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空间与信息传达设计
2022-09-15池晗byChiHan
文/池晗 by Chi Han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迅猛而全方位的信息革命已经扰动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以信息量猛增为发端,导致了信息交流方式的巨大变革,而后者又进一步助长了信息的狂飙,引发了整个社会,包括雕塑艺术领域的巨大改变。
关于雕塑,有各种各样的阐述方式和角度。本文以信息论阐述雕塑设计艺术,肇因于负载信息并传播之,一直是雕塑肩负的任务及其魅力源头之一。以信息论角度研究和阐释雕塑,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一、雕塑传达信息的效能变迁
“人类最初传送消息的手段出现于原始时代,那时的人们学会了把文字刻在木头粘土和石块表面。如在垂直安置的石头表面刻有卓越事件的象征性图案和符号,这可以认为是表现在雕塑中视觉接受信息的最初形式。”①雕塑自古至今是信息的载体,在古老雕塑之上,借图形符号、文字浮雕,将民族宗教的古老传说训诫借石头的永恒世代流传下去。同时雕塑本身与环境空间内部的空间组织、平面布局、城市环境结构,在建造、修缮、重建的进程中也传达了丰富的信息,打下了历史的烙印,并以实物化、真实性与包容的特点,成为一部石头的史书。
正是由于这一特性,雕塑可以表现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在文化信息只属于少数人群、数量也匮乏得多的时代,人们借雕塑直观的表达方式表现特定的理念,往往在大众的观念中留下强烈的认同感。为此,文艺复兴的先驱们在两千年后不惜损失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复制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外皮,骨子里是传达对人文自由精神的仰慕。
工业革命以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使雕塑相当一部分借传递信息的意义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究其所以,通过雕塑传播信息较其他媒介更为昂贵却低效率。曾经一度,人们热情地利用工业大批量生产古典雕塑的复制品作为装饰,但这又使得雕塑独一无二的信息载体属性逐渐消亡,信息的附加流于肤浅和累赘,乃至于进入一个“灵光消逝的年代”。②
随着信息传播效能的变化,现代的雕塑师们开始关注于回归雕塑特有的信息属性:完善的政治符号功能,并通过国家动员与庞大的体量把它提至最高地位,从而形成了新雕塑美学。这一点,在20世纪的多次政治运动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苏联规划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塔”“祖国母亲在召唤”巨像为代表的一系列政治性雕塑作品即属此例。
可以看出这一类信息是更为政治化、抽象化的。只有极少量可以被普罗大众接受与欣赏。并因其体量和政治诉求形成与普遍人性的远离。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可感受的信息量不免沦于贫乏、苍白,使雕塑物能够引起普通人的兴味在很短时间内消逝,“一目了然”。
现代主义以后雕塑界发生了诸种反思和试验:高技派强化结构、功能的形象化表现,力求体现现代科技犀利的触感。地方主义,以地域文化作为引导新人类家园归属感的努力。新古典主义、历史主义暗含历史的典雅浪漫。后现代主义雕塑中则常彰显标记、文字和其他碎片化信息,有时甚至成为雕塑形态中的主要部分。新陈代谢引入传统的东方文化阴阳消长的理论加以阐述雕塑的演化。这些都是雕塑界在新时代哲学思想启迪下,在创作中增加可被传播、被感受信息量的种种努力。
二、信息时代对雕塑与城市的影响预测
当我们把视野从雕塑史拉回至当下时,我们发现,在21世纪从信息论讨论雕塑艺术,有两个突出的问题:
图1 汉谟拉比法典
图2 祖国母亲在召唤
图3 复星艺术中心四楼 数字空中花园 宫岛达男作品
图4 《云门》巨型雕塑 安尼施·卡普尔 2004
1.个性与共性的冲突。这是一个标榜个性的时代。此前人们不论出身为何,受相同或相似的意识形态控制,人文与技术科学知识也受其影响,仅在高阶层流传,学科与派别远不如今天的纷繁芜杂。与社会基本审美倾向相违背的个性努力既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可,也没有经济的支持。因此雕塑形态往往呈现出共同的主题与审美思想,使环境与雕塑形成连续和谐的面貌。而自20世纪末页以来,一场文化大变革的内容已经是人所共知。这个急转弯发生在不到50年间,人们思想的晕眩与居住环境风貌连续性的断裂也自此开始。
