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微波和他的“微”世界

2022-09-17任光莉

党员干部之友 2022年9期
关键词:微波海洋领域

□ 本刊记者 任光莉

球形、椭圆形、瓶形、树枝形……将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一个异彩纷呈的纤毛虫世界便显现出来。作为原生动物中结构最复杂、多样性最高的一个大类群,纤毛虫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极地、土壤中以及各类动植物宿主体内外,扮演着能量转运中枢、环境清道夫、水体生态系统保护者、养殖动物病害等各种角色。在这个微小而又庞大的世界里,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微波悉心耕耘了40 年。他主持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海洋纤毛虫DNA 库,使我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际海洋纤毛虫研究中心,为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队伍的建设和学科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75 年,微山县造纸厂。尘灰飞扬的打浆车间内,一位17 岁的青年忙碌着。每当休息时,他总能从成堆的、准备销毁的旧书籍中找出自己需要的,如饥似渴地阅读。这名青年就是宋微波,1958 年出生于微山县。这个因湖而得名的县,是山东省的南大门,波光潋滟、碧水环绕。若干年后,这里有了“中国荷都”“鲁南明珠”的美誉,宋微波也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

在造纸厂工作期间,虽然每天承受着紧张忙碌的“三班倒”,但无论在车间还是宿舍,同事们总能看到宋微波见缝插针阅读学习的身影。这段经历,让他汲取到丰富的知识,也养成了一个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善于利用点滴时间,高效、精准地完成预定任务。

1977 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宋微波倍感振奋,加入备考大军中。第二年,他考入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成为海水养殖专业的首届新生。靠着勤学钻研,进入大学后的宋微波很快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1982 年本科毕业后,他继续在我国无脊椎动物学家尹左芬教授门下攻读硕士学位,并跟随孟庆显教授对对虾体表的病害纤毛虫进行研究,自此结缘纤毛虫。

在对虾养殖中,纤毛虫是主要病害之一。它们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对对虾的摄食、脱壳和生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对虾大量死亡。当时,我国在海洋原生动物研究领域近乎空白,这样的状况,令宋微波深受触动,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干出个名堂来,努力让中国成为在海洋原生动物研究领域走得最快的国家。”攻读研究生的3 年间,他背着40 余斤重的仪器和行李,走遍了环渤海湾、山东半岛乃至苏北的对虾养殖场,获得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使得宋微波很快崭露头角。1985 年研究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当时,国家在部分部属高校中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在一位国际同行的推荐下,他于次年前往联邦德国波恩大学师从著名原生动物学家Wilbert 教授继续深造。

由于进修资助有限,宋微波只有两年的学习时间。这就意味着,他要想拿到博士学位,得用两年时间完成通常3 到4 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对一般人而言,这也许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对宋微波来讲,当年养成的好习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听课、做实验、查资料、写论文……他科学合理地安排每一分钟,每天忙到深夜。这种近乎疯狂的学习和刻苦的钻研,深深震撼了导师和同学们,他的导师还专门给中国驻联邦德国大使馆教育处写信,建议表彰这位勤奋努力的年轻人,波恩当地报纸也专门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艰苦的付出,得到了丰硕的回报。凭借论文《波恩帕氏水体周丛纤毛虫分类与生态》,宋微波获得了博士学位。该论文第一次对富营养水体内周丛纤毛虫的区系组成和时空变化做了全面、完整的研究,后来在德国出版,获得国际原生动物学会主席、美国马里兰大学Corliss 教授的高度评价。由于该论文的影响,宋微波还于1992 年获得了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颁发的Foissner 基金奖。

博士毕业后,宋微波婉拒了导师的竭力挽留,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选择回国,回到母校工作。因为,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回国后的宋微波,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海洋原生动物的研究中。当时,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依然十分薄弱,相关的研究设备、系统的文献资料十分匮乏。没有实验室,他就自己动手将储藏室阳台改造成实验室;没有资金和设备,就从老师、同事那里借……百般困顿浇不灭如火的热情,迎难而上的宋微波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之路,领导开展了我国以海洋纤毛虫为代表的原生动物的细胞发生学、系统学与分类学以及生态学研究。

