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景观视野下的闽北廊桥景观特征解析

2022-09-17杨建华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建筑系副教授系主任

建筑与文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闽北廊桥文化景观

文/杨建华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建筑系 副教授 系主任

林雨欣 福州大学 硕士研究生

陈 耸 北京林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

游凯铭 福州大学 硕士研究生

1 相关概念解析与界定

1.1 文化景观的缘起与概念

文化景观最早由美国地理学家C.O.索尔(C O Sauer)于1923 年提出,“人类按照其文化的标准,对其天然环境中的自然和生物现象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成为文化景观”,C.O.索尔于1925 年在《景观的形态》中表示,“文化景观是由特定的文化族群在自然景观中创建的样式,文化是动因,自然地域是载体,文化景观则是呈现的结果。”[1]

综上所述,分析闽北廊桥的研究现状,多为建构方式、民俗信仰、发展历程、美学艺术、保护开发、典型实例研究等,而对于要素之间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专项研究较匮乏。闽北廊桥关联着自然与文化、历史与现今以及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概念为解读闽北廊桥提供新视角,本文由此出发,解析其蕴含的文化景观特征。

1.2 闽北廊桥

1.2.1 廊桥的缘起及定义

汉代史书关于廊桥的记载稍显简略,其真伪性有待考察。唐代白居易的《修香山寺记》有“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是已知最早描述廊桥的文献。

“廊桥”最初定名在刘敦桢先生的《中国之廊桥》:“旅行我国西南诸省者,……见有桥亘如虹,上覆廊屋,饰以重檐,或更构亭阁,挺然秀出,极似宋人所绘栈道图,雄丽而饶画趣。惟此式之桥,有无专称,以愚荒陋,未之前闻。至于桥之起源演变,与其结构造型,就今日所知,亦乏专著以阐其真相。……暂以‘廊桥’二字撰述此文,……”[2]

1.2.2 闽北廊桥的分布及分类

有关闽北廊桥可从部分志书中见微知著。刊行于明弘治庚戌年(公元1490 年),由黄仲昭修撰的《八闽通志·地理志·桥梁篇》中,以建宁府(今属南平)的建安县、瓯宁县(今合并为建瓯)为例,志中有桥165 座,其中63 座有“覆以亭”或“盖以屋”的描述。清康熙庚辰年(公元1700 年)的《松溪县志》的一城郭图中,有登云桥、迎恩桥、广荫桥等六座桥“覆亭构屋”。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 年),《建阳县志》中,有建阳所属十九里之城图,有桥87 座,包含廊桥55座,其中崇化里图有桥16座,包含廊桥8座。可见闽北廊桥的数量在其桥梁中占比是相当可观的[3]。下述闽北廊桥按桥体类型特点分类(表1)。

表1 闽北廊桥按桥体类型特点分类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2 闽北廊桥文化景观特征

2.1 关联自然与文化——适应闽北独特山地环境的和谐人地关系

2.1.1 依地理风水而孕育的选址原则

(1)地理环境下的选址原则

闽北多丘陵、多溪河,交通不便使得廊桥遍地生根。桥址依水文地质条件与地形“相溪夷险而定其址”“相高下广狭之宜”[5]。闽北有许多河流冲积而成的山间盆地,不少廊桥分布其中,如政和县澄源乡赤溪桥。同时,闽北廊桥多建于河床窄且坚固的地段,以减少工程量和保证桥梁稳固(图2)。

图2 闽北廊桥实拍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风水理念下的选址原则

风水理念是闽北廊桥选址营建的重要原则,廊桥内外的环境凶吉要统筹兼顾。闽北廊桥大多建于村落水口或水尾处,按风水学:“水口者,一方众水所总出处也。”水口廊桥的设置可以通过桥的引导将村外的祥瑞之气或财气引入村内;建于水尾的廊桥则用来弥补溪流形成的风口,起到藏风聚气、封锁或围聚财气与龙脉的作用。

