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2022-09-17石海林黄佳妮焦沁宁
◎石海林 黄佳妮 焦沁宁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咸宁 437100)
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时间久了就养成习惯。好的学习方式成就养成学习的习惯,参与家庭事务就养成了生活的习惯,长期与人相处就养成了交往的习惯。一个人的良好心理素养来源于良好的行为规范,也是良好品德素养的基础。
人的不同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实践中不断学习,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锤炼,通过教育以及家庭的正确引导逐步形成的,好的习惯的形成进而成就好的性格。教育者在引导幼儿对事物的认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倘若改变已经形成了的习惯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好的习惯对于学前幼儿来说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是每个教育者和家庭的社会责任。
然而,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于教育者、家庭来说,任务之艰巨,也是十分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教育工作者、家长自身存在许许多多的不良习惯。陈旧的观念、落后的文化、迷信的风俗习惯等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教育。然而学前幼儿教育是人生旅程中的重要基石,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前幼儿十分关键的时期,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要比获得书本知识重要得多。对于一个学前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社会需要的品质。教育引导幼儿形成有益的处世习惯,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就是教育者和家庭不可推卸的应尽责任。
一、对学前幼儿的培养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
正确的教育方法,合理的引导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如何培养,是每一个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学前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是随便、随意任其发展的,在教育过程中更要遵循学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成长特点,适时适度,切忌拔苗助长。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必须遵循:
(一)学前幼儿赏识教育,适度鼓励,适时表扬
善于发现幼儿的才能,激励幼儿特性,培养自信心。学前幼儿的自信心来自教育工作者和家庭的激励与表扬,激励和表扬可以激发幼儿良好情绪。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应该注意到,学前幼儿养成好习惯要及时贴上小红花以示激励,改正了不良的习惯,有上进的要及时表扬。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是可以相互促进、互相模仿的。再者就是教育工作和家庭成员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言行举止。
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鼓励和表扬要适度适时,这样才能愉悦幼儿身心。但也不能过多地表扬和鼓励,多了就会给学前幼儿造成一种错误的信息,使其过度享受其中。
幼儿教育不是单一的鼓励和表扬,要贯穿挫折教育,这样有益于学前幼儿的成长。注意教育的尺度,既有表扬也有批评,让教育发挥作用,要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幼儿园和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是要重视孩子
欧美学者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学前幼儿教育塑造是多维度的,作为家长的一方,一定要身正言明,重视孩子,从良好的习惯开始,加以正确引导,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愉悦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心系阳光。
(三)树立好榜样是学前幼儿力量的源泉
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的最密切接触的人,特别是家长,幼儿的心理往往都会以身边密切的人为榜样,往往是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最大。幼儿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在这种日积月累之下才能形成,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
古人云,“近朱者赤”。学前幼儿最擅长模仿,这个阶段也是模仿的黄金时期,幼儿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因此,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氛围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做出好的榜样,正面诱导,积极鼓励。长此以往的坚持,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此为心里的榜样,恰好榜样的力量这样长存在孩子的心里,对于孩子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对待学前幼儿的教育必须具有坚决的态度
