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业遗产价值的上海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设计
2022-09-18唐真,赵宇航
2006年中国首部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宪章性文件《无锡建议》发布。2010年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成立,发出《北京倡议》。2018年《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保护利用工业遗产、发展工业文化。2021年《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形成分级分类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体系,弘扬中国工业精神与文化。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政策逐步完善,合理评价工业遗产的价值,活化具有遗产价值的工业废弃地,并使之与城市相融合,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内已有诸多研究者对此进行研究,例如,李艾芳等[1]分析工业遗产中原有庭院的改造价值,具有生态、形态、心态价值;崔卫华等[2]分析50个世界工业遗产的价值特征,发现工业在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中常表现出比重较大的特征,具有较强的科技价值;高鹤翔[3]采用CVM((意愿调查法)分析昂昂溪区中东铁路工业遗产的非使用价值,认为其具有选择、遗产、存在价值;韩强等[4]运用概念解析法分析中国工业遗产具有历史、社会、科技、建筑、经济价值;王嫦鸿[5]以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四川地区的工业遗产为例,认为该时期的四川地区具有历史、科技、社会文化价值。文章以上海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为例,分析工业遗产的价值及更新设计手法,以期为中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改造设计等提供借鉴。
1 杨树浦电厂遗产价值分析
1.1 历史概况
杨树浦发电厂于1913年建立,1933年扩建后成为远东最大火力发电厂,1947年电厂投入远东地区第一台高温高压燃煤、燃油两用前置机组,使其发电量约占上海地区总发电量的70%。如今位于黄浦江边180 m高的红白两色大烟囱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船只进入上海黄埔港的参照地标。2007年,上海市文物管理部门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首次将工业遗产列为专项类别[6]。杨树浦电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工业遗产之一,其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萌芽、茁壮、变迁的复杂进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大量燃煤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电厂于2010年关停。2015年杨浦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科技城区,位于杨浦滨江边的杨树浦电厂由工业厂房转型成公共空间,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于2019年落成开放。
1.2 工业遗产价值构成
《下塔吉尔宪章》中提出工业遗产具有历史、技术、社会、科学的价值[7]。《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提出“文化遗产应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价值”[8]。《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中称国家工业遗产应该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9]。根据国内外条例、史料[10]1-334查阅及现场调研,将杨树浦电厂遗产价值构成分为历史、科技、艺术、社会文化价值(表1)。1.2.1历史价值 历史建筑不是时代的残存,而是人类宝贵的人文资源、文化财富和精神载体[11]。杨树浦路2800号(铁皮车间)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编号2G001)[12],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广为人知的105 m的大烟囱(如图1所示,老烟囱建于1941年,2003年被拆除,现陈列于上海历史博物馆),与如今屹立在江边的两根钢筋混凝土的烟囱做法不同,它内部是由防火砖砌筑,并在外部包裹了一层美国进口的钢板,在阳光下泛着银光,有一种冷峻的美。主厂房、粉煤灰干灰储煤灰罐、龙门吊、煤炭运输管道等都述说着电厂曾经的故事。
表1 杨树浦电厂遗产价值构成表
图1 1998年上海杨树浦电厂全景[10]
此外,1925年电厂2 000多名工人参加“五卅”大罢工;1927年电厂100多名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45年电厂工人抗议美方对中国职工不平等对待,提出“同职同薪”并举行罢工;1948年革命英雄王孝和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工人运动中与驻场特务勇敢斗争并英勇赴死[10]8-11等革命历史事迹更需要牢记心中。
