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域下小学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实践研究
——以沪教版五年级《深深的祝福》单元为例
2022-09-16俞歆杰
俞歆杰
(上海市沪太新村第一小学 上海 200065)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的各个方面。由此可见,作为教育者,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将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
根据上海市教委关于开展中小学学科育人价值研究的工作要求,2013年,中小学音乐学科正式启动学科育人价值研究,旨在根据音乐学科的特性,在实践中深入挖掘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探索学科育人价值,以此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 心 健 康 发 展。[1]2014年,上海小学音乐学科正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倡导通过单元教学设计形成突出重点、目标导向的学法指导,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形成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和基于标准教与学评价的课程实施技术。[2]因此,基于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立足单元视角,开展小学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实践研究成为必然趋势。作为音乐教育者,只有不断实践、反思、进步,才能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之中。
一、单元视域下小学音乐学科育人实践研究的策略
(一)高处审视,整体把握,准确定位育人目标
从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到学科教学模式研究,再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通过不懈研究,逐步完成了学科向课程的转变,确定音乐学科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定位。小学音乐作为一门课程,其有效开展能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置身于欣然愉悦的氛围与生动的音乐情境中,享受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从中领略音乐带来的乐趣、情感、乐感与美感,并通过形式丰富的音乐体验实践活动,表达自己的欣赏感受与理解。从课程的立场看,单元学习是一个包含了知识、技能和活动的完整的学习过程。市教委自2015年起,就组织音乐学科聚焦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从而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逐层分解。[2]因此,我们首先应从课程定位的高度去审视音乐学科,明确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把握学科育人的基本要素,清晰界定学科育人的具体内涵;随后基于课程标准整体把握,对各个年段的课程内容进一步细化,对课程内容相应的学习水平进一步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对育人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二)建立关联,梳理脉络,明确有效育人载体
音乐学科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的教材自然单元形式,体现了审美性、艺术性和情感性。但在实施教材自然单元的过程中,却难以把握教学重点。上海市音乐教研员席恒多次指出:“音乐教学在关注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同时,也应关注音乐作品的关键特征以及音乐学习的内容重点,而避免就作品教作品,只见‘音乐’不见‘特征’的误区。”但同时也要注意,在音乐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进行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单元教学设计,要打破就形式论形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单一课时的概念,突破传统教学中知识碎片化、缺乏关联性等问题,通过重组、架构基于课程标准学科的主题单元概念,实现从单元互联到知识内容的有机整合。我们应把握课程本质,遵循学习规律,建立主题单元与自然单元的内在关联,厘清脉络,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以及音乐创造等渗透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领域,设计彰显特质的学习活动,从而有效落实学科育人。[3]
(三)目标导向,多元评价,推动彰显育人价值
评价是激励、诊断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改进和完善学习的重要方式。而作为教师,也应从中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学设计的最优化。单元目标是设计评价活动的重要导向,在单元育人目标的导向下,教师应从整体入手,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聚焦单元核心内容的理解和表现,设定合理的评价内容与标准。评价中,教师应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开展融入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注重能力发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和个性的机会,鼓励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使评价成为学生强化知识技能、提升核心素养、增强审美能力的催化剂,彰显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2]
二、单元视域下探索小学音乐学科育人实践研究的实践方法
在整体把握课程定位,明晰分年级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立足单元设计,去探索落实学科育人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五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一单元《深深的祝福》为例,通过实践与反思,积极探索学科育人目标的制定及落实。
(一)厘清脉络,准确定位
音乐学科也要重视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深深的祝福》这一单元先后安排了《我和我的祖国》《祝福祖国》《妈妈教我一支歌》以及《雨花石》四篇爱国主义题材为主题的曲目,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也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细化。从单元整体入手,通过梳理作品,我们可以明确,即使同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音乐作品,但各自表达的情感不同,有缅怀、依恋、热爱、赞颂、祝福等。只有把握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将基于课程标准的主题单元融入以爱国主义为线索的自然单元,形成关联,才能对本单元的育人目标及途径有清晰的认识,如图1所示。
