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博物馆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以雷台汉文化博物馆为例

2022-09-17吕龙梅

今古文创 2022年36期
关键词:武威市武威文旅

◎吕龙梅

(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 甘肃 武威 733000)

厚重的历史使得武威沉淀为一方文化沃土,气势恢宏的天马文化、灿若繁星的五凉文化、博大精深的凉州儒学、独具特色的边塞文化、特色鲜明的西夏文化和千姿百态的民俗文化,给武威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历史文化魅力。武威文化和旅游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优,在发展中起步、探索中前行、调整中提升,如今已然实现了华丽转身、精彩嬗变。新时代,文化旅游的发展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之路,是推动武威市文化旅游发展必然途径之一。而博物馆深度参与其中,则为武威市的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必将形成新发展的优势。

近年来,雷台汉文化博物馆聚焦武威发展,以马踏飞燕为效应,以雷台旅游综合体为依托,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向资源禀赋好、生态环境优和交通区位突出的区域聚集,强力支撑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发展新高地,形成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全市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各项目标。本文以雷台汉文化博物馆为例,就新时期博物馆在武威市文旅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机遇挑战、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论述如下。

一、武威市“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机遇和不足

“十三五”时期,武威市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以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提升文旅服务水平,开发特色文旅产品,全面打响“天马行空·自在武威”品牌形象,扎实推进文体广电旅游高质量发展,全市文体广电旅游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

1.文化旅游名市建设扎实推进

2018年,武威市召开文化旅游名市建设大会,为打造文化旅游名市从空间路径上指明方向。目前,全市共实施文旅项目151项,完成投资112亿元。包括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五凉文化博物馆等文化融合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开通武威客运中心至海藏寺等旅游景区(点)4条旅游专线。

2.产业地位明显加强

“十三五”时期,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累计接待游客6794.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7.1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2.65倍、2.98倍。2019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1956.90万人次,增长29.2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3.40亿元,增长34.36%。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均有所下降。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7.01亿元,增速6.2%,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超过20%,产业地位和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表1 -1:“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业发展数据统计表

3.规划体系高标准发展

“十三五”期间,高起点编制和实施《武威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重点规划,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文化旅游名市建设的意见》。从做大做强市场主体、文化旅游品牌培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40条和21条政策措施,确保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标准发展。

4.服务体系不断升级

截至“十三五”末,武威市境内建成的星级饭店、A级景区、旅行社、研学基地分别达到25家、22家、23家、23家。全市现有艺术表演机构2个,文物保护机构19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1个,文化馆5个,武威市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5.产业体系不断优化

“十三五”时期,武威市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开发马踏飞燕文物复仿制品系列、“祁连麦香”凉州秸秆画系列等20大类500多种旅游商品。培育市文旅集团武小威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文创企业,2019腾格里(民勤)沙漠半程马拉松荣获2019中国田径协会“自然生态特色赛事”称号。大型歌舞剧《梦幻凉州》等演艺类业态以及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专项旅游持续推进。

6.文化内涵不断更新

“十三五”期间,组织编辑出版《中国马文化》《武威文物精品图集》等丛书,连续四年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省主会场宣传展演。建成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资料库,编辑出版《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目前,全市文化文物系统机构数量达到339个,从业人员数量达到3496人。

7.品牌活动运行良好

“十三五”时期,武威举办了首届文旅商品创设大赛、文化旅游微视频动漫大赛等特色旅游活动,成功举办四届凉州文化论坛,并且常态化举办《凉州讲坛》《凉州文化沙龙》。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最具人气旅游目的地”金峰奖、“最美中国文化旅游城市”“首批全国文化旅游胜地”“2019全域旅游发展优秀城市”“2020全域旅游精品目的地”等称号。

当然,也应该正视目前武威旅游发展现状与新形势下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一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全市富集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不够、转化利用水平较低,盈利效应不明显。二是产品供给略显不足。文化旅游要素配置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旅游产品多层次、多元化供给不能满足市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三是市场主体带动性不强。全市文化旅游基础薄弱,市场主体小、散、弱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四是投资渠道不通畅。资金运营管理经验不足,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五是融合发展仍有短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不够,未能全面实现从文旅叠加向全面融合发展的根本转变。六是从事文旅事业的人才短缺。特别是在文艺编排、精品创作、非遗传承保护、文化产业规划管理等方面人才欠缺。

二、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建设与推动武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12.7万平方米,是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的出土地。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保护、展示、征集、考古、收藏、研究、教育于一体,充分展示武威汉代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共有文物藏品207件,其中属于我馆的藏品16件、借展省博物馆文物29件、市博物馆文物100件、考古所文物62件。

(一)雷台汉文化博物馆的基本建设

1.近三年文物保护特色项目情况

第一,雷台汉文化博物馆,立足《凉州词》发展渊源,着眼于武威历史文化,围绕盛唐凉州词的繁荣,展示凉州词的艺术魅力,建设《凉州词馆》陈列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

第二,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雷台观主要建筑进行整体修缮,并对原基本陈列展览进行改造提升,融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形成富有雷台汉文化特色的《天马西来——雷台汉文化陈列》。

第三,利用现有资源与文创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推出纪念币8个品种、艺术灯4个品种。同时,推出“云观博”智慧导览系统,进一步实现馆藏资源与大众接触的“日常化”。

