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远存真地穿行
——刘兴华书法印象
2022-09-16周珩帮
文周珩帮
当代书家无论从哪条道路、哪种方式切近自己的艺术真理,实现守望的高度,都应得到珍视。刘兴华从容平淡而内质幽远的书法创作和文化实业,正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我们期待他的创作可以将书法的融古与出新推进到新的境地。
刘兴华
九三学社社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兰州大学客座教授,甘肃政法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在《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报》《书法导报》《荣宝斋》等报刊发表多篇书法理论文章。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作品被国内外诸多文化机构、文化名人、收藏家收藏。
对一个自觉的书家而言,要在信息、资讯爆炸的时代立身,必须有一个自知且知世的策略。这个策略,应该能沟通他的生活、职业和理想,能够连缀每个时间与行为的碎片,将自己的创作变成生活与艺术的结晶。然而,专业书家们日益精致的工作坊与展览厅,在以时代为名召唤大众的同时,暗暗拒斥大众和时代。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那些相对独立地穿行于当代书法场域的书家,他们的探索可能意味着另一条道路的开辟。
从创作身份和策略上说,刘兴华就是一位有自觉意识的“穿行者”。
他的自觉,首先在于取法,其次是个人主张。刘君书法取法十分广泛,从篆书、汉隶、章草、晋唐行书,到宋元以至清代行草,均广采博取,而又以于右任、林散之草书为基点。这个策略,使他的创作可以有效承接近现代书家的成果,在往返碑帖、出入古今的过程中,具备融古、淬炼、提升的空间。在他的书作中,我们既能发现王右军行草书的影子,也能看到清代碑体行书和于右任草书的笔韵,有方笔铺毫,又有篆隶姿态,亦有细笔收尾,既具备书法传统底蕴,又不乏个人风格情趣。无论是草书还是行书,刘兴华在书法风格上的主张都较为清晰:以简洁取胜,以平淡存险。这种风格与他对于右任和林散之行草书的体悟有关。书法的最高境界,无非平淡天真。但我们也知道,切近平淡天真境界时,往往会有过度符号化、程式化而弱化作品本身的美感、内涵的风险。为此,刘兴华从两个层面上致力于书法传统的继承与自我面貌的塑造:一是字形结构在挺秀基础上的姿态变化,二是笔法和墨法在和雅节律中的自然生成。他的作品,在多与少、静与动、拙与秀、断与连、开与合之间达到美感的统一,尽管仍有可淬炼之处,但应该说,他近期的创作,已经体现了他简淡、幽远、天真的审美追求。
这除了有赖于刘兴华清醒的风格定位,还得益于他良好的创作心态和广阔的文化艺术触角。刘君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视野开阔的文化实业者。近年来,他借助策展人、出版人、经营者的角色,致力于现代艺术和现代文化产业在区域、国际间的传播与交流;在国内积极发起或参与各类主题活动,策划书法、摄影、绘画等艺术展览近千场,在国家和社会各层面得到高度认可。可以说,他的心灵和目光不仅向传统艺术延伸,也受到域外文艺的滋养;不仅面向时代洪流,也敢于自我实现。
行万里路、做手头事的功夫,使他在亲近书法之际,也总能够从日常生活出发,植根培土,为艺术创作寻得源头活水。除此以外,刘兴华业余时间喜好航拍和文艺雅集,这两个兴趣点,在调适创作心态、培养情趣和开拓艺术交游圈方面皆有很好的帮助。开阔的视野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滋养了他审美意识中简淡、幽远、天真的一面,促成他直击书法真味、风格独具的创作策略。
当代书家无论从哪条道路、哪种方式切近自己的艺术真理,实现守望的高度,都应得到珍视。刘兴华从容平淡而内质幽远的书法创作和文化实业,正是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我们期待他的创作可以将书法的融古与出新推进到新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