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692《山僧歌》校勘及文献价值考述
2022-09-17左良姝李欣泽
◎左良姝 李欣泽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自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被打开以来,敦煌曲子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持续了近一百多年。在这段学术史中王重民、张锡厚、饶宗颐、潘重规、林玫仪等学者为敦煌曲的校录和整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1987 年,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七卷本面世。本着以按体裁分编的体例(除《云谣集杂曲子》保存唐写本原编制),将 1239 首歌辞予以辑录与考订。《总编》的问世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俗曲俚调的错误看法,有效地发掘并彰显了敦煌曲子词的文献价值。但在任半塘系统性地处理、编订它们时,正如徐俊所言:“任先生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些本为完整的歌辞予以割裂、拆零、删削﹐使一些作品失去了原来的面貌。所谓‘有意’,指为区别内容或为使句式适合某一固定体式而对原辞所作的加工;所谓‘无意’,指因为写卷的复杂性,未能使原写卷得到正确的缀合,而造成的一首分居数处的失误。”
本文以为 S.5692 为底本,参考张锡厚主编的《全敦煌诗》,项楚《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与其他校录本,重检原卷复印件,对《总编》所收录的《山僧歌》(号0078)进行校勘与注解,反思《总编》对此诗次序分割的影响,并浅析《山僧歌》背后的敦煌思想文化。
一、《山僧歌》校录
图1《敦煌宝藏》原卷复印件第044册《山僧歌》S.5692
(1) 閒日居山何似好。起時日高睡時早。[0078]
任校:原本“閒”写“間”。(四一四页)
按:检原卷复印件,“閒”实写“問”,“日”实写“曰”。此句为“問曰居何似好”,以设爲发端,犹如李白《山中問答》之“問餘何意棲碧山”也。有人将此句释为“閑日居山何似好”,与原卷字词完全背离,并会对整首诗产生曲解。误“日”与“曰”的错误尚可理解,因为此本为手抄、楷体书写,虽舒整美观但字形形体极易混淆,文献中两字便很难区分开来。
(2)山中軟草以為衣。齋餐松柏隨時飽。臥巖龕。石枕腦。一抱亂草為衣襖。
任校:“餐”写作“湌”。(四一四页)
喰—— “喰,或從水作湌。”(《说文》)
“俗作飡。又飮饌曰餐。”(《韵会》)
栢—— “俗柏字”(《康熙字典》)
“同腦”(《广韵》)
(3) 面前若有狼藉生。一陣風來自掃了。
任校:“狼藉”写“籍”。(四一四页)
“通作蒗”(《类篇》)
藉—— “咀藉也,以藉齒牙也。又秦昔切,音籍。狼藉,離披雜亂貌。”(《释名》)
(4) 獨隱山。實暢道。更無諸事亂相撓。
任校:“畅道”张释(即《诗词曲语辞汇释》)据金元曲例,释为“甚是”,未引唐例。此处犹言正道,正经,乃下句“乱”之反,待求他例。或谓“畅道”犹言畅快,亦待他例作证。(四一四页)
按:金元曲中将“畅道”释为“真是、正是”的如(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畅道天理难欺,人心怎昧?”(元)乔吉《扬州梦》第四折:“畅道朋友同行,尚则怕衣衫不整。”
