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民族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融合之路研究

2022-09-18李锦林

湖南包装 2022年4期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统

1 民间美术的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民间美术是相对宫廷美术、宗教美术和文人美术而言的,由于后三者的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在文化话语权上的绝对地位,传播度和影响力明显大于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创作主体是农耕生产者和手工业者,其生产生活有很强的在地性(Localization),因此,民间美术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和民族特征,代表着一定地域和民族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结构。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费孝通从时间和空间的演变发展角度论述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而且中国50多个民族格局中,很多本身还各自包含着更低一层次的“民族集团”[1]。这种格局决定了我国民间美术形态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同时也为各区域民间美术的研究者提供了富有吸引力的研究对象和课题。

全球化语境中,差异是价值所在。根植于传统农耕文化的民间美术的异质化特征明显,是区分于它域特别是国际化风格的重要设计灵感来源,我国设计者和设计教育应扎根本土文化,研习区域性民族民间美术,进行当代转化应用,一方面有助于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浓郁民族风情的设计作品,构建本土设计语言,同时也有助于拓展民间美术的传播场域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区域性民族民间美术之于艺术设计学科的价值启迪

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同向同行,从现代设计的起源——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开始,现代设计语言就不断从传统艺术中吸取养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设计以及设计教育的启迪和现实价值主要体现为美的哲学、材料与工艺、视觉语言3个范畴。

2.1 美的哲学

设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总结历史上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审美视觉规律,积累视觉经验,建立视觉规范,形成视觉敏感,掌握视觉思维向“图形”转化的熟练技术手段,构建较为全面的设计知识系统、技能系统、审美系统。

中国民间美术的创作主体在进行造物或装饰过程中不自觉地创造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的审美形式感,如节律、均匀、光滑、规整等(图1),特色迥异的作品无不渗透着古代工匠和民众的审美情趣,这些器物本身的形制以及附着在其表面的纹饰图案为我们当代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设计灵感和形式借鉴。

图1 海南文昌美宝村某宅脊饰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美善相乐,“制器尚象,物以载道”,形式美应与内容美相统一。民间美术则秉承“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哲学观念(图2),在或精巧或质朴的作品中,凝冻着、积淀着、浓缩着各时代人们对美的构架、对宇宙的认知、对社会的感悟、对伦理的宣教,在美的形式下蕴含着技术美、文化美、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伦理美。民间美术的造物和鉴赏过程其实是形式美的“怡情”、文化美的“共情”、社会美的“移情”、自然的“天人共美”以及伦理教化等一系列主客融合、多感官参与的沉浸式审美体验过程。

图2 山墙灰塑“福(蝠)在眼前(钱)”

在设计基础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方法论的角度去探索民间美术形而下的美学表象,更要引导学生探究客观器物中蕴涵的深刻文化信息以及形而上的哲学观念,运用当代设计造型方法,重新解构、转换、演绎传统元素,自觉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强调“叙事性”,做视觉愉悦、内涵深刻、品位高雅的主题设计作品。

2.2 材料与工艺

传统民间美术的材料丰富多样,并积累了高超的制作技艺,两者结合,创作并嬗变出精美绝伦的工艺产品。这些材料本身、选择方法、制作技艺以及作品的精神文化意义对现代设计和设计教育无疑是有重要启示的。良好的材料选择能给设计造物带来良好的功能属性和审美体验,但一切还得通过“技”这个重要中介来最终实现。材料的美和工艺的精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了民间美术的“精美”(图3)。

图3 海南黎族骨簪

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造就了难以数计的民间美术类型,基于区域物产的多元材料施用,进而演变出适时适地的加工工艺,数之不尽的民间工艺亟待我们挖掘和发扬光大。我们一方面要从物质材料的使用方法上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也应学习在选材和制作中所秉承的材美工巧、天时地气的生态哲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

2.3 视觉语言

视觉语言通过图形、符号、色彩、材料、文字等载体来传情达意。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手法独特,有适形造型法、意象造型法和时空造型法等,综合筹划视觉对象的相互关系、比例、位置,颠覆原有物像的固有印象,形成全新、陌生的形象,极富创意(图4)。另外类似象征、寓意、谐音、表号、文字形式、由镇物转化等表现手法都是民间工艺造型创意的来源。

图4 海南文昌美宝村某宅檐枋木雕

中国民间美术根据色彩关系和情感的需要对作品进行着色,色彩整体风格的浓烈艳丽、明快响亮体现为朝气蓬勃、积极正面的主观意图(图5);在图形创作上,不受传统创作的约束和局限,善于抓住主要特征对物像进行夸张变形,注重事物本质特征的哲理,“纯化形态,以少胜多”,运用解构、填充、搭配、重组图像的方法通过对画面的造型进行重构,产生单纯简洁的艺术表现力(图6)。

图5 海南富宅村韩宅壁画

图6 海南黎族织锦

中国民间美术奇异的象征手法和独特的思维方式是设计思维训练的极佳素材,也是设计实践灵感的催化剂,对视觉语言所蕴含的宇宙观、吉祥象征、文化意义、心理结构的理解是探析传统文化内涵、做有民族特色设计、彰显中国设计风格的手段。

