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关键技能?
——来自劳动力市场的证据

2022-09-18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招聘广告劳动力关键

王 谦

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变化,整个世界正在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如今,大多数的工作需要个体能够掌握广阔的知识、技能,以持续地适应技术变迁和全球化的挑战。这些技能就是21世纪的关键技能,主要包括认知技能、社交技能、自控技能三个方面。时至今日,上述技能的必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证明[1]。然而,如今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素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却依然存在很大差距,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需求进行考察,以此保证经济良性运行和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力的更好发挥。为此,本研究将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相关技能进行测度和研究。

一、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关于21世纪关键技能的讨论非常丰富,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教育工作者都为识别和鉴定相关技能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英国发布系列《创新教学报告》之后,学习者的关键技能训练和培育成为了全球广泛热议的话题,例如澳大利亚的关键能力方案、加拿大的基本学习能力计划、新西兰的基本技能行动、美国的成功技能和终身学习目标等。虽然全球关于关键技能的称谓、指涉和范围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性差异;但是,关键技能作为多方面、多层次的技能集合属性却获得了一致性的认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研究者围绕这一命题进行了诸多学术探讨。一些研究者基于理论推演对职业能力的范围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张旸指出,职业能力既应该包括专业化的知识,也应该包括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职业精神等[2];一些研究者则采用工作描述法对相应工作的要求予以明确,刘鑫对华东地区党政机关档案管理职位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问题解决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化能力、服务能力、适应能力是未来档案人才的核心竞争力[3];另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调查问卷来测度劳动力市场中的关键技能,如李爱香通过对制造业和服务业调研后提出了财务管理、生产运营、营销管理、人事管理、物流管理等关键技能五要素说[4]。邓肯等人则通过对既有文献的综述将21世纪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技能概述为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语言能力、写作能力、伦理道德、创造力和多元文化力等九大能力[5]。同时,目前关于21世纪关键技能的争论也没有停止,关于这些技能的必要性和排序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其争论的原因部分来源于研究者所选方法上的差异,例如理论推演法、工作内容分析法、雇主的问卷调查法等,亦部分地来源于研究者未能很好地区分劳动力市场对于不同学历层次关键技能的不同关切。

理论推演法注重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其往往是基于相关专业人士的省思而获得的一种直觉且有预见性的认识。但是,一些研究也指出,相关的结论与现实的需求往往存在一定的脱节,特别是在现实工作场域中,基于理论素质的要求与雇主和员工所切实需求的工作技能往往存在着差距[6]。与此同时,理论推演法得出的关键性技能往往呈现一种抽象的特性,这种抽象的特性使得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很难充分地理解,这也就掣肘了相关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际需求人员的学习和掌握。

为了避免理论推演法产生的问题,研究者们也开始借助工作描述中的信息来进一步明确21世纪的关键技能。对工作内容、岗位描述、职责要求等进行分析是理解和完成一项工作的必备条件,其对于教育者、求职者而言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这种方法仅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职业,甚至是某一特定岗位,适应范围较小;二是这种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其通常依赖于相关研究者的解释,在此过程中,就可能产生主观认知与客观要求之间的不一致。

同时,研究者们也直接向雇主发放问卷来获得关于雇主对劳动力技能的态度和观点[7]。显然,这种方法较理论推演法和工作内容分析法能更为直接地获得雇主对劳动力技能的需求。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针对雇主进行的问卷调查也许并不能真正反映组织对于各类员工技能的需求,特别是当组织规模较大的时候,由于雇主自身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雇主很难对整个组织的工作有一个完整的掌握,很难为调查者提供一份全面、清晰且正确的技能要求答卷;二是雇主在完成问卷的过程中,更加偏向于一般性、共同性的技能描述,缺乏对具体岗位特定人员偏好的陈述,这也会影响教育者和学习者对于21世纪关键能力需求的判断。

