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视角下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特色课程教学研究

2022-09-18张树月,胡瑞波

湖南包装 2022年4期
关键词:银饰苗族技艺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作为中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和民族文化中珍贵的财产。

然而,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手工业被机器化取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承情况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中国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传统手工艺类的非遗开始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1]。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数量较少,年龄偏大,由于缺乏年轻的传承力量,许多传统技艺濒临失传,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这些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刻不容缓,传承工作离不开政府、企业、学校等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职院校,如果能够针对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及其配套资源并合理安排教学,那么中职院校规范化的教育也许能够为非遗的传承工作培养大量的专业人才,为保护与传承苗族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1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发展现状

1.1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减少

传承人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在苗族地区,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模式一般是家庭传承,并且以父系血缘为主,老一代的苗族银匠认为技艺只能传给家族里的成员而不能传授给外人,这种传承模式依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家庭中,能够保证传承的稳定性与效率最大化。在过去,银饰的制作是维持家庭生计的重要手段,这种技艺不仅不会外传,而且“传男不传女”,因为女儿出嫁后会将技艺外传,为自家带来竞争对手。后来,谋生的手段越来越多,“传男不传女”的习俗逐渐被打破,很多女性也参与到银饰的制作中[2]。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银匠尤其是年轻人放弃了祖传的技艺,离家去更广阔的地方寻找更好的工作与发展机会,导致年轻的银匠大大减少,经验丰富的老银匠面临着无徒可授的情况。另一方面,国内现有的6位国家级传承人与其他苗族银匠平均年龄都偏大,随着他们的老去,银饰制作的传承出现了断裂,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1.2 苗族银饰锻制工艺缺乏创新

一方面,传统的苗族银饰是由工匠纯手工制作的,由于手工制作的局限性,因此不会有两件一模一样的银饰,每款银饰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这就是苗族银饰的独特价值[3]。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苗族银饰的制作方法由纯手工制作变成了半手工半机器制作,大规模的机器制造使得银饰的产量大大增加,同时也为当地增加了经济效益。但是能够独立完成纯手工制作全套银饰的工匠却越来越少,很多人都会依赖固有的模具进行标准化加工,对银饰造型与花纹的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差,逐渐与现代人们对饰品审美的要求脱节,长此以往会使苗族银饰的发展受到较大的冲击[4]。

另一方面,由于很多苗族银匠的技艺是家族传承,他们对于工艺的了解完全来自于家庭,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于银饰的创新设计能力有限,除了一些代表性传承人,很多人都没有接受过政府或相关机构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学习,所以自身技能的提升空间有限[5]。如果没有大量年轻的传承人,没有规范化与创新化的手工艺传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发展岌岌可危。

1.3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文化底蕴缺失

近年来,苗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独特的苗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旅游者,而银饰作为苗族文化的承载者之一,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喜爱。例如传统的银项圈,一种是拉丝扭曲成型的银项圈,另一种是月牙形的银饰项圈,其工艺独特,装饰图案有蝴蝶、瓜子等,具有多子多福的象征意义[6]。很多苗族银匠看到了商机,他们加快了银饰的生产进度,其造型和花纹很多都仅仅是简单模仿传统题材并进行机器批量化加工,使得苗族银饰中蕴含的特色文化逐渐丢失,其象征意义也被现代的消费文化价值观念替代。市场上的苗族银饰存在缺乏文化内涵、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等问题,在利益驱动下,它失去了传统的文化底蕴,从珍贵的工艺品变成了普通的旅游商品。

在这样的状况下,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走出苗寨、融入到中职院校的教学与课程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中职系统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扩大苗族银匠的队伍,还能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既能保留文化内涵又能符合现代审美,为当地居民与旅游消费者提供融合传统文化与精致工艺的苗族银饰。

2 中职旅游专业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特色课程教学建设策略

近年来,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职业教育的发展,2021年8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等[7]。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建设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特色课程并融入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特色课程教学的建设需要学校、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参与,其教学的实现也需要以学校作为载体,在中职院校进行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特色课程教学的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图1)。

图1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特色课程教学建设路径

2.1 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院校应依据本校旅游相关专业的特点与优势,依据政策支持,深化校企合作,组织专业教师、企业专家以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特色课程与教学和人才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成立课程建设与教学小组,建设校内外的非遗实训基地,构建起学校、企业、政府合作的非遗传承机制。

同时,校、政、企要结合起来,共同为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制定相关计划。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融入中职教育中,要培养掌握技艺并有丰富的文化素养与创新意识的新型传承者与技能型人才;其次,还要负责制定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审核教学计划,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组建专业的校内外教师队伍等,为其课程教学与传承构建基本方案。

2.2 组织教育过程

2.2.1 构建苗族银饰制作课程体系 在中职院校进行特色课程教学时,最重要、最基础的就是构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特色课程体系,只有依托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真正将其融入到中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中。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中简单地增加与苗族文化和银饰制作相关的内容和技能介绍,而是学校需要设置独立的特色课程,以专业课的形式将其建成一个课程体系并请专业教师进行教学。

