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观点
2022-09-17
1 加快推进县乡人大数字化建设
统筹数据资源,强化数字赋能监督。着力推进人大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着重围绕盯住法、管好钱、重民生、护环境等重点领域的监督工作,打通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的数据通道,探索建立大数据辅助决策机制、数字化跟踪督办机制、业务数据协同更新机制,打破人大监督的传统路径依赖,推动人大监督转变为动态的全过程监督。
推行“网格+代表”,提高集成创新水平。将代表履职有机融入基层治理运行架构,按照各级代表全参与、选区网格全覆盖、意见办理全闭环、人大监督全联动、数据应用全透明的要求,打通选民、代表、政府、人大之间的数字化通道,有效破解代表工作中存在的“脱节”问题,有利于迅速实现省市县上下贯通,真正形成整体智治的工作格局。
强化要素保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数字人大建设相关的制度保障体系,确保数据共享平台和业务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有序使用。一是建立数字能力提升机制。加强对人大干部、人大代表的数字化能力培训,打造一支与数字化改革要求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二是建立人大数据库动态维护与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人大数据仓,形成更加完整的人大信息资源体系。三是建立数字安全运维管理机制,坚持网络安全与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提升数字人大建设安全可控水平。四是探索建立理论研讨机制,加强对建设进程中新经验、新体会的提炼总结,深化对人大数字化改革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作者:汪胜,摘自浙江人大网)
2 “三个上”做好“智慧人大”建设
一是“掌上”。通过开发APP、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智慧人大”平台,让代表履职从PC 端转移到移动端,实现“掌上办”。只要拿出手机,代表通过平台就可以进行线上履职登记,随时随地开展履职活动,随手拍、即时传。
二是“全上”。人大机关、政府部门、人大代表可以全部登陆“智慧人大”平台,实现角色全覆盖。建立网上代表联络站,给每位人大代表配置一个二维码,选民扫码就可以进站,建立起代表与选民的联系,实现联系全覆盖。把财政预决算、代表建议办理、民生实事项目等信息数据接入平台,让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都有在线监督项目,着力打破“信息孤岛”,实现监督全覆盖。
三是“马上”。通过“智慧人大”平台,实现信息“马上传”。譬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可利用“智慧人大”平台收集整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相关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可第一时间看到建议内容,并积极作出回应,解决实际问题,力求达到整个平台“有数据、有互动、有回路、有预警”,实现意见“马上办”。
(作者:从国成,摘自浙江人大网)
3 着力提升“智慧人大”使用实效
加大宣传力度。再好的系统,没有发挥实效,不仅是资源的浪费,也会给人大工作带来不好影响。因此,要在发挥效用上下真功夫,切实发挥代表作用,提高代表履职素质和参与积极性,提高社会各方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把“智慧人大”真正建成宣传普及人大知识和法律法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展现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乡镇主席团依法履行职权情况的平台,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加大对人大干部的培训。在数字时代,是不是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人大工作、会不会运用信息化手段做好人大工作,是衡量人大机关干部能力素质的标准之一。“智慧人大”建设对人大机关干部能否在信息化时代做好本职工作,提高人大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只有加强学习和培训,才能够充分了解系统的功能和优势;只有强化网络思维和观念,敢于面对挑战,先行先试,才能够真正发挥系统对于人大工作的放大效应与联动效应,才能够使人大干部成为系统运用的行家里手,才能够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创造性开展人大工作。
(作者:童淑琼,摘自福建人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