他主持了对海水养殖环境中病害原生动物的探索,出版了该领域的首部专著《海水养殖中的危害性原生动物》,同时还带领团队持续开展了30 多年的纤毛虫分类、区系研究,犹如蚂蚁啃骨头般逐个类群、逐个海区、逐个生存环境攻克,完成了我国黄渤海、南海自由生活纤毛虫所有常见类群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形成了温带、亚热带海洋中近岸各类生境中纤毛虫物种多样性的全面、系统的本底资料。这项浩大的工程,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壮举”。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团队,以这样的规模和持久的时间,全方位、高标准地进行如此广泛、深入地研究。这项极其考验耐力和定力的工作,也促成了今天国际海洋纤毛虫学研究新格局的形成。

宋微波带领团队创造了诸多令国际同行仰视的“高峰”,为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在国际地位上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纤毛虫细胞学,是纤毛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个领域,宋微波及其团队围绕众多代表性类群,揭示了大量细胞分裂过程中结构分化、模式形成中的新现象。作为先行者,他们在该领域取得的成就构成了国际上该分支领域的核心成果。

在宋微波的带领下,他们又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系统学研究中,在纤毛虫门内各大类群的标记性基因测序、系统演化关系的分析和探讨等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完成了全球最大、覆盖所有海洋类群的纤毛虫DNA 库的构建,建成国际纤毛虫分类学、系统学、基因组学等研究的重要档案库。同时,他还与国外同行一起,发起和领导了多项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并取得丰硕成果。

这条科研拓荒路,宋微波走得极其艰辛却又精彩纷呈。在他和同行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由昔日的默默无闻发展成为今天国际海洋纤毛虫的研究中心,推动着全球范围内海洋纤毛虫学研究的发展。宋微波本人也先后当选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常务执委、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理事长、亚洲原生动物学会主席。2015 年9 月,在西班牙召开的第八次欧洲原生生物学大会上,宋微波受邀以《中国纤毛虫学的现状和发展》为题作了大会报告,许多与会学者纷纷表示希望与中国加强合作交流,搭载中国这条“顺风船”发展本国的纤毛虫学研究。

这些年来,宋微波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4 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 项,他个人也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学会Cravat Award奖等荣誉称号,由于他在原生动物学领域的杰出贡献,2015 年12 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微波格外重视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因为他深知,人才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上,他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科学的路径。“方法告诉你,其余全靠你自己。”这是宋微波为他的研究室制定的“室训”。在他看来,培养学生“慎思明辨”的能力更加重要,“思辨就是打开脑袋,不相信教条,敢于怀疑,通过思考作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惧试错,敢于创新。此外,他的研究室在招生中,不接收只读硕士的学生,“因为要完成合格的专业培训,3 年的硕士时间不够”。正是靠着这种模式,宋微波为我国培养了一支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从他研究室走出的毕业生,犹如一粒粒蒲公英的种子,飘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他们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卓越的表现和突出的成绩,赢得了同行的认可与肯定。

如今已经年逾花甲,宋微波依旧精力充沛地工作在科研一线。“纤毛虫是很多学科的基础,即使有一天将海洋领域做完了,还需要研究土壤、淡水等领域的纤毛虫……任何一个学科和领域的发展都需要维持一个连贯性,特别是在传承性要求很高的分类学领域,一旦中断了,后果是灾难性的。”在宋微波看来,这个领域还有太多的奥秘等着他去探索,对事业的强烈使命感,就像一股巨大的助推力,推动着他无怨无悔地在显微镜下孜孜探寻,在“微”世界里享受着独特的乐趣。

猜你喜欢

微波海洋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为什么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仲夏夜之梦
爱的海洋
“危险”的微波炉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