1.2.2 科技价值 工业遗产曾经的选址规划、建筑建设、设备安装、生产工具优化、工艺流程、产品生产更新等方面都体现出中国近百年工业科技创新的历程,具有一定的科技价值。杨树浦电厂不同时期的厂区平面布置图能反映当时的工业生产布局与流线,体现当时的工业发展水平。1913年电站首次运营,从平面图(图2)中可以看出电站布局较小,只有3个职能科室和4个车间;1946年经历多次扩建后的电站(图3),占地面积已明显增大,电站的发电量在全国占比已经较高;1990年(图4)拆除低压锅炉、增加高压机组实现增产节能,发电技术更进一步[10]1-2。杨树浦电厂自成立以来的技术革新也为后续运行及科技发展提供重要依据,例如1953年利用给水泵排气、1956年采用国产硅藻土保温材料、1959年三煤回烧流水操作、1985年应用脉冲输送煤粉新技术[10]123-124等。
图2 1913年江边电站平面图[10]
图3 1946年江边电站平面图[10]
图4 1990年上海杨树浦电厂厂区图[10]
由于历史原因,电厂不同时期的管理制度与不同国家的经营者密切相关。民国期间电站采用分部权利集中制,设置有13个车间部门并设立各部主任;日军占领期间,减少车间部门,并将主要行政人员替换为日本工程技术人员与文员;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商重新经营,增设教育及统计工程师和行政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职能科室进一步调整,试验室、化验室等改为科室[10]131。
1.2.3 社会文化价值 上海杨树浦电厂遗址是杨树滨江工业文化发展的证明,也是上海近代工业文化的体现。它寄托着数代在此生活工作过的人们的思念,向人们展示着它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刚强不屈。杨树浦电厂为全国培养了众多电力人才,被誉为“中国电力工业的摇篮”。以王孝和同志为代表的电厂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反动势力一次次斗争,这种不屈不挠的红色文化值得历代传承。
1.2.4 艺术价值 工业建筑因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一切艺术产生的过程是这样的:当其本身的实用性消失之后,美学等非实用性的形式就出现了,产生形式美之前都历经过实用性[13]。杨树浦电厂于1995年建成的综合办公大楼(图5)因其超前的建筑风格斩获当年上海建筑业最高奖项“白玉兰杯”。而今遗存的龙门吊、粉煤灰干灰储煤灰罐、储水池等经过设计改造之后,以公共艺术等新形式继续展现工业之美。
图5 1995年竣工的电厂新综合大楼[10]
2 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更新设计分析
2.1 与周边地块的衔接
杨浦滨江南段总体设计为“三带和弦,九章共谱”[14],共设计有9个具有不同特色的景观节点,用博览带、运动带、景观带将整个滨江南段连接贯通,西部设有船坞剧场、水厂栈桥、雨水花园等体验空间,中部设有生态之丘、人人屋、滨江观光塔等生态空间,最东侧则是上海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的工业文化展示空间(图6)。
图6 杨浦滨江南段平面图(三带九章示意图)(作者自绘,底图来源于天地图)
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北临杨树浦路,南濒黄浦江,西近杨树浦煤气厂,东邻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占地面积约25万m2,以“工业传承为核”的理念,改造建成具有历史感、智慧型、生态性、生活化的滨江公共空间[15]。其为杨浦滨江南段工业遗址改造“三带九章”(“三带”:一是指原有工业遗址的博览带;二是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三道并行的健康活力带;三是原生植物、地貌结合的原生景观体验带。“九章”是指结合现有的具有工业特色的8座工厂遗址与定海桥,形成“八厂一桥”的特色工业景观空间的压轴之作)(图6)。
杨树浦电厂位于上海十七棉厂、杨树浦煤气厂之间。原棉厂已改造为国际时尚中心,集时尚、娱乐、商业等现代化功能为一体;煤气厂被规划为公共绿地,侧重休闲活动;与电厂相邻的地块规划为地铁配套空间,将成为商业与办公区域。活化杨树浦电厂遗迹,使其与周边3个地块整体打造,形成功能复合型的区域节点。杨树浦电厂具有优秀历史建筑,其中大烟囱、龙门吊、储煤灰罐等工业遗址已成为杨树浦滨江段的地标,宜保留这些工业遗迹打造成工业遗迹公园,集工业历史科普、休闲观光、文化展览于一体,从而增加整体区域的文化气息、丰富区域的休闲形式。
2.2 历史风貌的保留
杨树浦电厂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尊重原物、保持原状,最大限度地保留遗迹原貌,尽可能复原工业流程。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就是以原杨树浦发电厂的生产流程为基础进行改造设计。生产流程的明部先由船只将煤炭从黄浦江运送到岸边,经由龙门吊送至传送带输往主机房燃烧发电,接着将燃煤剩下的粉煤灰运送至江边干灰储煤灰罐存储,最后再由船只将粉煤罐中的粉煤灰运走二次加工利用。整个生产流程中暗部还涉及到取水、排水、净水装置,从黄浦江取水经由泵房送至锅炉发电供水,锅炉用过的废水净化后再排走(图7),从而产生了4组工艺流线:煤工艺流线、灰工艺流线、取水工艺流线、净排水工艺流线[16](图8)。
图7 杨树浦发电厂生产流程图
图8 4组工艺流线
2.3 设计手法分析