3 区域性民族民间美术融入艺术设计学科教育的思考

3.1 正确认知民间美术是融合的思想前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艺术设计学科师生应自觉研习民间美术,充分借鉴和吸收我国优秀文化成果,从文化自在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豪。

民间美术是中国民族的母体艺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在全球国际化大背景下,设计的“本土化”应充分宽容地吸收融合各种文化,寻找适合中国特色的设计表达方式。而不同地域的多元民间美术形态蕴含着不同历史时间的内涵积淀,彰显着鲜明的区域文化符号特色,应兼容并蓄,不断实践和融合,并形成一种设计的自觉。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人之美、天下大同”16字原则,这对我们如何认知丰富多元的民间美术以及正确认知民间美术和国际化、当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大有裨益。

3.2 科学研究民间美术是融合的基础条件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内涵丰富、极其复杂的基础工程,重中之重还是科学研究,科研与学科建设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艺术设计学科要做到激流涌动,还需源源不断、深厚精到的学术研究这个“渊源”作为支撑。

区域性民族民间美术的研究应以广泛的田野调查和访谈为研究基础,从类型学、图像学以及造型艺术形式美法则的角度,对一定区域的民间传统美术进行深度挖掘,了解其历史发展规律、艺术特征、人文意象。为了在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中得到较为方便的转化应用,民间美术的文化基因图谱构建是非常值得探究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民间美术形态的内外要素进行挖掘和“基因”识别分类,进行区域比较研究并尝试区系划分,创建民间美术的文化基因图谱库。基因图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地域文化形象、区域景观规划设计、文创研发、艺术设计教学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民间美术的研究工作实际上已经非常必要了,一方面,设计教育中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使用并不广泛,学生的作品文化底蕴和本土性普遍缺失,也因无灵感来源,元素借鉴以网络素材居多,很容易出现千人一面的创作状态。另外,随着工业文明渗透到各个领域,一些传统聚落逐步消失,深处其中的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有些开始逐步泯灭,尽快地进行民间美术的田野调查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已经刻不容缓。

3.3 传承转化民间美术元素是融合的应用方法

如果说正确认知民间美术是认识论的范畴,那么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运用民间美术元素则是方法论的范畴了。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和结构的哲学学说,而方法论则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3.3.1 内在语境的现代转化 如何将民间美术元素有机地进行当代性设计作品的转换,是在教学实践和设计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艺术设计可以创造一个视觉场,转化视觉形象,通过符号化特征的视觉元素组织进某种结构中,对传统视觉符号进行分解与重构,让其获得全新的某种语境,从而表达某一完整而确定的意义。民间美术在长时间的发展嬗变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能指”意象,当这些意象与其他意象发生关系,并紧密结合时代精神,即当代性,那么就是一种异质同构的审美场域。如同G·马蒂亚斯教授所言:“一旦我们将某些独特的构图特征、结构、纹理和色彩借助中国的造型语言和谐地联系起来,并注入时代精神,就会立即产生出容易辨识的中国设计。[2]”

3.3.2 外在形式的转化方法 如前所述,多元时空发展下的民间美术在形色的运用上积累了丰富的表象。笔者在教授设计基础课程时,也曾针对学生在造型素材方面的匮乏和空洞,要求学生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海南区域特有民族——黎族的器物(如黎锦、骨簪、服饰、建筑艺术等)纹饰的学习和提炼,运用构成学中的打散重构、群化、错位、变异、重复、近似、特异、密集等多种手法进行传统元素的图形创作,取得较好的效果[3]。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色彩运用大多热烈奔放,通过色彩的提取和图谱的构建,形成色彩谱系,通过现代色彩学理论赋予其全新的色彩意义,并运用到不同设计作品中,完成色彩意象的重塑。

3.3.3 民间美术设计哲学的接纳 中国设计学习和应用中国民间美术不仅要从传统工艺造物上学习美的形式、材料与技艺、视觉语言等“形而下”的物质表象,更要从“形而上”的设计哲学方面进行研习探讨,用以指导我们设计的观念和思想。设计哲学不是具体的设计活动,而是人们的设计观点和意识上升到能够适用大部分设计活动,完成从微观到宏观、从个别到一般的普遍规律的抽象和概括,成为形而上抽象的指导思想,才是设计哲学的范畴。虽然中国没有完整的设计哲学体系,但从儒、释、道、法、阴阳家、理学、玄学等学说中去挖掘和发现设计造物有关的形而上理论和观点,仍然可以为设计活动提供强大的观念指导,这些思想大致可统筹在辩证法、生态哲学和道器观3个方面。从前期对民间美术的调查研究来看,这些设计哲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研习中国文化典籍,并从中发现领悟其设计哲学和设计思维,融会贯通地去研究、理解和诠释民间美术的哲学流变,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视觉语言风格,在设计中产生一种对自我来路的追溯,从而在观者心中催生出深度认同。

3.4 区域性民族民间美术与艺术设计学科教育融合的教学策略

3.4.1 贯穿始终的融合教学模式 依据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计学科课程基本上分为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教育课、专业教育课程,以及必要的创新创业实践。在教学实施中应把研习以民间美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贯穿所有教学环节的一种习惯。