在学前幼儿面前,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家长都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态度都要坚决。行与不行,可以与不可以,坚决的处理态度是对学前幼儿施加决定性影响因素,从而对学前幼儿会养成良好的行事习惯。
(五)幼儿园和家长的默契合作是对学前幼儿施加影响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和家长之间处事态度、教育观点不一致,也就阻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幼儿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园养成的好的习惯家长一定要配合、坚持,家长切勿过度宠溺孩子,再怎么心疼孩子都要注意配合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
另外幼儿父母和幼儿园之间要架起桥梁,相互沟通非常重要,密切配合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影响手段,双方积极交流,协作互信。这些是形成幼儿的习惯必要条件,需要长期坚持才会有效果,决不可轻视任之。
二、幼儿的教育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策略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除了加强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外,还应该有一套更为科学的、专业的、且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
(一)明确目的,规范行为,针对重点
对处于幼儿时期的教育、塑造要明确目的,规范幼儿行为,在内容上有重点;幼儿的品德素养、自控能力都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根据幼儿的成长制定适合学前幼儿所能适应的体系,按幼儿发展规律实施,再就是制定的方法应该符合文明行为和习惯的标准。
幼儿的身心发展不能简单化,更不能成人化,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对胆小怯懦的幼儿,培养幼儿勇敢方面下功夫;对蛮不讲理、霸道的幼儿,要培养幼儿的宽容、善良之心;对于逆反个性的幼儿,了解其个性需要有针对性的矫正,训练不能操之过急。幼儿的每个家庭不一样,教育背景、环境影响、生活方式都不尽相同,教师的教育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多了解,多关注。针对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针对性培养。
(二)为学前幼儿营造言传身教的环境
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最多也就是两个,家庭都对孩子培养都很娇贵,改变孩子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对于每一个家庭,也包括教育工作者,家长和教师本身就可能存在很多不良的习惯。藏在的自身问题是很难被发现,也完全有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好习惯,也有可能是陈旧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缘故。
在保护环境和卫生的习惯上,很多家庭非常在意自己小家庭卫生状况,对于在公共环境中的卫生有些忽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不经意的行为方式,如果长积月累的影响,是会给学前幼儿造成许多不良的负面影响。
再就是家长是习惯于学校对幼儿的教育,单一认为学校是万能的,这样为人父母更是习惯教师的教导,让孩子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变成了两面性。要想取得教育成效,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教育,以及在幼儿园的教育,必须成为言传身教的阵地。建立家庭、学校,家长、教师之间建立有效的、长期的沟通机制。系统的幼儿教育是需要双方发挥着影响作用。举办亲子活动、亲园活动,学校、家长、幼儿三方都发挥作用,恰当的家园教育、家园联系,为学前幼儿营造言传身教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教育才真正有意义。
(三)享受平等参与的权利,让幼儿乐在其中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幼儿教育面临着一个误区,培养好习惯的过程实质上变成了奴化幼儿的过程。认为听话顺从就是好孩子,在这一点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或家长都必须引起警觉。教育工作者应该是在研究教育方法,制定规范,而不是强迫幼儿按成人的思维模式去教育,这样将是可怕教化了。教育是培养幼儿个性塑造,民主尊重。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的人,必须拥有一个好习惯。这种好的习惯要让幼儿自己觉得是快乐的,也是幼儿自己愿意接受的,让幼儿自己觉得拥有这个好习惯,对自己的成长帮助很大,对自己的发展很有用处。好的习惯多了,性格也就开朗了。只要与幼儿之间建立平等参与意识,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幼儿模仿能力较强,也有参与意识,很多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孩子家长,一定要与幼儿商量,更要被尊重,也要被重视。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同时,更要尊重幼儿的平等权利。孩子自己去感知,孩子不愿意的不要勉强,要平等引导。幼儿也有选择的权利,爱好什么,喜欢什么让幼儿自己选择,教育是针对性引导,切忌千篇一律。幼儿好的习惯养成要讲究方法,更要懂得尊重不同性格的个性差异。
(四)教育者要注重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幼儿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引导幼儿建立自信心,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必须讲究礼貌、遵守纪律,需要有爱心,有崇高的品德,幼儿这些素养切莫忽视。更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建立积极的、健康的自信心,是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自信心是由积极的自我评价,是一种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强大力量。也是积极的正能量,是能建立良好的交往氛围,是能勇敢面对问题的能力。
