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底气”
2022-09-17陈惟杉
陈惟杉
最近我不断刷到初代iPhone发布会的视频,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告诉大家将要一次性发布三款革命性产品:触摸控制的大屏幕iPod、革命性的手机、突破性的互联网通讯器,不过这不是三台独立的设备,而是一台。
那时人们调侃iPhone用户,“iPhone除了打电话,什么都好”。15年后,大众已看过无数场手机新品发布会,可再没有哪一场如初代iPhone發布时那般激动人心。
当时人们还在享受全球化的黄金时代,iPhone对自己身份的描述是:“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 Assembled in China。”iPhone的诞生即是全球化黄金时代的最好注脚,世界上没有人会觉得使用一台美国公司设计,由台资代工厂在中国大陆组装的手机会有什么问题。但如今,人们密切关注着富士康下一座工厂的选址,将其视为产业链转移与重组的风向标。
15年间,世界的变化比智能手机的变化更多,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戒备比以往更甚。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的遭遇便足以证明这一点,印度深知自身市场与人口红利优势,希望“以市场换技术”,但又忌惮中国手机厂商挤压本土企业,因此对中国手机产业链若即若离,既离不开又时刻提防,不时以查税的方式“敲打”中国企业。
受访者告诉我,中国手机厂商若想占领印度市场,就要帮助印度发展本土手机产业,一如当年苹果来到中国。但在纷纷强调“制造业回流”的当下,这话听起来或许有些刺耳,还在担心“果链”转移的我们,能容忍中国手机企业“帮助”印度发展手机产业吗?
拥抱全球化确实需要底气,苹果对产业链的掌控堪称“暴君”,一些供应商往往成败皆因苹果,因为苹果从研发开始便与供应商深度捆绑,最出名的案例是康宁为iPhone研发的“大猩猩玻璃”,因此苹果总能从每台iPhone的高额毛利中分走最大一杯羹。而除了华为,中国手机厂商生产的每台手机毛利有多高?与供应商的捆绑程度又有多深?
产业链固然可能转移,但重要的是在它离开前,中国企业是否爬升到产业链的顶端。我们没必要埋头对比中国与越南的用工成本,进而感慨人口红利远去,更应该问:包括纺织及制衣业等正在离开中国的产业,为何还没诞生自己的全球知名品牌?
封面反馈
33/2022 总第1059期
@六吨:现在的“高端”手机,尴尬得让人抠出三室一厅,每次发布新版,也就是什么刘海屏、摄像头换个位置,都很无聊。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中韩建交30周年:谈判代表回忆建交内幕》
中韩建交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要时刻铭记,信任来之不易啊。(@清风几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