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见·跃践
——粤籍雕塑家的红色经典传承与创新
2022-09-15谭旭byTanXu
文/谭旭 by Tan Xu
(广州敦行公共艺术设计院)
开幕式嘉宾与艺术家合照
2022年7月1日,“粤见·跃践”红色主题公共雕塑展在广州市天河艺苑开幕。本次展览由广州市天河区委宣传部、广州市天河区文联、广州市南沙区湾区文化艺术研究院主办。由笔者担任策展人,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粤籍著名雕塑家所创作的大型红色公共主题雕塑的脉络进行梳理,并通过数字化“逆向”制作的方式,将这些大型的红色经典公共作品回归到架上。
广东作为中国变革史上的重要城市,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先行地,也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与排头兵。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广东也是近代中国最早与世界接触的城市,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一站,它是中国引进西方文化的窗口,也是向世界传播东方文化的桥梁,中西文化在此共存。在新中国成立的新时期,广东一代又一代的雕塑家们用自己的艺术去表达新时代的精神,将自己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去。这次展览不仅是对广东近现代红色公共雕塑史的回顾,也是对“新粤军”基于历史不断生成红色文化过程的思考。
在社会主义艺术创作的阵地上,广东从来不缺少有担当的雕塑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雕塑家们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诞生了以《人民英雄纪念碑》《艰苦岁月》《广州起义纪念碑》《青年毛泽东》《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碑》《铜山战斗》等一批极具时代性、艺术性与地标意义的红色雕塑作品,无不反映了我国积极进取、不畏艰辛的时代精神,是近代革命历史和社会文明的记功石。这些红色雕塑文化遗产不惧历史的沧桑存留在城市的空间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久而久之,这些作品已经成为了人们追缅历史、牢记使命的重要信息载体。
在“粤见·跃践”红色主题公共雕塑展的开幕式上,天河文联主席王芹从展览的政治性、作品的艺术性以及艺术的能动性这三个方面阐述了本次展览的重大意义。她表示:在建党101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重要时刻,天河区美协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的广东红色主题公共艺术作品案例的梳理和总结,不仅是广东省第十三届党代会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一次讲好广东故事、宣传广东艺术,文艺献礼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有力举措。我们希望全区的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传承红色基因,为推动天河新征程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雕塑家用指尖的力量留下时代的烙印,一件件鲜活的雕塑作品,无不是对历史的见证。而雕塑创作从艺术家手中的泥巴转换到鼠标的这一刻,是新时代科技发展下运用了艺术创作的新工具,“美”仍然以不同的方式被激活。天河区美协主席全心在开幕式谈到:这次的红色主题雕塑展展出的每一件作品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借用科技数字化等比例缩小原作的展览形式,在省市具有示范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挖掘、激活和利用好红色资源,心怀“国之大者”,站稳人民立场,创造出属于我们新时代的红色记忆。
本次展览整理了粤籍雕塑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的现实主义红色主题公共雕塑在景观中的应用案例。梳理其脉络,我们可知,艺术家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的构思与逻辑性思考才可以创作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可视为艺术家艰苦的修行之旅。而面对大型红色主题公共雕塑的创作时,其难度则更上一层楼。吴雅琳教授在开幕式时表示:红色题材的创作是有难度的,创作红色题材有三个重点:首先要讲政治,其次要讲历史,最后要讲艺术。要把这三点平衡好,其难度超越其他的题材创作。我在雕塑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做的公共雕塑数不胜数,可是这一组我与林国耀老师合作的作品《中央红军进延安》,雕塑做了十六稿,历经了4年时间。这是难忘的经历,因为红色题材,所以政治思想上我们要非常讲究。这三点是我们对红色主题艺术创作的经验。我们所有做的红色题材公共雕塑,不能单凭一人力量就能完成,必须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伟大又有意义的作品。
中国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专著,使得中国雕塑史的文献资料严重不足。现有的文献资料只是零星地散布在各种典籍中,与中国绘画史所拥有的汗牛充栋的画论、画史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在后续的研讨会中林国耀老师表示:第一,本次展览对于广东的雕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对于广东近现代雕塑史的记录与梳理是一个非常庞杂与琐碎的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完成此项任务需要一个建立在多部门联动的合作平台上的系统工程,而我们广东的雕刻行业在这个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二,红色经典是新中国非常重要的一段故事,我们整天都在讲“讲好中国故事”,这个不就是最动听的中国故事吗?所以雕塑家对于红色经典艺术化的生动演绎是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献给党最好的礼物。
嘉宾与艺术家代表共同为展览开幕剪彩
开幕式结束后,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聆听雕塑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
展览的学术研讨会上对粤籍雕塑家的以往、现状、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谭旭《红色李巷》
谭旭《铜山战斗》
谭旭《红色李巷》
谭旭《民族大团结》
张弦《柳州工业博物馆序厅浮雕》
吴雅琳、林国耀《中央红军进延安》
本次红色主题雕塑作品展的举办,是聚焦后疫情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更新的新历史起点,我们将以不同的方式,尝试更多创作的可能。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弦指出:上文提到的很多雕塑作品都涉及到数字技术的转换过程。例如2007年制作《青年毛泽东》头像的时候就曾经在二分之一稿进行过贴点扫描以获取数据,支持下一步的石材分块加工。当时的扫描技术及设备还相对原始;后续制作《中央红军进延安》时也采用了扫描——输出——放大的制作过程,彼时广东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成熟的数字雕塑加工链,也具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近年数字雕塑技术更是如火如荼,已深刻影响到雕塑艺术的创作方法论。例如全国各大艺术高校纷纷开设数字雕塑相关课程,其中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在2006年就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案例。目前,“元宇宙”的概念一经提出,许多艺术实践者、教育者也置身其中进行探索。“NFT”的出现也改变了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与艺术品的流通平台。广东一直是相关行业的领军者,让我们拭目以待,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