2.1.2 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建筑形式

闽北地区雨量充沛,因此廊桥的防潮至关重要。廊桥屋顶面大都直接在瓦条板上冷摊青瓦采。瓦屋面铺接行列均匀齐直,瓦与瓦之间搭接厚密,一般每截面不少于三层,口诀称“藏七露三”,以抵御风雨侵袭。闽北廊桥也用密置鱼鳞板竖向成排形成层防潮,酷似乡人的防雨蓑衣,所以也称蓑板。鱼鳞板有一层、两层、三层之分,一层主要是保护桥拱,大多位于桥面之下,如武夷山余庆桥;二层除保护桥拱外,还常于檐枋下,如延平八字桥;三层除前两处设板外,还设一层在栏杆扶手上下,如政和赤溪桥。

气候方面,闽北廊桥受到部分冷空气影响,立面相对封闭,为增加桥廊内的通风采光,部分廊桥在鱼鳞板上开形状各异的空窗,有装饰效果[5]。

受风方面,闽北夏季的台风使其承受的横向风荷载增强,因此廊桥结构中增加剪刀撑以抵抗横向的荷载就十分必要了,这在木拱廊桥结构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1.3 以地方材料为载体的结构体系

(1)闽北的建材资源条件

闽北物产丰富,良木与花岗石成为建造廊桥主要材料。对于木材而言,有松、杉、樟、楠、柯、楮、榉、栗等,杉木在树形、强度、重量、耐腐蚀性等方面脱颖而出,广泛用于建造住宅和桥梁。石材在抗压性、耐久性上也有优势,但石造廊桥成本较高。

(2)闽北廊桥结构体系特征

闽北河流涨落无序,山洪暴发时木拱廊桥优越的泄洪能力得以显现。闽北木拱廊桥的“编木”结构,是由大小均匀的圆木纵横交织而成,圆木之间交叉搭置、互相承托、挤压咬台逐节伸展。这种靠木杆件的穿插别锁形成的折线形拱结构,是古人智慧和传统木结构营造技术的巧妙结合。

闽北廊桥是在与闽北独特山地环境不分伯仲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它所体现的人地关系也是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反应,这种意识形态有别于西方征服、改造自然的价值观,而是主张“天道”和“人道”相通,“自然”和“人为”相通,即“天人感应”。这种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廊桥的建造,不论是闽北廊桥的选址、建筑形式,或是结构体系,都始终与其所处的山地环境和自然规律息息相关。

2.2 关联历史与现今——传承北方先进生产技艺的有机演变进化

2.2.1 从汴水虹桥到闽北廊桥的演变

闽北原住民源于商周闽族,第三次宋代大规模的南迁,给闽北带来了北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工程技术。在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有言:“宋室南渡,士农工商随之南下,也把虹桥技术带到东南。”[6]在闽北创新了有别于汴水虹桥的闽北廊桥。在外观上,汴水虹桥形似半圆弧形,桥面上不建廊屋,而闽北木拱廊桥拱架为八字形,桥面上建有廊屋,且附有鱼鳞板,同时,在桥面系统、拱架系统、桥台系统上均有不同[7]。

2.2.2 从木简支廊桥到木拱廊桥的进化

先人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掌握简支梁结构。战国至两汉,木梁桥从简支梁发展为伸臂梁结构。西汉时期,人们学会利用砖石砌拱券和弯隆。两晋时期石拱桥技术成熟。唐宋时期,贯木拱结构出现、发展,廊桥在闽北立足,形态秀美,结构明晰,形式与功能完美统一。元明清时期,廊桥的建造技术与功能日趋成熟。清末以后,廊桥不适应近代交通运输,被陆续拆毁,取之以近代桥梁[8]。

北方廊桥技术带入闽北后,廊桥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被赋予不同的技术特征和价值内涵。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人文要素的此消彼长是闽北廊桥经历萌芽、发展、繁荣、鼎盛、衰落的本质原因,科学技术和人文要素给闽北廊桥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2.3 关联物质与非物质——依托闽北传统生活方式的多元精神联想

2.3.1 始于生活向往的文化信仰

(1)祀神

闽北廊桥上常辟神龛,且多为杂祀、极少专祀。神像一般供奉于桥屋当中面向来水方向的神龛里,也有偏居在桥屋一旁或是桥头路冲处独立建成的殿堂里,如政和岭腰乡后山桥不仅桥中间的神龛塑有南海观音神像,一边的桥头神龛也塑着关公神像。闽北廊桥的祀神功能体现了闽北民间信仰的实用功利色彩与多神混合崇拜的特点。