在这种情形下,本研究采用招聘信息法来为21世纪高职劳动力市场关键技能的界定提供一些新的参考。作为一种直接沟通组织和雇员的方法,其主要有三方面优势:一是招聘广告来源于组织的真实需求,是对于组织未来员工职业技能、素养的一种规范性和理想性描述,同时,由于招聘广告的长度一般较短,这就使得招聘广告中的内容往往会反映组织最精准的需求,为我们能够识别21世纪高职劳动力市场关键技能提供了有利的证据;二是招聘广告来源于真实的劳动力市场,覆盖行业和领域较多,提及的人才需求类型、规格多样,为我们能够获得广泛、真实的各类型劳动力市场需求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招聘广告的样本量较大,其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力需求是一个较为充分且真实的反映,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基于此,本研究将利用招聘广告对21世纪高职劳动力市场的关键技能进行经验性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主要借鉴李爱香、邓肯、纽波特等人关于关键技能的讨论,将关键技能定义为21世纪劳动力得以成功完成工作职责、实现人生价值的多方面、多层次的技能集合,并认为关键技能的多面体特征主要可以聚类为七个维度:表达能力;逻辑性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能力;社交协作能力;自我规划能力;道德能力。

同时,研究将主要聚焦劳动力市场对各类高职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聚焦高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避免不同学历层次关键技能确定的混淆,可以更为精准地实现关键技能的厘清和确定;另一方面,聚焦高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助力。具体而言:研究将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信息的分析将上述七个维度的21世纪关键技能予以具象化,进而构造出更具操作性、本土性和确定性的21世纪高职教育关键技能指标体系。之后,依据上述指标体系,基于专业分类和地域分布来进一步讨论高职劳动力技能需求的异质性,以此为高职院校更好地服务区域人才供给提供经验证据。最后,研究将其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匹配,挖掘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平衡情况,进而基于供需脱节的现实来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提供经验。

二、研究设计

研究主要通过网络进行数据检索,并基于文本处理技术对相应文本中的内容进行关键词的提取和定义。具体而言: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几个大型的求职网站,分别是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拉勾网。数据获取时间为2021年8月10日,选取大专类别招聘进行文本汇集,并通过对超文本文档进行解析,提取出377220条工作描述内容;之后,依据工作描述进行去重处理,去重后剩余356210条数据;去重之后,研究对文本进行重新编码,主要有:一是依据工作要求地域对数据进行了归并,包括东部(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中部(山西省、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和西部(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三个地区;二是对工作要求的专业大类进行了聚类,分别为工程技术类(农林牧渔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土木建筑大类、水利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轻工纺织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管理经贸类(财经商贸大类、公安与司法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文娱艺术类(旅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新闻传播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三个类别;三是依据已有研究成果中关于21世纪关键技能的论述以及相关文本中表现出的语言特性进行了字典构建,将工作描述中提及的技能整合为表征表达能力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表征逻辑性能力的批判性思维,表征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解决能力,表征创造性能力的创造力,表征社交协作能力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表征自我规划能力的终身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表征道德能力的伦理道德、多元文化力、职业精神、服务精神等15个具体的能力,研究将其定义为具操作性、本土性和确定性的21世纪高职教育关键技能指标体系。

表1 21 世纪高职劳动力市场的十五个关键技能

三、实证结果

本研究对356210条招聘广告进行了分析。就职业领域而言,本研究获得的招聘广告集中于商业管理领域(19%)、健康领域(18%)、制造领域(16%)、信息技术领域(14%),共占招聘广告总量的67%。就地区分布而言,东部、中部、西部的高职人才需求占比分别为70%、16%和14%,可见,东部仍然是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最旺盛的区域;就专业领域而言,工程技术类和管理经贸类需求最为旺盛,分别占比55%、37%,文娱艺术类人才需求最少,占比仅有8%。

(一)全样本的21世纪高职劳动力市场关键技能需求

通过对356210条招聘广告的分析,发现70%的工作描述包含了至少一个本文提及的关键技能。其中,每个广告平均有1.69个关键技能关键词,最多的一个广告包含12个相关关键词,标准差为1.62。如表2所示,被提及最多的关键技能是语言能力(18%),此外,出现在超过10%的招聘广告中的关键技能有:写作能力(15%)、协作能力(14%)和问题解决能力(12%)。时间管理能力、伦理道德、职业精神、创造力、服务精神、适应能力、多元文化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则均小于5%。63%的招聘广告提及了超过一个关键技能,其中,共现关系最明显的是语言和文字能力(28%)、语言和问题解决能力(10%)、写作和问题解决能力(9%)、写作和协作能力(9%)。