在《汉语大词典》中“畅道”还视作话搭头,无义。如(元)李致远《还牢末》:“嘱咐了僧住,叮咛与赛娘,畅道拖出我牢门,和你娘坟同葬,烧一陌纸,瀽一碗凉浆。”(元)岳伯川 《铁拐李》第三折:“往常我请俸禄,修养的红白。饮羊羔,将息的丰肥。畅道我残病身躯,丑诧面皮,穿着这繿缕衣服,呸,可怎生闻不的这腥膻气。”
校释认为本首“畅道”为“甚是”,或犹言“正道、正经”,或谓“畅快”,但其并未给出考证,仅言“待他例作证”。笔者认为这三种注释都有不妥之处:
一则,若单依据《汇释》和《词典》来解读,“甚是”这一含义更适用于金元时期的词曲特色,而非敦煌歌辞所属的唐五代时期。且校释中也有言“未引唐例”,更能帮助“甚是”这一解释并不准确,忽略了语言的历史性原则。
二则,任校将“畅道”视为“正道、正经”,这种理解与下句的“乱”相对应。但下句大意为“没有繁琐杂乱的事情来打扰”,这与“正道、正经”的关系并不明显,且和前句“山中软草以为衣。斋餐松柏随时饱。”“卧巖龛。石枕脑。一抱乱草为衣袄。”“面前若有狼藉生。一阵风来自扫了。”这种“与自然为伴”的僧人生活状态不太相符。
三则,“畅快”这种解释更倾向于随文而释,放置在《山僧歌》具体语境下来看似乎是比较通畅的,但这种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训释者对上下文具体语境的主观理解会导致词义产生不同的色调,所以因参考更多的文献资料,进行语源考辨。
对“畅道”一词的注释,笔者更认同项楚先生的观点(《敦煌歌辞总编匡补》第 11 页):本首“畅道”既非“甚是”,亦非“正道、正经”,亦非“畅快”。“畅道”犹言“乐道”。《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中:“免于花下生他意,唯向云间畅道情。”(《变文集》六五四页)。“畅道情”即乐道情。寒山诗:“猿啼畅道内,虎啸出人间。”“内”字,是“曲”字形误,“畅道曲”犹云“乐道歌”(拾得诗亦云“猿啼唱道曲”,“曲”字是,“唱”则“畅”字音误)。
二、《山僧歌》的篇章结构问题
与其他歌辞研究有所不同,《山僧歌》的篇章结构问题尚无定论。巴宙《敦煌韵文集》、陈祚龙《敦煌古抄中世诗歌》、张锡厚《全敦煌诗》、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中都录有《山僧歌》,但各注家对于它与前后文本的联系观点不一。针对《山僧歌》篇章结构的混乱,产生了分割篇目与调整行序两种主要观念,也凸显了各家不同的着眼点。
(一)分割释读观
在《敦煌歌辞总编》中,任半塘将抄录一起的原文析分成《山僧歌》《取性游》《最上乘》三类四组诗并各自归类:《山僧歌》列为“隐逸”类,一组《取性游》列入“民间生活”类,另一组《取性游》与《最上乘》归于“佛家”类。
任半塘以为《山僧歌》(即仅限于“闲日”至“相扰”几行)“格调独立”,而《取性游》其一(即“巖前笑”四首)与其二(即“悟真如”四首)内容差别较大,《最上乘》因残缺不全仅余四首与前后不得相连,因此主张将篇章分割成三类四组诗分别理解,各自释读。简言之,任半塘从“追求原作者心上原辞应属之格调与应表之文字”的观念出发,自然就倾向于以文气贯通、文意晓畅为先。而对山僧歌上下文分割处理,就会很大程度上减少因文字疑点而导致的通篇理解困难。
在分割释读观念指导下,《敦煌歌辞总编》的结构处理见附1。
(二)调序释读观
在《全敦煌诗》中,张锡厚的处理就与任半塘截然不同。他把篇章结构混乱的原因归结到抄写次序的问题上,因而出现了调序释读观。
他在整理中进行了如下解释:“經查斯五六九二為冊葉本,由六葉組成,每葉十行,且前后五行的内容往往不相銜接,如第一葉前五行為《山僧歌》,后五行為《絕學箴》内容;第二葉前五行為《絕學箴》,后五行為[詩偈];第三葉前四行為《山僧歌》,另行為[詩偈],后五行為《絕學箴》内容;第四葉前五行為《禪門秘訣》,后五行為《山僧歌》;第五葉前五行為《山僧歌》《絕學箴》,后五行為《山僧歌》;第六葉前後五行皆爲《山僧歌》。按此判定《山僧歌》的抄寫順序為第一葉前五行,第五葉後五行,第六葉前五行、后五行,第五葉前五行,第四葉后五行,第三葉前四行,簡稱斯本。”可以看到调序释读法整理的歌辞较完整地保留了写卷的正背面抄写内容与题记等材料。
