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清淤的小山塘也能成为大隐患
2022-09-16霍思伊
霍思伊
2020和2021年连續两年,我都在一线报道抗洪。2020年时的安徽歙县洪水,少见地出现了四条支流洪峰叠加的现象,拷问着中小河流治理这个经常被忽视的短板。去年的郑州“7.20”特大暴雨让人们意识到,一个缺乏抗洪经验的内陆特大城市,在面临突破历史极值的短时极端强降雨时,是多么脆弱。而今年夏季,面对同一个鄱阳湖,我的报道重点从抗洪转向了抗旱。
7月以来,长江流域遭遇了1961年以来最严重干旱,出现罕见的“汛期反枯”,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干旱影响范围非常大,覆盖了长江上中下游,这让水资源的调度和整体上的抗旱减灾变得更加困难。一方面,上游水库原本就来水偏少,可调度至中下游的水量有限;另一方面,上游自身也面临严重干旱,川渝地区由于高温干旱叠加,出现了罕见的电力紧张。
当“外援”难以为继时,各地只能靠自身渡过难关,而这个过程中,同样发现了一些日常没有凸显出的短板。比如江西、湖南等地的农业受灾严重,经调查发现,其中最“脆弱”的承灾体就是一些附近缺乏水库,只能靠小山塘、小沟渠供水的高旱田或望天田,承包了这些田地的农户抱怨,山塘原本能蓄的水就有限,又多年来没有清淤,在这种极端干旱天气下,“更是坚持不了几天”。当问及基层政府,他们则说,水利工程治理只能“先大后小”,对小山塘这种“野生小项目”,只能一步步来。
类似的话,我去年在郑州时也听过,地铁五号线事件中,五龙口停车场附近的明沟变成了“暗渠”,因道路建设弃土形成的土堆没有被及时清理,且上面被加装了盖板,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其排涝功能,日常没事,但当“7.20”这种极端事件发生时,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五龙口这个低地却排不出去,便冲垮挡水墙,涌入地铁轨道内。这时候,想要一步步来,已经来不及了。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未来,中国的极端天气事件会更加频发,这也加剧了预报、预警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防洪还是抗旱,或者应对任何极端气象灾害,各地政府在应对时都要提前“做好最坏的打算”。
尤其不能放过一些最容易被忽视的微小细节,这可能是一座小型水库的建设评估,一个加盖了的明沟,或者是没有清淤的小山塘。正是这些短板,才决定着整体防灾减灾的有效性。
封面反馈
32/2022 总第1058期
@莞尔一笑:这场酷暑是一次偶发的极端天气?还是一种“新常态”?甚至这样的酷热会每年更甚?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警惕“罚款式创收”冲动》
这不是冲动,这是违法,违法必究,执法必严。该罚不罚,不该罚却罚是违法;该罚6万6(千元)罚66(元),该罚66(元)却罚6万6(千元)也是违法。(@R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