表2 21 世纪高职劳动力市场关键技能的需求情况

(二)分地区的21世纪高职劳动力市场关键技能需求

不同地区用工企业对高职人才的关键技能要求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就共性而言,无论是东部、中部和西部,语言能力都是企业最集中、最迫切的诉求,而对伦理道德、职业精神、创造力、服务精神、适应能力、多元文化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关注则较小。就差异性而言,不同区域企业对于高职人才的关键技能偏好有着一定的差异。例如,就语言能力而言,在西部地区招聘广告中出现频率最高,达23%,东部和中部则仅有17%和16%;相反,协作技能则在西部地区招聘广告中出现的频率最低,仅10%,东部和中部则分别达到14%和16%;同时,不同地区招聘广告对高职人才沟通能力的要求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中,西部地区招聘广告中出现沟通能力要求的频率比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多1倍;东部和中部的招聘广告中,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共现频率最高,分别为28%和29%,与之相对,西部地区共现频率最高的则是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占比达27%。

(三)分专业领域的21世纪高职劳动力市场关键技能需求

不同专业领域对于人才的技能需求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就共性而言,无论是文化娱乐类、工程技术类,还是管理经贸类,雇主最为看重的高职人才能力都是语言能力,其在招聘广告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16%、17%和20%;此外,企业对于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协作能力的重视也有着充分的体现,其均处于企业对于各专业领域人才技能需求的前三位,在招聘广告中出现的频率也均大于10%。与之相反,企业对于职业精神、适应能力、服务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多元文化力的关注则较小,其出现在招聘广告中的频率均小于5%。就差异性而言,企业对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人才也有着不同的技能偏好,其中,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呈现出的偏好差异最为明显,相对于工程技术类和管理经贸类高职人才而言,企业对于文娱艺术类人才的创造性更为看重,其在招聘广告中出现的频率之差分别为4%和3%。

无论是文娱艺术类,还是工程技术类,亦或是管理经贸类,语言和写作能力的共现性均是最高的,其共同出现的频率高达25%、27%、26%。此外,在工程技术类和管理经贸类的高职人才招聘信息中,语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有着较高的共现性,分别达到11%和12%,在文娱艺术类中,写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共现性达到11%。

(四)劳动力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供给方面的不平衡

研究选取Z校为案例院校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Z校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高职院校,其对于了解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整体情况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二是Z校拥有14个院(部),完整覆盖了本研究讨论的工程技术类、管理经贸类和文娱艺术类专业,方便研究分类讨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关键技能需求之间的匹配情况。鉴于此,研究基于该校各学院下设专业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其与前述7个维度15个关键技能指标予以匹配,得出该校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表。如表3所示,表中“√”表示在相关类别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表明将对相关技能予以训练。可见,就共同点而言,相关院校中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表征逻辑力、问题解决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技能覆盖较好,三类专业均予以了全覆盖,自我规划能力和道德能力则次之,三类专业均仅对部分关键技能予以了覆盖,即仅覆盖了终身学习能力、伦理道德和职业精神,缺乏对时间管理能力、多元文化和服务精神的关注;就差异性而言,三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关于关键技能的覆盖差异主要集中在表达力和社交协作力方面,相较于管理经贸类和文娱艺术类专业,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未能充分体现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视,同时,相较于管理经贸类专业,工程技术类和文娱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则未能充分体现对于学生社交协作能力的重视。

表3 劳动力市场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供给的匹配情况

四、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是结合招聘广告的大数据分析,本文对21世纪高职劳动力市场关键技能进行了界定,认为关键技能包括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语言能力、写作能力、伦理道德、多元文化力、适应能力、创造力、终身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职业精神、服务精神和社交能力等15种能力,并对其在高职人才劳动力市场中的排序予以了识别,发现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雇主最为关心的4个能力,同时,在所有能力中,语言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共现率是最高的。这表明在劳动力市场中,语言能力、写作能力、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依然是最为核心的竞争力,特别是语言和写作,作为个体向他者展现自我最直接的方式,其获得了最为广泛的认可。这一结论与既有的文献具有一致性,例如侯涛等人就指出语言、文字、协作等沟通能力不仅有助于雇员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其也是雇员能够自我实现的有力保障[8]。国外的一些调查也指出,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一直有着较高的水平,但是,诸如语言、文字等通用能力却差强人意[9]。

二是通过对招聘广告的综合分析,发现既有研究中广泛提及的创造力、职业精神、适应能力、服务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多元文化力在招聘广告中并不多见。在35万余条招聘广告中,15个关键技能在招聘广告中出现的平均数只有1.69个,同时有30%的招聘广告没有提及任何一个关键技能。研究认为,理论与现实的分离可能源于招聘广告文本本身的特性,特别是招聘广告文本长度的限制,会极大地压缩雇主对于雇员期待的描述。这就使得雇主在进行招聘广告设计的过程中,只能在有限的空间中,集中对更迫切的需求进行描述。