特色课程需要包含多个维度、多门课程。一是非遗人文素养课程,将贵州苗族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融入课程,同时普及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制度,提高学生对于非遗的整体认知。二是非遗技艺课程,根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实际需求与专业技能要求进行课程组合,主要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8]。理论课包含了苗族银饰的历史文化以及制作方式等,还要向学生教授苗族的传统纹样,比如太阳纹、月亮纹、“卍”字纹等[9],为后续课程做铺垫。虽然中职院校的课程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安排一定的理论课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常识,树立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信心。而实践课主要是由学校聘请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学生的导师进行授课,在实训室中以实践、动手操作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工具的使用以及传统银饰的制作方法。由于银饰工艺复杂,工序较多,需要合理安排课程门类。三是顶岗实习课程,为了满足技能型人才工学交替的需求,要在校内实训基地或校外合作企业创造一种“现场教学”的氛围,在现代企业的真实情境中让学生学习现代银饰的制作并进行现场操作,体验真实的制作过程,学习现代企业中机器化的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习,还能赚取一定的实习工资,减轻生活与学习的压力。三种类型的课程要合理安排,分散在不同的学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将学习的内容进行运用,逐步灵活地掌握整个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在课程开发的同时,还要开发特定的校本教材,这是中职院校教学特色课程与教学的重要工具,学校要通过挖掘贵州特色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对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进行调研,开发出独特的校本教材,聚力多方智慧进行审核后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文化性。优秀的校本教材能够让广大中职院校学生了解家乡优秀的传统文化,掌握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家乡非遗的热爱,树立学生传承与弘扬非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10]。

总之,学校要以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心,研发相关的课程与配套资源,丰富课程内涵,凸显苗族地方特色文化。同时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充分发挥其对于专业人才与传承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通过特色课程与教材的建设,让中职院校的学生掌握银饰的制作技艺,培养出他无我有、他有我优的特色人才。根据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方向并结合银饰锻制的技能要求,将技能进行模块化与学期化,使得每个学期都有明确要学习的技能模块,将技能课程建设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传承人才的培养作出一定的贡献。

2.2.2 进行实践性教学,培养技能型人才 特色课程的建设也离不开特色教学。中职院校的教学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教学之处就在于它非常强调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中职院校的一大特色,它既能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提高职业道德修养[11]182-187。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进行实践性教学非常必要,中职院校应当重视起来,合理安排多方实践性教学。

一方面,安排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外聘导师以学徒制的形式向学生传授技艺,银饰的制作从绘图到雕刻有30多道工序,包括熔炼、锻打、拉丝、制模与压模、錾刻、花丝、焊接、清洗、打磨抛光等主要环节以及各种制作工具的使用,这类课程一般安排在非遗大师的工作室或者校内实训基地中进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技艺。这是一种高度情境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真实的操作环境中通过观察、模仿导师的操作、学习导师的知识和技艺,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逐渐学会技能[11]1-4。这部分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苗寨中最传统的纯手工银饰制作方法,不仅要知道如何制作,还要明确制作的原理,为后续的学习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中职院校应支持政府层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11]202-205。将学生安排到现代银饰企业进行实习教学,让学生跟随企业工艺师学习现代银饰制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技术的应用大大简化了银饰制作的工艺流程,银丝和银片都由加工厂进行专业制作,省略了熔炼、锻打、拉丝等繁重的工艺,并且运用机器可以压制很多精致的图案。同时,企业工艺师大多具有优秀的创新才能,一部分图案模具的设计就是出自他们之手,学生在企业不仅能够学到先进的技术,还能掌握创新才能,这不仅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能为传统技艺的创新做出一些尝试。

学生在掌握了传统与现代的银饰制作技艺之后,能够在企业工艺师与传承人导师的指导下,以创新的思维对传统工艺进行优化,既要保留传统手工艺制作的灵魂,又能合理利用机器进行加工,在实践性教学中,学生以传统纯手工制作为基础,以现代银饰制作的先进技术作为创新,掌握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经过继续研习,学生们在将来能够传承传统技艺并进行创新,成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新一代传承人,为其保护、传承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

2.2.3 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实行双师制 对于中职院校旅游专业的非遗特色课程来说,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必备的重要条件。对于中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非遗特色课程教学属于新事物,很多中职院校都没有完善的专业教师配置,导致中国非遗在学校中得不到有效与灵活的传承。因此,在中职院校建设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特色课程时,需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为其传承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资源配置。

一方面,学校应该为银饰制作的课程教学与传承建设专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邀请非遗研究专家、高水平教师、企业专家、代表性传承人等共同参与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邀请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中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导师,负责实践教学和专题讲座,将技艺的传承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其次,将其代表性传承人、相关传承人、研究专家与学者进行整合,建设成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课程的专家咨询库,对课程开发与教学进行指导,定期举行教育实践活动和教学研讨,培养一批集保护、科研和传承为一体的专业教师团队[12]。其次,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学校教师的培训,帮助学校教师深入理解传统技艺和苗族文化,意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便于进行理论教学,同时培养企业导师与传承人导师的教学能力与课程开发能力,掌握课程开发的原则,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从而制定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课程的详细内容、实施方案以及课程标准等。最后,中职院校应该增加其代表性传承人与企业专家的交流,共同探讨苗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并进行创新,顺应时代发展对工艺进行改革,并将新的制作技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既能掌握技艺又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中职院校应实行双师制,也就是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课程安排两位教师任教,一位为校内专任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教学,另一位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或者企业专家,主要负责实践教学,双师制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和人本化教育的现实面前更有其可取性。对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课程实施双师制,有利于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课程整合,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优化师资队伍结构[11]260-264。

