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表分析法在预防医学在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与评价
2022-09-16衣卫杰石塔拉
衣卫杰,王 玖,石塔拉,练 武,宓 伟
(滨州医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要获得理想的在线教学效果不但对网络技术和教师是个考验,同样对学生学习行为也是巨大的挑战[1]。学生—问题分析法(S-P, Student-Problem Chart)最早由美国塔苏卡教授提出,后经日本佐藤隆博修正及拓展,并在日本推广使用,是一种诊断试题和学习情况的分析方法[2],近年来我国部分线下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所应用。传统教学方法多以试卷总分来评价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S-P表分析法不仅能检测每一道试题的质量和区分度,还能以直观的方式评判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3]。本研究拟探讨S-P表分析法在预防医学在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和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8级眼视光专业17名学生作为实验组,根据实验组的单元测试题作答情况绘制S-P表,分析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进行针对性提醒干预;其余17名学生作为对照组,不进行分析及提醒干预。两组使用相同的教材、网络资源、单元测试题及期末考试试卷。
(二)教学方法。
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建立异步SPOC课程(以复旦大学国家精品课程预防医学教学资源为基础)及班级学习QQ群,在线学习平台包括视频、单元测试和讨论区,授课教师定期上传授课资料、答疑和重难点讲解。学生总成绩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构成。定期对实验组学生单元测试做S-P表分析,分析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通过QQ反馈进行针对性提醒干预。
(三)S-P表绘制及分析。
实验组学生单元测试作答正确的题目标记为“1”错误标记为“0”,绘制原始矩阵;矩阵横向为题目编号,纵向为学生编号;根据各行和各列总和进行排序,分数自上而下,自左而右依次递减;得分相同的行,则需计算各行对应为“0”列的题目答对次数,数值小的排在上面,得分相同的列,则需计算各列对应为“0”行的得分和,数值小的排在左边。学生警告系数和问题警告系数计算公式如下(见图1)。
图1 学生警告系数和问题警告系数计算公式
根据题目和学生的警告系数及正答率,分析试题和学生存在的问题(见图2、图3)。
图2 试题正答率和警告系数评判标准
图3 学生答对率和警告系数评判标准
(四)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两组成绩比较,检验水准α=0.05。
二、结 果
(一)单元测试题目正答率及警告系数分析。
第一次单元测试题中的“2-1”“1-4”和第二次单元测试中的“3-5”3题的警告系数大于0.75,需进行修订。
(二)单元测试学生正答率及警告系数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处于学习有效区;学生10未参加第四、五次测试,学生11未参加第五次测试,因此将其归到学习不稳定区。
(三)实验组和对照组成绩比较。
实验组学生单元测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成绩比较(分,
三、讨 论
从分析结果看实验组在线学习效果高于对照组,说明S-P表法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可以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问题及试题质量,有利于教师进行精准干预和改善,进而提高在线教学效果。
(一)S-P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因素:环境技术特性、教学者特性、课程特性和学习者特性[4]。利用S-P表对每次单元测试题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不同分区的学生给与不同的反馈信息。对学习有效稳定性高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学习尚稳定,需要再用功的学生给予鼓励,并提示学习过程的任何问题都可以与教师交流;对粗心大意犯错的学生,建议今后测试过程中认真审题;对学习不足、学习准备不足或极不稳定的学生,建议给予本课程学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确认其答错的知识点均已掌握。通过针对性干预,学生学习效果有较大提升,绝大部分学生提升到学习有效稳定性高区域,第三、四次测试显示各有3名或4名学生位于学习有效区之下,经过提醒后,第五次测试显示学生学习效果良好。
(二)S-P表对试题质量的评价。
第一次单元测试题中的“2-1”“1-4”和第二次单元测试中的“3-5”3题的警告系数大于0.75,这3道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为“无症状”患者和健康生态学模型,因此一方面需要改善这些题目的表达描述,另一方面在今后要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
综上所述,在线教学和S-P表分析法相结合能帮助教师了解试题质量和每一位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便于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