缺乏自信心,就会消极,就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追求,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会感到害怕、选择退缩。作为教育工作者或者家长要重视培养幼儿自信心,这样就可以保证幼儿良好情绪,更积极投入学习当中。
幼儿这个年龄阶段,一切都处在模仿,无论动手能力、行为习惯需要得到锻炼。来到幼儿园,自理能力无法跟上,普遍需要帮助。鼓励是自信心的核心,是幼儿前行的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需要教育者对幼儿的充分信任。
(五)欢乐的家庭氛围,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家庭的良好氛围是形成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家庭的责任就是在呵护孩子的同时,更要注意正确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细致地培养,使幼儿的一言一行向良好的行为发展。家庭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父母,作为最为亲近的人一定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自己的正能量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心里乐意接受。家庭每一个成员,都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及时赞许,适当奖励,可以是言语上的赞美,也可以是一个亲昵的动作,让孩子感受到爱意。鼓励强化孩子继续保持这种状态,让孩子形成一种习惯。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一定要表示出不满,要和孩子沟通,讲道理,帮助孩子,更要鼓励孩子学会识别的能力,不要用消极的语言指责孩子,更不能对幼儿使用暴力、限制正常的交往。
幼儿在欢乐家庭氛围中养成的习惯,一定是积极的。幼儿获得自我的成功感、满足感。良好的习惯需要日积月累的重复,让这种行为慢慢形成孩子自身的好习惯。
三、建立良好的幼儿习惯,可采取下列步骤
(一)正面引导,让幼儿认识到习惯的重要
幼儿的思维模式,不具备逻辑性,总是以形象化的思维模式,针对幼儿这个特点,教育幼儿可以讲故事的方式、图文可视的形象,使幼儿通过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人物形象来判断、来引导。教育方式一定要以正面的可视形象,永雄的故事来指引幼儿的行为,让孩子自己做出判断,教师加以引导,让幼儿懂道理,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二)家长、幼儿、教师共同讨论,制定行为规范
在一个家庭里行为规范的制定,以及一个班级学习计划制定,一定要适合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共同遵守基础之上。幼儿、家庭成员、老师、幼儿园都要有耐心,培养一个好的习惯或许需要很多的时间,能培养一个好习惯,需要教育者付出更多精力,这样的参与让幼儿自身获得成就感,也就能遵守自己参与的家规、班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幼儿自觉性,也培养了幼儿照章行事的习惯,从而会自觉去约束自己。
(三)对学前幼儿进行榜样教育
榜样的教育力量是无穷的,要让幼儿把好的习惯深刻记在心中。教育者在列举榜样可以是我们国家许多的红色英雄榜样,还有热爱祖国的少年榜样。也有的是身边的人,有的是幼儿的榜样,例如爱心家长、爱心老师,也包括身边同班的小朋友。在实施的教学中,教师或者家长应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还要约束身边的人,以正确的人生观,以及正能量的艺术形象,运用幼儿的艺术语言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四)持久训练,建立长久机制
培养习惯,教育幼儿必须有现代高科技模拟手段,需要有很强烈直观性。教育在于可以尝试多种形式,但是要记住有一条,幼儿行为训练需要长效机制,不能生搬硬套地训练,需要每一位教育者的耐心细致。
(五)及时评估,强化效果,用积极的方式加以引导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及时评价能让幼儿更加上进,让心灵获得满足。教育需要强化效果。忽略及时评估和表扬,就会产生消极,甚至逆反。只有及时对幼儿做出的公平的、上进的评价,这样才能够逐渐形成习惯,才能达到教育预期,完成既定的目标要求。
(六)培养团队意识,形成集体氛围
让幼儿形成团队意识,需要有良好的班风、家风,好的集体氛围往往能给工作带来理想的效果,并且给教学带来很多欢乐。这样每一个幼儿都会自觉去维护。幼儿好的行为,就需要在班集体里及时鼓励、表扬,如果有不良的个别行为,需要及时制止,更不要放弃还需加以引导,让好的习惯在团队中得到发展,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教育。
四、结论
培养学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建立稳定的配合,需要有耐心,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更需要投入更多时间来研究,更多的教育理念,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学前幼儿的教育,一定要把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科学训练。幼儿的身心健康是每一位参与者必须投入更大的热情,更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幼儿。使幼儿将来有一个美丽的未来,更能成就一个家庭。教育是对社会负责,教育者必有担当精神,不忘初心,实现社会的良性互动。我们相信未来可期,好习惯让幼儿终身受益,深信一路向阳的人生路上,一定会很轻松、很健康,也一定会绽放出鲜艳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