在调序释读观念指导下,《全敦煌诗》的结构处理见附2。
(三)从“山僧”较二法
任半塘在《山僧歌》的内容整理中说:“论内容:‘山僧歌’三字乃原题,兹用作拟调名;‘独隐山’三字乃原句,兹用作拟题。拟调名虽曰‘山僧歌’,实际是山歌,并非佛曲。拟题‘独隐’,完全确切,亦与师僧佛教无干。因‘独隐’势不必想见人,脱离市俗井群衆,无从化缘求食,与佛徒存心为大集体永恒寄生者异,故本辞合编在‘隐逸’一类。”
半塘所言大体在理,但“山僧歌实际是山歌并非佛曲”一处论述有疑点。《唐代白话诗派研究》“第八章·唐代禅宗诗人(下):晚唐及数煌文献中的禅宗白话诗”中解释说:
山僧,原佛止住於山野中之僧。早期佛教時期,佛教僧人一般遠離村落城鎮,居於山洞、草堆,甚至於古印度人專門丟棄屍體的“寒林”中……中土佛教中,禪宗多用“山僧”為自謙之辭。至於《山僧歌》一體,則主要抒發一種遠離塵世、任運瀟灑的生活情趣。唐五代以後亦有作者,如《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卷三即有《山僧歌》(原文见附3)。
由此观之,本《山僧歌》同样应当遵从社会性原则,同样表达“遁迹山林、与鸟兽为伍、自然见性、得证菩提”的释门学道思想,就不能脱离佛教而被简单理解为“山歌”。以内容为划分篇章的依据本无可厚非,两种整理解读的方式都有其局限与风险:或穿凿附会,或断章取义。但就本例而言,划分依据已不经推敲,这一割裂式整理释读也大概存在想当然的问题了。
附录:
1.《敦煌歌辞总编》的结构处理
《取性游》(巖前笑 四首)[0168—0171]
只向巖前取性遊。每看飛鳥作忙鬧。念佛鳥。分明叫。啾啾唧唧撩人笑。(0168)
蟒蛇鹿麞作隊行。猿猴石上打筋斗。林中鳴。種種有。更有醍酟沽美酒。(0169)
寒號常聞受凍聲。山雞攀折起花毦。貪看山。石撅倒。不能卻起睡到曉。(0170)
時人笑我作癡憨。自作清閒無煩惱。糧木子。衣結草。鹵莽賊來無可盜。 (0171)
《最上乘》(順水流 四首)[0512-0515]
別無言。別無語。無言無語名不取。無量劫來不思議。即應即舍生淨土。(O512)
莫謾喜。莫謾愁。歡喜憂愁早晚休。愚者眉頭終日皺。達者如魚順水流。(0513)
放四大。離五欲。濁惡世中足榮辱。不如信運且騰騰。免墮三途入地獄。(O514)
最上乘。無可造。不識工力自然了。識心見性又知時。無心便是釋迦老。(0515)
《取性遊》(悟真如 四首) [0516-0519]
行住坐臥纖毫無。影逐身隨移轉了。悟真如。沒生老。人人盡有菩提道。(0516)
口為貪愛逞無明。曠劫輪迴受鞭拷。鑊湯煎。並碓擣。受罪人人見閻老。(0517)
假饒地獄歷多年。只為波叱不肯了。勸世人。莫草草。須將智慧內外照。(0518)
廣求財物為他人。死後三途獨自到。業者多。無業少。所以佛說三乘教。(0519)
2.《全敦煌诗》的结构处理
3.《汾陽無德禪師語錄》卷三《山僧歌》
卓荦风姿,霍眉乌发。曾遍历于山云,亦广行于海嚬。
普见宗师,躬身参谒。或则请问投机,或即开锋提掇。
或即大众以同途,或即独行而栖息。万年松上高耸一枝,千圣林中明悬孤月。
蹉跑于宇宙之间,蹭蹬于湘江避拙。是以岩阿凝定,身心而自在俱间;
雄峰宴坐,神静而清虚总歇。或策杖而经行,或逢人而指诀。宝光影里,愿作明灯;玉轴函中,长为击发。
软如绵,硬似铁,一片真心常皎洁。纵横不碍往来风,运用岂更有时节。
坦荡荡,勿拘结,粥饭寻常茶又啜。寒即烘炉堂里安,热即青萝松下歇。
任王侯,从檀越,不怕严凝地冻裂。天晴万象不能遮,雨后拨云开日月。
振威神,凝霜雪,霹雳锋机如电掣。直言不见有纤毫,谁更将心夸巧拙。
有人不会问如何,向道还同楔出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