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9-16盘昱良王晓玲刘高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3期
关键词:通识文明育人

盘昱良,王晓玲,刘高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态文明教育也逐步兴起。“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是高校生态育人的重要公共基础课,在其中融入课程思政不仅能提升育人成效,亦对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概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和根本大计,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是教育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建设的重要方面,是高校育人育才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年来,国家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018年,教育部发出的《创建中国绿色学校倡议书》指出:“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将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2021年,环境生态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强调:“要推进生态文明学校教育,……有力推动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高校是我国培养生态文明建设人才的主阵地,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加强生态育人的重要抓手,如清华大学的“生态文明十五讲”、湘潭大学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生态文明导论”等。总体来说,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以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为蓝本,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生态文化和思想,跨越专业藩篱,面向全体大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激励他们投身祖国大好河山的建设。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是传播生态理念、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和价值观的一种良好形式。

二、“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在“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可见课程思政涵盖了教育体系中的每个阶段和每门课程,从专业课、实践课到公共基础课,都应重视课程思政。在“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响应“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号召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

(二)“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能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首先,对生态文明教育和课程思政育人的要求具有高度一致性。如“将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全民生态文明教育”等要求与“三全育人”在精神实质上高度趋同,都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其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本身有利于融入课程思政。一方面,课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核心,本身的思想政治属性较强,与课程思政天然“相似相容”;另一方面,课程具有通识课的一般属性,受众面广,知识点多,综合性强,时代性突出,有利于从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价值规范等各方面融入思政元素,更易达到“三全育人”的效果。

(三)课程思政能提升生态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将课程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高度统一,强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增强育人成效。如:在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使学生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内在逻辑,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政治认同;在宣扬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成就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知行合一)和最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如碳达峰、碳中和),使学生开阔视野,升华认识。好的课程思政能将思想塑造和知识灌输无缝衔接,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三、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的困境

虽然目前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已经在高校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但它仍处在试验调试阶段,相对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其受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同时,高校开展“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在很多情况下,教学小组成员结构单一,不是以某一专业课教师为主,就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易导致通识育人的弱化或思政的过度化倾向。而不同学科甚至同一学科内部的教师,大多孤军奋战,相互交流不畅,不同思维方式和知识能力没有形成有效互补,教学效果评价不足,“孤岛式”困境明显,对课程思政的融入形成了不小的障碍。

(二)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于课程思政的本意与目的认识模糊。一些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和贯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有的教师将课程思政理解为在课程中加入一些“佐料”,增加课程的趣味和吸引力,没有理解融盐入水的终极目的是立德树人,是为了造就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有的教师把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混同起来,把通识课上成了政治课,没有准确把握“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要求;还有极少部分教师自作主张,按自己的理解搞课程思政,出现了方向性偏差。

二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和方法有所欠缺。其一,体现在教学当中思考不足,在课程中生硬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造成“两张皮”现象;其二,体现在综合能力不够,开展课程思政需要掌握“一潭水”的知识,但一些教师学习不足,政治修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不够,满足于“一碗水”或“一桶水”,无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其三,体现在教学技术的运用不够灵活,停留在一些单调的教学手段上。

三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的主动性不足。对于承担“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高校教师,尤其是一些专业课教师,其本身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就很突出,开展课程思政对一些教师来说成了“额外负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一些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措、退避三舍,更不用说进行相应的创新与改革了。

(三)大学生面临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处于被大量信息精准轰炸的境况,各种令人目眩神迷、舌敝耳聋的信息充塞于各种媒介,对主流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的传播产生了较多干扰,导致一些学生思想状况堪忧。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听说过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但是对其具体含义并不了解;甚至有小部分学生表示对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关心,对其他国家大事同样漠不关心;还有少数学生人生目标迷茫,在价值观上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忽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更有极少数学生迷失在一些非主流的声音里,产生了极其错误的价值判断。

四、“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思政育人途径探析

(一)强化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这样的公共基础课来说,高校需更加重视。要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从学校自身特点出发,树立明确的公共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补足师资力量短板;加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力度,打破专业壁垒,组织挖掘整合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加强构建“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力度;建立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激励和预警机制,对好的模式加以认可推广,对偏差错误及时加以纠正。

(二)提升高校教师的素质能力是重中之重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的主力军,把控着课程思政的开关,其政治成色越纯、综合素质越高,实施课程思政的自觉性就越强,课程思政的质量才越好。

首先,要提升政治素质。高校教师要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保证教育方向始终正确;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强化责任意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敢于理直气壮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勤于谨终如始地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守正创新,完成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其次,要提升综合能力。立德树人是要造就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必须先夯实自身基础,加强综合素质,才能在课程思政中游刃有余。对“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来说,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哲学道德、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科学技术等内容,不断扩充知识体系,打下课程思政教学的坚实基础;要加强教学研究,注重磨砺教学方法、技巧和艺术,将课程中蕴含的政治哲理、科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提炼并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优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浸润其精神,塑造其思想。

最后,要将课程思政变成一种自觉。课程思政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强调细水长流、由点及面逐渐浸润学生的心田,高校教师不仅要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还需培育崇高的职业理想,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热情和投入,最终把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变成一种根植内心的教育习惯,在教学中不断发挥、改进。这样的修为对开展任何科目的课程思政都应是一以贯之的要求。

(三)以学生的理想信念为要点开展课程思政

0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独立意识、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等特点,可塑性很强。教师应紧扣这些特点,以理想信念为要点开展包容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

首先,必须无条件为主流思想发声。当代大学生受网络影响极深,各种信息充斥着他们的大脑,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在此状况下,大学课堂必须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声地。树立思想标杆,方能厘清思想混乱。对于“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不遗余力地宣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规律、根本动力、发展道路、目标任务等重大理论课题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结合起来、讲解清楚,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其次,进行理想信念的“精准滴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理想信念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的理解中树立的。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即融入其心;结合古今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的发展变迁,以尊重宪法为核心的法治教育即融入其心;结合时代精神和时代楷模的展现,劳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即融入其心;结合美丽中国建设的叙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融入其心。

最后,教学方法必须灵活多变。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要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情况下将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内容映射到学生的头脑中。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课程思政应力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结合相应的课程内容精准施教,以点带面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抽丝剥茧、深化拓展,加强其思想塑造,引导思想政治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等关键公共基础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的深入,高校应更加重视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大力提升教师的素质能力,巩固学生的理想信念,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早日到来。

猜你喜欢

通识文明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对不文明说“不”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