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体T构桥梁施工过程变形分析研究
2022-09-17刘玉霖温江卫
刘玉霖 温江卫
随着国内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铁路建设持续加快,以车站为中心的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不可避免地出现城市道路与铁路交叉;铁路承担国内大量货物和旅客运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跨越铁路设计和施工时,需最大限度减少对铁路运输的影响,保证铁路设施安全,转体桥梁技术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一、工程概述
某城市快速路设计双向八车道,行车速度80km/h,左右分幅设计,其中西半幅与某干线铁路交叉,夹角为75.9°,桥梁按照正交设计;采用(68+68)m的T型刚构跨越,桥梁宽度20.5m,桥下净空不小于9m。
桥梁上部结构采用单箱三室斜腹板箱形截面,下部结构转体主墩与主梁固结,桥墩采用单柱矩形空心墩,桥墩高8.5m,壁厚1.5m,横桥向宽度10m,纵桥向宽度6m;主墩承台厚5m,承台下设置25根Φ1.5m钻孔灌注桩;桥面铺装采用10cm厚沥青混凝土+8cm厚混凝土铺装层,桥梁两侧设置SS混凝土防撞护栏;转体桥墩布置在铁路北侧,顺铁路方向搭设支架现浇,然后转体施工,最大悬臂长度(62.5+62.5)m,转体重量12200吨。
二、结构设计
结构自重: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混凝土桥面铺装层26kN/m3,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24kN/m3。
预加应力:松弛率0.3,锚具变形、钢束回缩取6mm,预埋波纹管μ=0.25,k=0.0015。
温度荷载:整体温度变化分别按照升温、降温25℃考虑。
箱梁采用单箱三室斜腹板,顶板宽20.5m,底板宽度随梁体高度增加而减少,端支点最宽处为13.2m,中支点最窄处为10.5m;箱梁两侧悬臂长3m,悬臂板端部厚20cm,根部厚55cm;箱梁顶板厚28cm,中墩处顶厚58cm,底板厚度32cm~90cm,腹板厚度为50cm~90cm,边支点处局部加厚到70cm,中支点局部加厚到150cm;纵向预应力钢束采用顶、腹、底板布束方式布置,锚固齿块且尽量靠近腹板布置。
三、结构计算
1. 模型建立
桥梁纵向结构分析采用MIDAS CIVI程序,进行施工阶段和成桥阶段计算,箱梁截面采用软件提供PSC截面按照设计截面参数输入,利用变截面组模拟梁高纵桥向变化,端横梁和中横梁实心截面采用与其相邻的截面特性,实心部分转化为集中荷载作用在对应节点上;梁体支架采用弹性点支撑模拟,支撑刚度近似取支架刚度k=1.0×107kN/m;施工阶段的划分按照实际施工步骤,将结构离散成不同结构组,分阶段激活和钝化相应单元模拟施工过程。
2. 施工阶段分析
转体之前梁体在支架上现浇完成,并养护至设计龄期后张拉预应力,然后进行脱模形成最不利大悬臂状态(62.5+62.5)m,梁体上下缘应力数值见表1,正值表示拉应力,负值表示压应力。
表1 最大悬臂状态梁体应力计算结果汇总
支架拆除后,T构最大悬臂状态下梁体端部向下挠43mm。
3. 成桥阶段分析
成桥设计状态下,仅考虑结构自重作用下,梁体上下缘应力数值见表2。
表2 成桥状态梁体应力计算结果汇总
成桥状态下,桥梁最大挠度发生在合龙截面处,向下挠39mm。
从梁体计算结果表格分析可以看出,主梁混凝土应力均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要求。
4. 支架拆除分析
转体T构支架上现浇混凝土约3300m3,浇筑混凝土体积大,支架拆除顺序的确定将影响支架结构安全,确定合理拆除顺序至关重要,结合现浇梁支架经验,假定以下3种支架拆除顺序:(1)从悬臂端部向悬臂根部对称拆除,支架反力6782kN;(2)从悬臂根部向悬臂端部对称拆除,支架反力4432kN;(3)从跨中向两端对称拆除,支架反力4432kN(端部)/5791kN(根部)。
从支架拆除顺序可以看出,一次脱架会导致最后拆除1排支架产生较大的支架反力,存在将支架压溃风险,影响支架结构拆除安全。
四、脱架监测数据分析
根据现场梁体脱架监测数据,脱架过程中梁体开始发生下挠,脱架完成后,梁体端部发生向下挠95mm,与设计理论计算出现不符,结合现场情况,现浇混凝土梁与工程数量基本一致,比模型统计数量偏多,经比较分析,预应力钢束锚固齿块有限元模型没有进行模拟;转体T构形成最大悬臂状态,腹板钢束分段锚固在中腹板两侧及边腹板内侧均设置齿块,单个齿块约1.0m3混凝土,顶板对应位置设置齿块,单个齿块约0.8m3,齿块间距4.0m,平均作用荷载70.2kN/m;根据比对分析,对模型重新修正后计算。
1. 施工阶段分析
施工中最不利大悬臂状态下,T构最大悬臂状态下梁体端部理论向下挠84mm,梁体上下缘应力数值见表3。
表3 最大悬臂状态梁体应力计算结果汇总
2. 成桥阶段分析
成桥设计状态下,仅考虑结构自重作用下,桥梁最大挠度发生在合龙截面处,理论向下挠85mm,梁体上下缘应力数值见表4。
表4 成桥状态梁体应力计算结果汇总
3. 支架拆除分析
有限元分析了不合理支架拆除顺序将会导致最后拆除1排支架压溃,结合前期类似项目支架拆除经验,建议支架从端部向根部,分3次落架,将支架与模板分离,以适应梁体下挠变形;第一次落架节点位移量1/3,支架反力1991kN,第二次落架节点位移量1/3,支架反力344kN;第三次落架节点位移量1/4,支架反力102kN;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可以有效减小拆除支架反力,保证支架结构安全。
五、结论
(1)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与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对设计过程进行了有效的校核,支架现浇法形成T构与悬臂施工形成T构截面特性存在一定差异。
(2)跨线转体T构施工采用支架上一次现浇,顶板及腹板钢束锚固需要而布置数量较多齿块,其荷载对最大悬臂状态和成桥状态下应力、变形均有影响,设计过程需计算齿块荷载作用。
(3)支架现浇施工行成T构,采用多次落架,循环进行的支架拆除方案,合理的支架拆除顺序可有效解决支架结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