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专业建设要素、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2-09-16韩娣
韩 娣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教务处,天津 300222)
一、专业建设的问题和意义
(一)专业建设的问题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就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然劳动教育师资短缺、专业化程度不高已成为制约人才培养的短板。增设劳动教育专业、培养大批劳动教育专业化人才是人才培养的紧迫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开设了劳动教育专业,着手进行劳动教育教师培养。劳动教育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劳动教育专业建设应遵循什么建设逻辑、如何在实践中表达这些逻辑并推动培养高质量劳动教育教师,这是需要我们回应的命题。
(二)专业建设的意义
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新生事物,劳动教育专业建设必然要面对很多模糊的认识问题和实践中的困难。劳动教育专业建设需要厘清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及其内涵,并依据专业建设逻辑进行专业建设。专业是学校“‘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划分’的‘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其关键要素包含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专业中的人。专业建设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如专业为什么而建、由谁来建、要建设什么、到底怎么建,这些就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专业为什么而建涉及专业存在的意义。专业存在的意义在于它服务于社会分工历史条件下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人,因此必须关注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由谁来建解决的是专业建设的主体问题,通常涉及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相关利益方有关人员,因此须关注以上人员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建什么是解决专业建设的内容问题,应该围绕专业的核心要素也就是专业课程体系及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来进行。
怎么建解决专业如何建设才能达成培养目标的问题,因此要重点关注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确定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是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模式。
二、劳动教育专业建设关键要素
因劳动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两个要素的内涵同其他专业有极大的相似性,此处主要讨论个性更为强烈的劳动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三个关键要素的内涵。
(一)培养目标
培养什么样规格的劳动教育师资是劳动教育专业建设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劳动教育专业培养规格的确定可以坚持目标导向,反向设计,从确立劳动教育师资核心素养入手,依据劳动教育师资核心素养,结合岗位能力需求,确定劳动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借鉴学者主要从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界定教师素养结构的成果,结合劳动教育的定位、目标,参照劳动教育实践现实需求,可以将劳动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为以下几个方面,见图1。
图1 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专业要首先关注政治素质的培养。综上,劳动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确定为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良、劳动情怀深厚,具备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精神,掌握系统的劳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具备娴熟的劳动技术技能、劳动教育教学能力,适应劳动教育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
课程是专业的基本单元。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须依托课程来进行。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培养目标作为逻辑起点,遵循知识逻辑,依据岗位需求,初步确定课程设置,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每一门课程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合理调整,逐步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融合课程体系。根据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学科知识和劳动教育岗位需求,确定如下核心课程,见表1。
表1 劳动教育核心课程设置
(三)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这种“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样式”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制度体系等要素构成。
1.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活动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先导。当前,高校专业建设普遍关注到了OBE理念,该理念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强调所有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来设计和实施;坚持结果导向,强调关注培养目标,依据目标反向倒推,综合进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强调对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评价并将结果用于改进。OBE理念指导下的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制度体系和教育模式,教育成果正在显现,被认为体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得到了广泛认可。其目标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主题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十分契合,劳动教育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高质量的、全面发展的、适应当前劳动教育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也适宜在OBE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
2.教学组织模式。教学组织模式是知识传授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如何有效利用教学时间、空间和其他有关条件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当前,世界各国专业教学组织形式通常以第一课堂教学为基础、第二课堂为辅助、第三课堂为补充;在教学实施上采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如“互联网+”课堂,兼采传统课堂教学之长,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时空限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劳动教育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要符合专业教学的大逻辑,也要适应劳动教育专业建设的特点,因为劳动教育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劳动实践指导能力”,这就对劳动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劳动教育专业教学应强化师范技能和劳动技能培养,注重探索丰富、多彩、高效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管理模式。教学管理模式是各高校为保障人才培养各项活动规范运行而构建的由管理体系、管理程序等组成的管理行为架构。高校各专业的教学管理具有强烈的共性,各专业管理模式、管理体系是相通的。劳动教育专业建设可以在采用各自单位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建设实践加以优化。因劳动教育目标的复合性、劳动教育师资短缺等现状,一段时间内,劳动教育专业建设非常依赖多方协同,因而劳动教育专业的教学管理须更加关注如何打破制度桎梏,促进高校与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协同。
基于以上分析,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是贯彻OBE理念,实行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教学组织形式,辅以建设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使专业建设平稳规范运行。
三、劳动教育专业建设逻辑及实践路径
(一)劳动教育专业建设逻辑
专业是社会职业分工的产物,培养满足社会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才。因此,劳动教育专业建设应遵循行业逻辑、岗位逻辑,从行业发展对劳动教育人才的需求、岗位对人才素质能力的要求出发,确定劳动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的课程体系,开发教育资源,构建办学主体多元、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教学管理模式适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契合劳动教育需要。与此同时,专业以学科发展为重要依据,是在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上构建的,因此,劳动教育专业建设还要遵循知识逻辑,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调整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综上,劳动教育专业建设要同时遵循行业逻辑、岗位逻辑和知识逻辑。
(二)劳动教育专业建设实践路径
专业建设要遵循建设逻辑,同时要在实践中找到实现路径。劳动教育专业建设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以人才协同培养为切入点。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多主体、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的高校培养环境不能很好地塑造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的复合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必须打破由学校一手包揽的情形,而是成立由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用人单位等组织组成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整合高校研究优势、用人单位实践优势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优势,实施校政校协同培养。劳动教育专业建设理应校政校协同确定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协同实施教学,协同组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协同进行劳动教育质量评价,推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劳动教育格局。
2.以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点。专业教学资源是专业人才培养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专业的教学资源主要涵盖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基地三个方面。因此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要从课程、教材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坚持加大投入。保障经费投入,为课程、教材、基地等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二是要加强资源建设。首先,要打造一流课程体系。成立课程建设团队,培育具有“两性一度”的专业基础课程,结合办学基础,开发由多领域知识构成的劳动技术综合课程,建设课程线上资源库、案例库。其次,开发优秀教材。成立教材开发团队,加快劳动教育专业教材开发步伐,自建一批高水平专业教材,汇编翻译国外优秀劳动教育教材,为劳动教育专业教学建强载体。三是加强各类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建设高质量教育实习基地、专业实践基地,开发社会服务基地,强化劳动实践育人。探索建立优质劳动教育资源辐射基地,如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劳动教育教研中心,以基地建设促进劳动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更好地服务学校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3.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点。教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资源。当前,劳动教育专职教师没有量化培养,其来源不稳定,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建设需要。因而,须挖掘现有教师资源,推动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一是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梯队。加快转化校内相关专业教师或引进相关专业教师,使其成为专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发挥其他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人员作用,突破兼职教师聘用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师资互补的渠道,广泛吸收有关人员参与到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来。二是推动教师劳动教育水平提升。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加强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职后培训,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促进教师学习交流,提升劳动教育教师能力和业内知名度。
4.以管理机制建设为支撑点。专业建设是多主体围绕特定目标进行的有组织的活动。组织活动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需要规章制度加以规定。因此,专业建设必须进行合理的制度设计。结合专业建设实践,劳动教育专业要加强专业建设管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两个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要覆盖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教学组织和教师队伍建设、协同培养等专业建设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调整最终形成运转顺畅的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构建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一是要完善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多元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确保能从内外两个方面对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实施监测,保障劳动教育培养目标达成。二是要建立专业诊改机制,对专业实施常态化评估诊改,倒逼劳动教育专业建设改革,促进劳动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