通识教育中的思政课程除了国家的“规定动作”,可以依据专业特性加强文化自信的教育。专业基础课在学习现代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把研究和分析区域性民族民间美术的意象、器物造型、色彩观念、材料施用以及工艺技巧等作为基础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使用本土元素进行设计创作,教授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转化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在专业类社会实践环节中(艺术采风、专业考察等),可以成建制地组织调研本地民族民间美术,探索一些冷门或未被人关注但设计转化价值较强的传统建筑、民间工艺、建筑装饰、民间器物等,了解其历史渊源和艺术特征,积累丰富的设计素材。这项工作已经引起国内许多设计专业的重视,如长沙理工大学对湘中地区梅山文化民间艺术的田野调查[4]、湖南大学的“新通道·花瑶花”项目等[5]。而笔者在多年的设计教学工作中非常注重设计的“行走特征”,带领学生广泛而持续地对海南全域的民间美术进行田野调查,使学生对区域性民族民间美术有深刻的认知和浓郁的兴趣,而应用在设计作品中则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毕业设计是设计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大力倡导深入了解本地需求,通过文化创意的手段解决本地实际问题,如景观设计专业可以选择文化遗产丰富的传统村落作为基址进行毕业创作,既是锤炼设计技能的过程,也是传统文化的研习过程。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地处三亚,是黎族苗族聚居地,极具民族风情,该校环境设计毕业设计学生和指导教师大量地选择海南黎苗民族图案文化融入毕业设计中,此类选题民族特色显著,在众多作品中彰显了强烈的地域个性,并获得很好的设计效果[6]。

学科竞赛、第二课堂、创新创业等都是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和研习区域性民间美术的重要阵地。有专家指出,只有把个性与共性、现代性与传统性完美结合的设计作品才是最有深度、厚度的设计作品,也是最有艺术魅力、有震撼力的设计作品[7]。在学科竞赛中,以区域性文化为背景的特色设计作品更容易帮助学生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历次的国际设计大赛中中国设计作品的获奖经验也揭示了这一道理。

3.4.2 榜样引领的教育教学策略 榜样教育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使之形成优良品德和技能的教育理念、精神、模式和方法,是向公众进行认知规律、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等教育的有效途径[8]。在设计教育中,一些知名设计师或设计作品引领着设计风尚,对这些案例进行解析和推广,有利于学生从这些案例中找到学习兴趣、目标,以及培养设计理念和信仰,为后续学习设定执行榜样。

魏玛时期包豪斯学院的形式大师约翰·伊顿在“初步课程”的每个教学环节中都会对大师们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概括形式因素、精神情感因素,以便学生感受、对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9]。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适时地收集并向学生介绍在运用和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影响巨大的设计师及其作品,如靳埭强、林家阳、韩美林、贝隶铭、马岩松等,名家设计作品无论在设计水平还是社会影响力方面对学生都有极大的榜样力量。通过对他们的设计思想、作品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分析,以及在作品中如何将中华元素进行提取与再构,找出其规律方法,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在此过程中既得到知识的学习,也得到方法论的启发,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们树立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意识和专业上的标杆,培养正确的文化立场,做“中国艺术设计”。

3.4.3 灵活融入民间艺人参与的教学环节 民间艺人在传统艺术中是最彻底的“我者”身份,是民间美术的创造者、传承者,对民间产生的各类文化艺术的感悟和理解是非原住民不能替代的,任何非原住民的研习者都是“他者”身份。在传统文化符号从原生传统社会场域进入到设计教育和设计实践场域不是一个简单的场域转换,其中涉及传统文化符号意义的消解和降解,出现文化不认同的现象,严重的可能导致民族情绪和矛盾。在设计教育以及设计实践中,如何避免和消除“我者”与“他者”的文化障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方面。那么与民间艺人面对面交流,将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请进校园现场传艺,也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10]。可以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灵活安排一些环节,请民间艺人现身说法,甚至可以为民间艺人单列课程,供设计学科学生选修;也可开展传统技艺演示、民间美术展览等展示性的交流活动;开展技艺传授类培训也是成效显著的手段之一。如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举办的黎锦技艺研修培训班,从2018年第一届开始,已经连续开展多届,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着力保护非遗实践,是该学院传承保护以及文创转化的重要教学实践。

同时,需考虑民间艺人非专业教师、文化层次不高、教学经验缺乏、语言障碍等因素,进入校园传授传统技艺和交流的手段方法应多元化灵活化,在具体执行中量体裁衣,不可一概而论,做到行之有效又易于管理。

4 结语

民间美术为设计教育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素材和设计灵感,为当代设计注入中国本土文化的灵魂,同时设计教育也为民间美术的继承、发展应用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可能性。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学科应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发现发掘民间美术之于设计教育的重大价值和深刻意义,创造性地将设计教育和民间美术深度互动,推进设计教育本土化,将民间审美认同与民族传统核心的文化价值不断传播,同时也将设计教育事业推向更广阔的空间。

(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猜你喜欢

民间美术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美术篇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清明节的传统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