图1 《深深的祝福》中主题单元与自然单元的关系图
(二)探寻背景,理解内涵
从单元整体入手,我们不难发现这四首曲目表现的是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同时期,每个作品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虽都是爱国情感,但却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生活在新时代,本单元教材中作品涉及的创作背景与他们相距甚远,并不熟悉这段曲折、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在理解、表现作品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梳理爱国主义线索是非常重要的。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新中国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可以让学生观看影片《红红的雨花石》,了解一个穷人孩子在旧社会饱经苦难后,最终随着革命烈士的足迹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的故事,从而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先烈的敬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查找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的资料;还可以让学生去感受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欢庆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同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以及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只有从单元整体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寻作品的文化背景,对我国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才会使他们在学习体验中更好地把握作品内涵,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内心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水到渠成。
(三)实践领域有效落实
建立了主题单元与自然单元的关联后,在教学中以渗透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音乐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三个课程实践领域,积极地去设计相对应的体验性、表现性以及创造性活动,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与素养,更是育人的有效途径。
1.在音乐感受与欣赏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音乐感受与表现”有助于学生形成体验艺术美好情感内涵的能力。五年级的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基于音乐听觉与联觉反应的认知与理解,教师要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音乐欣赏方法,逐渐形成对音乐的审美理解和价值判断。[4]
在欣赏课《妈妈教我一支歌》的教学中,教师先后引导学生反复聆听歌曲,从而引发听觉与联觉反应。
初听歌曲:整体感受并理解歌词内涵。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作曲家创作背景和相关知识,初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的诞生这一历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此时出示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进行跟唱,激发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赞美歌颂之情。
复听歌曲: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结合听辨、记忆主题句、图谱标注等音乐欣赏方法聆听感悟,感受歌曲前后表达的不同情绪,此时继续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为抓手,引导学生读懂歌词的内涵,并抓住“伴随”“鼓舞”“飞进”三个不同的词语,感悟三代人不同的真情,体会了三代人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往情深和不变的信任。
再听歌曲:在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初步了解,对歌词内涵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借助钢琴的音高、动态旋律线、图谱等资源,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模唱歌曲主题旋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不同主题所表现的不同情绪。这样,学生不但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对中国共产党以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学生运用积累的欣赏方法,通过反复地聆听,产生联觉反应,从而深入理解歌词、把握旋律、体会情感。学生在音乐感受与欣赏的活动中,爱国主义情感一次次得到激发。
2.在音乐表现中,体验爱国主义情感
“音乐表现”是形成音乐乐感和美感的实践方式。对接分析五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过的基本方法,运用音乐表演基本技能,表达对音乐思想情感与文化内涵的理解。[4]
在演唱课《祝福祖国》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的音乐技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表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了十六分音符及前八后十六节奏型所表达的欢快情绪,同时掌握衬词的演唱技巧,理解歌曲中衬词为进一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所起到的作用。在掌握了一定的音乐技能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有效互动。
