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以“信息可视化设计”为例

2022-09-18颜梦达

湖南包装 2022年4期
关键词:可视化资源课程

1 课程学情分析

1.1 课程教学的自身发展需求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主要讲授信息以及动态图形或者图像的可视化设计原理和方法,属于设计实践类课程,包含软件技能的教学和主题创作能力的培养,其中理论授课24学时、上机24学时。课程专业性较强,设计动态更新快、案例多。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教师先讲述相关理论和原理、软件制作案例示范,然后学生上机进行案例临摹。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软件技能的学习方面,对设计原理的理解和探索有限。教师在上机教学中遇到的软件技术提问较多,总感觉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不到位,创意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课时不够。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中,教师重新组织教学过程,把原理性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知识点放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把软件操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教师示范,以视频的形式进行详细讲解,放在在线教学平台上供学生进行案例模仿,使学习更加便捷。总之,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混合式学习型环境,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实现高质量课堂教学发展需求。

1.2 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和移动应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们获取专业信息和资源的渠道变得多元和便捷。各种各样的设计网站、设计资讯平台、学习类APP大量涌现,内容丰富多元,具有跨时空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搜索和学习,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网络化的需要。混合式教学授课方式多样,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网络推文、视频教程等形式进行多样化授课。而大量杂乱无章、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于网络,信息急剧增长与精确获取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学生并不能完全甄别资源的好坏,需要专业教师把诸多资源进行整合,融入整体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更精确的“知识服务”[1]。

2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2.1 课程的思想性

艺术专业不仅要注重艺术性和知识性传授,更要加强思想性和文化性的熏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会议中提出“中华美育精神”是教育的核心命题。课程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命题融入到项目实践中。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把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有效结合,讲好中国故事。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提高审美能力与文化修养,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树立科学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笔者在2021年开展了“红色潇湘——为建党100周年献礼”主题信息可视化创作。学生通过大量学习,把一个个历史时期革命先烈的英勇形象绘制成一幅幅画面,通过动态影像的形式进行了生动诠释。红色文化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增强了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在“忆芦笙”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创作中,学生对苗族芦笙节的活动资料进行搜集、文献整理,明确了剧本创作构思。作品以MG短片的形式讲述了贵州苗族芦笙节的由来,勾勒了勇敢善良的少数民族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文化性,该片入选2021年中国原动力动漫扶持项目。

2.2 课程的开放性

一是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学习资源、时间、地点以及方法的开放性。广泛运用MOOC等优质在线资源,通过获取最新设计资讯、优秀设计案例和推文,并将材料上传到云平台供学生学习,建立开放式的智慧课堂。二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MG短片因其时尚、生动、极富节奏感、易于互联网传播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视频包装、科普动画、UI动效、现场舞台屏幕、互动装置等领域。“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是典型的学科交叉性课程,所表达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等诸多领域的动态视觉表达,应保持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三是创作主题的开放性。教师对文化事业、医疗卫生、公共设施等主题进行任务设定,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开阔视野。在疫情期间,笔者展开了针对青少年儿童的《防疫小知识》MG宣传片制作。同学们查阅了大量医疗卫生相关知识,充分地了解了流传病毒的特征、传染途径、预防知识,并用一种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趣味性的形式进行了动画视觉表达,为防疫宣传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科技海洋》MG短片创作中,对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数据分析,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形式引发观众思考,呼吁“海洋保护 从我做起”。通过开放性的主题设计,让同学们保持对世界的敏感和好奇,运用数字媒体表达手段进行信息的视觉传达,实现课程与专业、行业和社会对接。

2.3 课程的互动性

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程组织中交互性环节的设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设计。采用提问、课题讨论和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课题任务,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比如讲到信息可视化设计中角色表情的动画设计制作章节,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入知识点:同学们常见的短片中哪些地方出现了表情动画设计?这些表情动画制作的原理是什么?可以用什么进行关键帧设定实现该动画?通过一系列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由表及里探索设计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制定设计方案。学生不仅会做设计,更会阐述设计,培养其良好沟通、自我表达的能力。二是教师应加强线上课程资源建设交互性环节设计。教师通过合理设置在线章节测试、发布学习任务点,增强线上教学的互动性。比如在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中加入问题互动,当讲到重要知识点时,视频就暂停了,弹出与当前知识点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作答后才能继续观看。如果答对了,就出现表扬画面,当答错了,就出现题目解析和相关知识提示,这样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就有参与感,注意力更集中。另外,学生通过在线讨论、在线答疑、内容分享等模块,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不掉线”的交流互动,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通过良好的交流互动,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