第四,结合重大节假日及博物馆“四进”活动,积极组织开展“诵读经典凉州词曲、感受独特凉州魅力”“感恩母亲节”“我们的节日之中秋节”等形式多样的主题社教活动。

除了以上已经完成的特色项目,目前还在正在进行项目是雷台汉墓整体保护修缮工程。根据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关于尽快组织编制雷台汉墓整体保护修缮方案的要求,确定甘肃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为该项目实施单位,根据双方协议约定,2021年12月20日提交雷台汉墓整体保护修缮设计方案。待方案提交后,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将积极报送省文物局评审,力争项目早日实施。

2.武威雷台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建设现状

武威雷台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是集遗址保护、历史教育、旅游休闲和文创基地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型5A级城市中央文化观光景区。总规划用地面积1299.2亩,总建筑面积40.56万平方米,总投资58.03亿元,也是目前甘肃省最大的文化旅游综合体PPP项目。2019年、2020年连续被列为甘肃省省列重大项目,并荣获武威市2020年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一等奖。项目计划于2021年底建设完成,2022年5月1日开园运营。

其中,丝路产业区主要分为文创孵化产业园和中国葡萄酒城。文创孵化产业园共有23幢单体,集产业办公、教育培训和品牌孵化为一体,孵化培育具有武威特色的文创产业,让游客更深层次地了解古丝绸之路上凉州文化魅力。

文化体验区,主要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大汉赋、凉州词、天马歌三大主题体验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包括文化体验馆、文化实景演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业态。三大主题场馆通过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集中展现汉文化、凉州词和天马精神的内涵,给游客带来更深入的沉浸式体验。

目前,项目经过三年紧张建设,主体结构封顶后,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正在紧张进行,招商运营工作全面展开。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开发银行等7家单位联合公布了320个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遴选结果,甘肃有12个文旅综合体项目入选,其中甘肃公航旅集团武威雷台景区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成功入围,纳入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

(二)如何推动武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新时期,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应聚焦全省全市旅游发展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发展理念,创牌引领、全面升级、全区域规划、全要素配套、全产业链打造、全社会参与。以“马踏飞燕”为切入点,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各项目标,实现景区的旅游空间拓展和旅游产业要素的持续优化,形成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格局。

第一,创新雷台文创产品规模,推动景区档次升级和景区服务功能。加大雷台景区核心产品开发,突出建设项目的参与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内容。拓展核心游览区空间,开发观光与休闲、度假、探险、科普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产品。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作为连接文化和旅游的纽带和桥梁,日益成为文化旅游的新风尚。因此,下一阶段雷台汉文化博物馆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和提升文创产品的研发能力。第一,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内涵,打造博物馆“文创”IP效应;第二,要针对个性化需求研发,多维度完善创新开发模式;第三,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创新融合现代科学技术。

此外,在推动景区档次升级和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方面,武威文旅部门要借助冰沟河、沙漠公园等重点景点景区改造提升和全面发展苏武沙漠大景区等优质旅游资源的机遇,力争创建铜奔马文化旅游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按照国家4A级以上景区和绿色旅游景区标准,提升雷台景区综合接待能力,包括建设景区内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观景台、厕所等,从根本上提升景区服务的质量水平和质量。

第二,打造以雷台为中心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博物馆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需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作用,走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旅游服务和文化产品。因此,接下来着重要突出“天马行空·自在武威”主题品牌,积极适应大众化、个性化、自助化消费需求,通过业态提升、创新和突破,思考和开发新型文化和旅游产品,要形成对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创造旅游消费的热点和爆点,延伸拓展产业链条。整体打造以“凉州印象”为品牌的系列文化旅游商品。完善景区服务功能,依托城镇美化和环境改造,建设街心公园、休闲街区、城市绿地等城市景观区。

第三,综合提升雷台“天马”文化品牌影响。单一的山水观赏、历史古迹游览,已难以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旅游的发展更是显得后劲不足。赋予旅游以文化体验,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尤其区域旅游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旅游新生态的建设不仅要注重丰富旅游产品,更应注重旅游产品服务和文化的升级。因此,接下来我们应以雷台文化旅游综合体建成投运为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培育核心爆点。

加强与旅游重点客源市场的合作,融入“丝绸之路旅游黄金带”战略格局,让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形象在游客心中烙下深深的“天马印记”。同时,深化“互联网+旅游”,加快推进智慧旅游,打造雷台“智慧旅游”的典范。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在新时代,以雷台汉文化博物馆的改造提升为契机,坚持走“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打造武威文化旅游名市的名片。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打造成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柱产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注释:

①李志宏:《文旅融合发展中博物馆的作用》,《丝绸之路》2021年第2期。

②福建师范大学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新研究课题组:《文旅融合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新研究》,《江苏商论》2020年第9期。

③辛玥:《博物馆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旅游纵览》2021年第4期。

④董芙蓉:《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研究》,《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第43—47页。

猜你喜欢

武威市武威文旅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云南出台13条措施支持文旅行业
冰雪文旅乘风起
重任在肩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作品赏析(7)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绢缘印花草编盒的修复研究
武威觅古
游戏化学习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Study of History is Essent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