2.2.4 培养学生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意识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在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与制作技艺,还要注重学生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这种教育无法以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传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逐渐培养学生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贵州苗族地区的内部精神,但它自身的生命力有限,只有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主动承担起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任务,才能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扬,因此,在中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中,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也要注重社会利益;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将传承与保护意识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热爱非遗,愿意传承非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2.3 制定评估制度

在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教学中,为了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技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为了确保评估的准确性,需要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与代表性传承人组成评估小组,共同制定评估方法与制度。由于特色课程包括理论课与实践课,所以评估要分开进行,理论教学的评估主要由学校教师负责,而实践教学的评估需要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代表性传承人三方共同进行。

评估方式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诊断性评估即在课程刚开始时,评价学生的苗族银饰制作的知识与技艺基础,弄清学生的发展现状,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形成性评估即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及时地记录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主要是为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改进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教与学;总结性评估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整个学习结果进行制度化的正规考察与成绩评定,地域文化、银饰历史等理论课可以以卷面考试的形式进行,银饰制作的实践课可以以提交银饰作品的形式进行,由多方进行评价打分,最后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反馈。评估制度的制定不只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也是为了给予学生一些反馈,让学生客观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评估小组可以在评估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势,对其以后的发展方向给予一定的意见与建议,促进每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3 中职旅游专业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特色课程教学建设意义

3.1 保护与传承了苗族特色文化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具有非常强的地域特色,它代表了苗族的文化,银饰上的花纹也描绘了苗族先民的生产生活、祖先崇拜、宗教信仰等集体记忆,它见证了苗族的历史,充分体现了民族特征,如此珍贵的文化需要系统的保护与传承。除了各地的非遗保护中心之外,在中职院校中建设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特色课程也是保护与传承苗族文化的优秀方案。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是一种长期的、持续进步的过程,如果每个青年学生都能学习、保护、传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那么对传统非遗技艺以及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不是短期工作,而是一个持续发展、薪火相传的过程。

3.2 培养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人才

地方教育要为地方的文化发展提供平台和阵地,中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般是岗位前线的技能型人才与一线劳动者,同时担负着传承文化的任务。对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贵州省来说,苗族地区附近的中职院校就是为了保护与传承苗族文化与特色非遗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有着明显的苗族地域特征,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职院校中建设相应的特色课程,由学校教师传授理论知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企业教师为学生传授银饰锻制技能,不仅可以从青少年抓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扩大其传承的覆盖范围,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于当地特色非遗的兴趣,增强青少年的民族情感与传承使命感,中职院校中的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不仅掌握了精湛的制作技艺,还能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一大批专业研究人员与传承人才。

3.3 正确引导了非遗传承的价值观念

从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的角度来说,中职院校中的传承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承,老师教授学生银饰制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们掌握相关的技术,学会制作苗族银饰;另一方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传统手工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对传统苗族文化的热爱之情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职业精神,因此学生们不仅要掌握技术,更要学习传承人的工匠精神,理解民族传统手工艺中包含的文化内涵[13]。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技术,成为苗族银饰制作中的领先者,而且对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了工匠精神,在将来能够成为真正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者。

3.4 促进了苗族地区的旅游发展

中职院校中的非遗技艺类课程教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传承人,对其技艺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具有工匠精神的年轻人会综合考虑苗族银饰的长远发展问题,他们会根据市场需求创新苗族银饰设计,制造蕴含着丰富苗族文化的高质量银饰。好的产品才有好的口碑,高质量的苗族银饰能够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购买,他们在高质量的苗族银饰中不仅能感受到工艺之美,还能了解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从长远看,不仅能够增加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为整个苗族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5 丰富了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中职院校也在逐渐提升文化内涵,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起步较晚,但中职院校的地域性比较强[14]。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特色课程并融入中职院校的教学中符合其发展需求,也是对中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的完善和丰富,能够使中职院校呈现地域特色,建设面向当地的特色院校。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经历了历史变迁后凝结的文化与智慧结晶,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蕴含着民族文化的徽记。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扬对于保存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都非常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非遗的传承工作要与时俱进,传承教育模式也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只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传承才能生生不息。

中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中职院校中建设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特色课程,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校企合作进行实践性教学等措施能够改变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单一模式,扩大传承范围,在保护与传承中进行一定的创新,使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在学校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样的课程与教学不仅传承了传统手工技艺,也培养了一批有能力有素养的高水平非遗传承人,还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银饰苗族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高浮雕银饰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银饰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如何使氧化的银饰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