师生互动:学生通过打击节奏、回答问题,跟着教师的声音和琴声轻声哼唱、小声地跟琴声唱、大声地跟琴声唱等形式,改变了单一的教唱模式,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学习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更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旋律与情绪之间的关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生生互动: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用口风琴进行吹奏,比较作品中两种旋律的不同,体会歌曲所表达的不同情绪。前半段旋律相对平稳、轻快,这种平稳的旋律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而后半段旋律的音域比较高,跨度较大,这种跳跃的旋律则进一步表达了对祖国的祝福,祝愿我们祖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欢乐祥和,从而深入体验了作品从赞美到祝福的不同情感。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能基础上,积极开展多样的互动及表现方式,让学生在音乐表现中一次次深入地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发自内心地用歌声去赞美和祝福祖国,从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也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3.在音乐创造中,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音乐创造”是培养音乐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在五年级的单元教学中,我们可进一步明确要求,即在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以及合作表现过程中,激发其热爱和创造美好事物的热情[4]。
在欣赏课《我和我的祖国》教学的最后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组与合作综合表现歌曲:喜欢跳舞的学生尝试运用学过的民族的舞蹈基本动作表现歌曲;喜欢唱歌的学生演唱歌曲;喜欢器乐的学生选择乐器,如键盘乐器、打击乐器等来为歌曲伴奏,共同创作并合作完成歌曲的表演。学生通过创作编排,综合表现,渲染了课堂气氛,不仅表现了对祖国的依恋之情、对伟大祖国的真诚歌颂,同时自身也感受了民族团结欣欣向荣的景象,体验到歌曲中热情欢腾的情绪,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以“唱、敲、奏、舞”等综合形式的音乐创造性表演,赋予了音乐作品生动的形象,强化了音乐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使情感得到渲染和升华。
学生在综合性的创编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创造性的思维,自主探究、各展所长、合作表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感融入音乐创造中,并在综合活动中得以充分表现,表达了对祖国的依恋、赞美之情。
(四)多元评价,促进达标
单元视域下,我们可以打破一课一评价、重知识技能的单一评价方式,尝试基于学情、基于标准的单元整体评价,拓展多元评价方式,在提升音乐核心素养的同时,更重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的表现,从而促使育人目标的达成。
1.多选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
音乐的每一单元都围绕一个人文主题,由欣赏、唱歌及综合性活动等内容组合而成。教师可以对接课程标准和主题单元相对应的学习要求,基于课程目标、单元内容,给学生提供选择。如《深深的祝福》这一单元,既有欣赏课又有唱歌课,教师可以从“唱、赏、演、创”等方面,让学生挑选自己有兴趣并有能力的内容主动参与,并接受评价。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不但可以扬长避短,加强了音乐体验,还更好地激发及表现了其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感,达成了育人目标。
2.多层次——关注学生差异及发展
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性的。在学生自主选择参与评价内容的同时,教师可以基于对单元目标的把握,根据对不同学生的学业水平的分析,设定分层目标,以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演唱歌曲《雨花石》为例,如表2所示。
表2 演唱歌曲《雨花石》评价标准
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挑战相应的星级,得到认可,收获成功。
评价要关注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主动感受、参与体验,感悟音乐的艺术美。评价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有兴趣的内容参与评价,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接受挑战,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样一来,不仅打破了教师以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到主动参与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一步一步树立了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真正享受到音乐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音乐情感的生成,鼓励学生在表现作品时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情感自然流露,不断升华,从而根植于心。
三、单元视域下小学音乐学科育人实践研究的深入思考
(一)不“因”教材而教材
“独木不成林。”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一地、割裂地去理解作品、讲授作品。只有去审视、对接、梳理、把握课程标准、主题单元要求下与自然单元的内在联系,才能更清晰地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只有对单元的内容及目标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深入理解单元下的作品,明确每个作品在单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明晰这一单元的育人主旨,从而渗透在每部作品的教学中而有的放矢。
(二)不“需”形式而形式
学科育人切忌以“贴标签”的方式存在,它不是引入,更不是总结,而是渗透在音乐活动的各个领域中,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教师引导学生在音乐感受中激发情感、在音乐表现中体验情感、在音乐创造中升华情感。学生通过作品,真正获得了情感共鸣,育人目标才得以真正落实。
(三)不“为”评价而评价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作为教师应该明确这一点。音乐学科作为艺术型学科,我们更应该拓宽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关注全体学生,使其能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提升素养、发展合作创新能力,并使学生最终能主动参与或完成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体验,从而真正实现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
知音识曲,向善尚美。以音乐核心素养为导向,在单元视域下,基于标准,明确单元育人目标,从“音乐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方面设计行之有效的音乐活动,从而厘清育人线索,丰富学生的审美经历,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真正将学科育人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