三是结合地区分布和专业领域,本文对招聘广告中的人才需求及其技能需求的差异进行了全景式呈现。一方面,不同区域劳动力市场和不同专业领域对于高职人才存在着异质性的需求。就地区分布而言,在35万余份招聘广告中,西部劳动力市场占比14%,中部劳动力市场占比16%,剩余70%则全部属于东部劳动力市场,换言之,东部地区依然是劳动力市场最为活跃的区域,也是对高职人才需求最旺盛的地区;就专业领域而言,招聘广告集中于工程技术和管理经贸领域,分别占55%和37%,针对文娱艺术的招聘广告则较少,仅有8%,显然,这就需要合理规划各领域高职招生规模。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专业领域对于人才技能的需求也存在着异质性。换句话说,在专门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规划课程中,教育者应当选取适当的策略来组织课堂,通过精细化的职业教育方案来助力个体的职业能力获取和职业生涯进阶。例如,要在继续加强文娱艺术领域、工程技术领域和管理经贸领域高职人才沟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娱艺术高职人才的自我规划能力、工程技术高职人才的批判性思维以及管理经贸领域高职人才的社交能力的培养。

四是结合案例院校和21世纪高职教育关键技能指标体系,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学生适应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多元文化力和服务精神的培育。此外,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在对不同类别专业人才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其关键技能覆盖也存在着明显异质性。就工程技术类人才而言,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表达力和社交协作能力的培养;就文娱艺术类人才而言,社交协作能力的养成也被忽视了。

(二)几点建议

一是相关院校应继续加强学生的语言、写作、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培育,确保学生综合素养能够满足21世纪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应努力从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和心理建设三个方面着手,打造能教、乐学的新场域:首先,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通过存量和增量师资队伍的升级来确保关键技能有所教。一方面,要发挥高职院校的教师教育中心的作用,对存量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的再升级,增强存量教师关于关键技能的教学意识和能力,确保存量教师发挥好培养人的作用;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专兼结合的教师资源使用方式,充分发挥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取长补短、合力协作的功效。其次,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通过借力传统、发挥新型来实现劳动力关键技能教学体系的顺利搭建。一方面,要借力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来实现关键技能的教育教学,应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切实训练来提高其自身的相应能力;另一方面,还应着力打造劳动力关键技能教育教学课程体系,通过体系化、科学化、专业化和常态性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必备技能。最后,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发挥学生辅导员和职业规划类课程的作用,通过正确的职业引导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职业技能学习中,切实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

二是相关院校应进一步融入社会生活,搭建起与企业、社会团体、政府等多方之间的联系,确保院校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加精准地实现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院校要利用好三个关系:要利用好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与企业、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通过已有的沟通渠道,开展人才培养的咨询,特别是要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之所需、所盼和所求;要利用好院校之间业已形成的互动、互助、互利关系,特别是要借力地理临近院校和行业伙伴高职院校的信息资源,来充实自身的信息仓库,尽可能获得更加全面、丰富的市场需求信息;要利用好学生的见习、实习经验,挖掘已经毕业的校友资源,进而实现学生视角的21世纪关键技能识别。此外,高职院校要集中行业专家、职教专家来进行周期性地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充分利用“三个关系”中的访谈资料和问卷答复来构筑科学、全面、有益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是相关院校要认识到不同区域劳动力市场和不同专业领域劳动力市场对高职人才的偏好差异,通过有重点、有特色的教育教学来实现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匹配。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院校通过调研来确定各自专业、学院的人才培养侧重;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及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全国的劳动力需求和人才培养能力及结构进行测算,研究建议应特别关注工程技术类高职人才的培养,应通过适度的规模增长来更好地适切相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四是相关院校应恰切地设定不同类别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避免21世纪高职劳动力关键技能的缺失。高职院校应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关于学生适应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多元文化和服务精神养成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工程技术类人才表达能力和社交协调能力的培养,加强对管理经贸类人才写作能力的重视,加强对文娱艺术类人才语言能力及社交协调能力的养成。

猜你喜欢

招聘广告劳动力关键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走好关键“五步” 加强自身建设
皮皮猴的招聘广告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蒋百里:“关键是中国人自己要努力”
鹏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