3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

3.1 重构教学内容

要实现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不能只对现有网络资源生搬硬套、采取拿来主义,而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体现互联网+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成效。改革教学模式,必然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需要结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采用三段式教学:第一阶段,学生通过经典案例的学习,深入了解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一般规律和创意方法、动画制作原理和制作全流程,这部分内容相对固定,主要采用线上视频教学和知识推送的方式。第二阶段,通过After Effects软件上机训练,对优秀案例进行学习和临摹,掌握镜头语言的运用技巧、各种动态效果的制作方法。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把案例素材和临摹视频录制好后传到学习平台,学生在上机训练时可以反复观看该案例视频的操作步骤,进行临摹学习;课堂上,教师对重点制作技巧进行软件操作示范,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实现精准教学。第三阶段是课程实训练习,主要采用线下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式命题实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意潜力和协同合作能力。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开展作品创作,包括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主题的定位、头脑风暴创作构思、上机制作环节,最终完成一个具有明确主题、信息传达清晰的视频短片设计。总之,通过三阶段式教学内容设置,重构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出真正高度参与的个性化、研究性学习体验。

3.2 在线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科学合理地进行线上资源建设是混合式教学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之一。在线资源的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确保知识的准确性和重要性,运用教育学原理进行知识的有效传递。课程资源组织的逻辑性要与互联网平台功能有机结合,考虑知识的选择、组织与呈现,进行个性化、交互式、过程性的学习环节设置。在线资源的内容形式一般包括PPT讲义、微课视频、演示视频、课题讨论和章节测试等。把知识点贯穿到各个章节,重点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反复灌输,并进行延伸和拓展,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内涵。以角色动画设计章节的课程资源建设为例,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中角色动画设计章节线上内容建设

另一方面,根据媒介特点和学生认知习惯进行在线资源建设。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的4个中心思想,即学科结构的重要性、学习的准备、直觉思维的重要性、学习真正的有力动机,强调通过“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性”来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同时既为那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提出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又能考虑到那些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学生,迎合他们的接受能力,从而行之有效地激发内在动机,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为了构建良好的在线学习体验,混合式教学在线资源建设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甄选优质相关视频作品案例引入知识点,让学生乐于观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②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和软件示范视频应该表达清晰、言简意赅,配有文字板书,易于读取。③测试不宜过多,形式尽量是选择题,减少操作复杂程度和时长,否则容易产生抗拒心理。④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知识拓展和课后习题,包括在线设计资源和软件操作示范视频,方便学生课后反复观看自主学习,并建立奖励机制。

4 信息可视化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

4.1 课前线上预习

优化前期课程资料配置(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等常规教学材料),对授课环节进行结构细化。课前通过学习通发布学习任务点,在教师端将在线资源链接推送到班级微信群,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通过学习通可以查看任务点的完成情况统计,包括每个同学视频观看的时长、章节浏览的次数等。对于完成度不高的任务点,教师可以进行监督和提醒,同时也要考虑到资源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果是资源本身观看不流畅或者枯燥乏味等问题,就要考虑替换掉该资源,进行在线资源改进。

4.2 课中实践教学

对课程体系进行细分,对知识架构进行分层,聚焦核心课程内容组织教学。课堂中教师通过PPT讲授、拉片分析、案例实操演示、课堂讨论等进行多维度的知识传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直观了解的情况下因材施教,引导和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职业素养;通过软件实训上机辅导,夯实软件技术操作技能。教师通过生动的口头表达和肢体语言进行知识的传递,充分发挥线下教学的直观性、互动性,灵活地进行交流互动、头脑风暴、作品评讲、疑难问题解答等,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3 课后交流和拓展

学习不只是枯燥的知识点学习,更是培养独立思考、善于表达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平台(微信、QQ、学习通、问卷星)开展课后交流和拓展显得十分必要。不仅老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发表讨论引导学生展开在线讨论,学生也可以发起话题讨论,分享视频,成为内容建设的主体。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创造自由活跃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与资源的相融共生。“不掉线”地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和专业意识培养,激发学习热情,创造良好学习氛围,让学习更有温度。良好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组织让各环节紧密结合,教学进度更高效,教学效果更有保障。

5 多维动态考核评价体系建构

在互联网+背景下,人工智能为混合式教学提供革命性技术,线上教学环节让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被数字化,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动态考核评价体系意义重大。该课程传统考核方式为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作品成绩(70%)的计算方法,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到课率、课堂表现、课堂练习考核。期末作品成绩评定依据学生作品创作水平评定,主要由任课老师决定,评定方式单一,分值比重大。这种评价方式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缺乏对教学过程的量化考核,难以发挥通过评定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线上和线下教学评价相结合:课前学习成绩考核占25%,包括在线观看教学视频时长、互动讨论、章节测试考核;课中学习成绩考核占35%,包括线下课堂考勤、发言、讨论和小组汇报考核;课后学习成绩考核占40%,包括拓展练习、总结报告、小组主题作业。教师对学生考核成绩及时进行在线反馈,学生可实时查看自己的得分情况,针对得分低的项目加强学习,督促其学习过程,从而保障教学效果的提升。

6 结语

互联网+教育的方式拓展了教学时间和空间,从单纯软件技能的学习变成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让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教学实践,让教学时间和空间得到拓展,保障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们的课程作业在各大专业赛事中屡次获得国家级奖和省级奖,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现代高科技的指引下,教师需要善于应用新兴技术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重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以便能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可视化资源课程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