(2)教化

闽北廊桥的选址一般都位于水口、水尾或是交通要道上,使其成为广告和监督乡规民约执行情况的良好场所。因此,闽北廊桥建成之后,大都在此张榜、树碑,强化规约,以维护廊桥、净化乡风。如松溪渭田大仙桥的“合乡公禁”碑、政和岭腰后山桥的“禁约”碑、建瓯玉山腾云桥的“启示”等,它们虽为民间“公约”,但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9]。

2.3.2 基于生活功能的社会活动

(1)休闲娱乐

闽北廊桥出檐较远,屋角高挑,可遮风挡雨,桥内空气畅通、场地开阔、视野良好,又有木板床榻、板凳,成为人们停留活动的场所。廊桥里还可搭台唱戏、上演杂耍。

(2)货物交流

可遮风、挡雨、防晒且处于交通要道上的闽北廊桥,往往成为摆摊设点、经营买卖的场所,部分地区还将廊桥设作定期集市,称为“桥市”。如顺昌元坑镇的文昌桥、建阳漳墩镇的龙凤桥、浦城临江镇的镇安桥以及顺昌东门双溪镇的万载桥等[9]。

(3)民俗活动

闽北廊桥上的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有关神明祭祀的活动,如烧香、掷玟、求签、还愿等,还有不少与民间信仰相关的民俗,如春节期间的清醮、端午节的走桥等。廊桥不仅满足闽北人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还拉近了村落人际关系。

2.3.3 源于生活题材的文学艺术

闽北廊桥因其所处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而逐渐衍生出多元的精神联想,它脱离于物质之外,直接依存于人类的精神价值维度,主要涉及文化信仰、社会功能和文学艺术,这些非物质的精神联想以其独特的故事影响着闽北廊桥文化景观的性格,使单纯具有交通、遮蔽功能的空间变成人们愿意活动逗留的生活场所,同时人们可以借助这些非物质的精神联想,感受到闽北廊桥承受的精神内涵与力量。

(1)诗词楹联

闽北廊桥的桥柱、桥亭上常有文人墨客遗诗题墨。如建瓯德胜桥联语“长虹卧波千秋巩固,天马拱境百姓平安”;建瓯接龙桥的藏头联“接杠处长虹之形方便过客,龙川无其鱼之忧利济行人”,皆寓意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民间故事

闽北廊桥的传说中关于政和后山廊桥的修建,撷一则如下:原址在桥上游约600 米处,村民将杉木放入河流,却被水流冲出,流到现址时,两条巨大的神鲤鱼浮出水面,如两块巨石将杉木截住。村民认为必有暗示,经再三勘测,发现该址优于原址,故建于此。

(3)壁画彩绘

闽北廊桥的许多壁画彩绘都与宗教、信仰、生活相关。如浦城丰乐桥廊屋内遍绘精美的观音菩萨三十三相及八仙图像;松溪五福桥有1200幅《三国演义》为主题的绘画,均具神韵,视为桥之珍品;政和坂头花桥,仿佛是画廊,个中的山水和人物皆是生动传神。

结语

闽北廊桥是闽北山地人居文化的杰出范例,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景观特色与文化景观价值。本文将闽北廊桥文化景观现象进行结构性的整合与定位,使人们对闽北廊桥的认识不限于建构方式和民俗信仰,从而为闽北廊桥的遗产活态保护及营造技艺传承提供理论支持,为闽北廊桥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保护提供政策导向参考、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以探索廊桥在新时代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当下全球化和文化激荡的时代背景下,与自然有机互动的闽北廊桥文化景观独树一帜。只有用更宽广的视角结合多学科技术方法,定性、定量地了解环境的各个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本土材料、历史文化等,与自然有机互动,诠释地域特色和生态特征,才能赋予景观以深刻的内涵。

猜你喜欢

闽北廊桥文化景观
无钉桥梁的传承
近20年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文化景观粒子云的界定与度量
去廊桥找你
闽北红军红色基因演变“七步曲”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廊桥文化的汇集地——泰顺
犹记廊桥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