2.3.1 7类设计要素 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合理利用工业生产线中的建筑物、构筑物、设备设施等,构筑出一条叙述工业发展进程的历史线。为了更好地利用各类遗迹资源,按照不同的景观要素,将杨树浦电厂遗迹归纳为7种类型,见表2。
表2 杨树浦电厂遗迹类型分类
2.3.2 3种设计手法 从改造的设计手法来看,7类不同景观要素的改造可以总结归类为3种设计手法:原物保留、突出强调、功能植入(表3、图9)。
图9 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平面图(作者自绘,底图来源于天地图)
表3 设计手法分类
(1)原物保留:废旧的厂房、锈迹斑驳的机械设备见证了上海工业发展的过程,这正是杨树浦电厂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所在。电厂中原厂房遗址、码头、机械设备(图10c)在改造设计中都予以保留,使人能更完整地体验到杨树浦电厂的工业技术与工艺流程,感知到曾经全国领先的科学技术,体现出杨树浦电厂工业遗产所具有的科技价值。
图10 原物保留节点
为了让游客体验到完整的“煤工艺流线”的工艺流程,设计师保留了已被拆除的原燃料车间以及办公楼的建筑基础,挖掘原建筑基坑,保留原有基础与裸露的钢筋,配合种植水生植物,改造成遗迹花园(图10a)。同时江边的老码头保留原有混凝土地面(图10e),通过原有场地肌理延续场地记忆[16]。
墙面上雕刻的“1950”的老厂房(图10d)与对面厂房的基础都予以保留改造,诉说着杨树浦电厂的悠久历史。将老厂房遗留下的规则排布的钢筋混凝土墩子配合黑色砾石与绿色芦苇,改造成遗迹广场(图10b),野性的芦苇与遗留的旧址相得益彰。
杨树浦电厂遗产中的革命文化也得以保留,如今矗立在杨树浦电厂内的王孝和烈士雕塑、上海电业职工革命斗争纪念雕塑,向世人诉说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与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老厂房内的史料陈列室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职工教育基地”,教育后人要继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
(2)突出强调:工业遗迹中制高点、突出物不仅可以提供登高望远的场地,也可以作为特色的景观标志物,形成富有韵感的天际线。遗迹公园中已经成为杨浦滨江标志的红白两色的大烟囱(图11a),公园内4组十几米高由原抽水水泵中的泵筒、泵心改造而来的灯塔、码头旁边的小岛改造成的栖鸟驻舟都是杨树浦电厂工业遗迹的独特代表,因其特有的历史价值从而被改造成具有地标意义的标志物。
图11 突出强调节点
2019年在黄浦滨江举办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永久艺术作品”展中,有4组由原工业遗迹改造而成艺术作品落入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中。由各国设计师打造的艺术作品成为杨浦滨江的新地标,在原有历史价值、科技价值基础上又给予杨树浦电厂工业遗产鲜活的生命延续,赋予新的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4组作品分别是:英国设计师理查德·威尔逊(Richard Willson)用切割船舶型材、钢材、工业涂料设计而成的“黄浦货仓”(图11b);瑞士设计师费利斯·瓦里尼(Felice Varini)用江边废旧的卸煤机龙门吊二次创作而来的“起重机的对角线”(图11c);日本艺术团队“目”(mé)用厂区的储水池二次设计而来的“目”之长廊(图11d);葡萄牙艺术家、日本艺术家及两位中国设计师共同用原电厂的粉煤灰干灰储煤灰罐打造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品的复合体“灰仓艺术空间”[17](图11e)。
(3)功能植入:工业遗迹中具有价值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可以进行功能转换,使其具备适应新时代的新功能,与现代生活产生交互,从而增强游客对工业历史的感知。诸多杨树浦电厂遗迹中各类装置、建筑构筑物都植入了现代城市的服务功能,在老物件中使用这些新功能时,能让原住民体验到当今的社会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等社会价值,也能强化游客对于工业遗产历史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的活态化体验。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功能植入:运用原储水净水池装置的遗留基础改造成净水池咖啡厅(图12a),强化了原工业“净排水工艺流线”;原3号转运建筑改造成杨浦驿站供游客观光休憩;原取水泵房被改造为钢板桩卫生间;原钢管管道改造成垃圾分类垃圾桶(图12b)等。
图12 功能植入节点
生态功能植入:利用原办公楼的建筑基础形成下凹场地,配合水生植物,形成新旧结合的雨水花园(图12c);原煤炭运输管道结合绿化种植池改造成生态栈桥(图12d)。
公共活动功能植入:原煤斗倒置用作下沉休息平台中凉亭的顶(图12e),置身亭中,阳光透过煤斗孔洞照射进来,引人深思;清淤轨道车被改成儿童滑滑梯(图12f);原粉煤灰干灰储煤灰罐改造成艺术展厅;储水池遗迹改造成攀岩空间等。
3 结语
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对不同价值的工业遗产进行改造设计,依据原生产流线的方式串联整个公园节点,保留了杨树浦电厂生产流程的完整性和工厂发展历史的连续性。通过对其价值分析和设计手法研究,探究工业遗迹保护利用的路径,不仅可以展示国家的工业历史和文化特色,也能满足大众的休闲娱乐需求,给予未来城市发展思考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