内产业的竞争力。”江小涓说。
探索“服务型制造”新空间
9月1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与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入区协议,标志着北京航空发动机维修项目正式落户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
这个由制造商联手服务商推进的制造类服务项目无疑将填补我国在高推力航空发动机维修领域的空白。
飞机发动机维修项目的落地,契合了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朱宏任在服务贸易开放高峰论坛的一个观点:服务贸易的新趋势就是服务型制造。
所谓“服务型制造”是指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一种新的制造模式。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而实现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
“服务型制造”是全球的发展趋势。在服贸会上,全球服务贸易联盟和德勤联合发布的《全球服务贸易创新趋势报告(2022)》指出,在日益精细化的现代产业分工体系下,服务业深度融入其他产业的生产过程,制造业服务化倾向日益凸显,这些趋势在中国、美国等正经历数字化赋能工业浪潮的国家尤为明显。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有利于推动现代社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服务型制造’不仅为加快高水平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而且为服务贸易打造新蓝海,形成了巨大空间。”朱宏任说。
在他看来,数字新技术带来产业演进的过程,已经打破过去的产业分立,制造和服务的融合发展较快。“生产制造与服务贸易融合形成的‘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有赖于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新手段,全流程、全方位的数字对接。”
中国服务贸易潜力巨大
“服务贸易是全球贸易极为重要的增长点,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主引擎,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更是前景广阔、机遇众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党组成员王安顺在服务贸易开放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
在他看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潜力还很大,机遇还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开放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中,服务领域的外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仅剩下23项;在海南自贸港实施了第一张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去年中国正式申请加入CPTPP(跨太平洋贸易伙伴关系协定)和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第二,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创新,带动全国服务贸易实现快速增长。我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地区已扩展到28个。各地以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积极抢抓服务贸易发展机遇,推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33项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带动2021年全国服务贸易同比增长16.1%。今年上半年顶住疫情压力,同比增长21.6%。
第三,经济结构优化和消费市场升级,在供需两端发挥驱动和牵引作用。2021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为53.3%、人均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约为44.2%,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央设定的远景目标是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无论是从服务业发展支撑,还是从消费需求升级拉动看,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空间都是巨大的。
第四,积极抢抓数字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新机遇,为服务贸易发展注入新动力。坚持“双轮驱动”,一方面推进传统贸易方式的数字化转型,使老领域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坚持数字赋能,着力开拓新领域、做大新增量。
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规模达1.92万亿元,跨境数字服务贸易额达到359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8.6%和22.3%。与此同时,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支付国际市场加快拓展,跨境数据流量快速增长。
“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到2025年,我国将拥有世界规模最大的‘数据圈’。加之我国人才资源丰富、信息基础设施领先、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多种有利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正迸发出无穷活力,并为服务贸易发展注入新动力。” 王安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