2.信息传播成为无形而巨大的压力。21世纪的信息传载方式、数量与速度均以惊人速度增长,刺激了信息的加速度产生与释放。无穷无尽的信息来源与内容使人们陷入了眼花缭乱、无从选择的新窘境。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信息意味着权力与主宰。只有使自己的信息为更多的公众所接受,才能使自己的一切才能、商品、文化甚至相貌顺利推销,不会在人海中湮没。这是崇尚个性的现代人的最大恐惧。
因此,信息的制造者在包括雕塑在内的载体上面大量堆砌信息,甚或进行信息轰炸,形成了恶性循环。大量扭曲、乖张乃至恶俗的造型语汇在雕塑表皮上滥觞,这种结果最明显的表现是今日的都市中心景观,最大的受害者是市民。
“高能量的信息活动不一定符合集中功能内容的要求……问题的实质不仅在于城市信息和表达手段过多,而且在于次要的、价值很低的信息的数量在增加……破坏了空间有组织的信息体系与雕塑体系。一项十分严肃的任务是对各雕塑工程和整个城市环境充满信息系统的进程实施有效控制,就是要控制各种信息的引入”③。
面对信息狂潮,以意大利学者阿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为代表的一些未来主义学者曾对雕塑的发展做出一些预想,而其中的一些已经或逐渐成为现实:
(1)虚拟化、空间化
可以预见到在不远的将来,虚拟世界将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在这里个人机构数字化生存为基本原则,虚拟与现实使雕塑的创作必然形成双重尺度感,信息传播界限被无限制扩展,超越了种族、民族、国家。(如图3)
与此相适应的变化是,雕塑的创作将更加注重作品塑造的气场、环境,乃至于其“空”的意象,而非止于实体的边界和重量感。
(2)异质性取代同质性
信息时代制造业的重要特征即为非批量生产,即非规格化产品。这意味着在同样的经济成本下,雕塑师具有丰富的条件、语汇来表达自己的个性。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多元化的雕塑形态必将在长时间内存在,也许在尘埃落定后,会有一种新的强有力的雕塑思潮重新统治雕塑文化界,但这需要一次社会全体产业包括人文领域的新浪潮。
(3)决策分散化
这是以信息为首要生产力的新时代的要求。雕塑中的技术含量提高,除了现有的工种配合,还需要信息技术的有力配合。“电子通道构成了第三次浪潮的基础设施”。艺术家的综合协调工作在计算机的协助下也变得更为简易,其工作将由顾问公司、专门技术班子、监理、视觉图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业主分担大半。自上而下的运作关系将向环形中心辐射演变。雕塑艺术家将摆脱具体事务,更关注雕塑的艺术表现力、空间塑造力、以及城市环境结合能力的塑造。
(4)观众参与度提升
随着公众各方面文化教育水平,包括技术与艺术鉴赏力前所未有的提高,具有了参与雕塑创作的能力。雕塑将被赋予更多的公共属性,及更强的信息传播能力,而不是对业主的思想的简单注解。
随着前所未有的非专业化现象的发展,雕塑家如何在保持社会的高效运行的同时、协调公众对于雕塑作品的参与度及其互动热情,成为雕塑师、城市管理者、城市设计师、规划师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需要有效的协调努力。(如图4)
小结
尽管有对雕塑所做的许多信心十足的规划和预测,大多艺术评论家对雕塑在信息时代的发展前景仍持保留态度。比如美国著名学者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认为雕塑在这场信息革命中变化不会太大,大多数雕塑家都将被隔离于信息时代的洪流外。④
雕塑是否会成为变革的滞后者。尤其当信息化已经如火如荼地呈现燎原之势的时候,我们展望雕塑界,这个其实相当早介入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行业,对信息论的接受其实仍处于较低层级,对信息系统工程的应用更是大多满足于表面形象的点缀。但是,当整个世界不得不进入数字化生存时,雕塑界实难独善其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裹挟,抑或坚持传统,这是值得雕塑界,乃至于整个艺术界的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美]帕瑞克纽金斯.顾孟潮、张百平译世界雕塑艺术史[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8.
②[德]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③[苏]A.科斯缅科.信息手段与建筑[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3.
④[美]尼葛洛庞帝,胡咏,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19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