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的品类变迁、空间相关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9-15李嘉雨

价格月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省际省份贸易

肖 艳 李嘉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一、文献综述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国内农产品的安全保障问题,近些年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推进并支持农业走出去,增加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农产品进口渠道。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要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优化资源配置,节本增效,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中国农产品的贸易结构特征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中国与他国间的贸易潜能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中国农产品的贸易结构特征分析。金晓宸(2015)运用收益性指数和劳伦斯指数,结合1996—2012年相关贸易数据分析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和变动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正在不断优化并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1]曹晓晴等(2016)运用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的农产品贸易结构较为单一,互补性降低。[2]杨柳(2019)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采用贸易结构聚类和优度测量方法,利用2014—201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研究,指出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较劣势大于比较优势,且近几年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出现了进一步恶化,与中国农业大国和贸易大国的地位不符。[3]

关于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安晓宁和辛岭(2019)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强度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东南亚国家农产品出口优势整体强于中国,双方农产品贸易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且具有一定的增长潜力。[4]张丽君和喻芬芬(2019)利用国际市场份额、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对称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等四个指标,测算了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进行研究后发现:大多数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或处于劣势,对进口的依赖度较大;现代化生产要素和贸易开放度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为正,传统生产要素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为负;农产品经济规模虽然有助于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和提升农产品显性竞争优势,但不一定会增强贸易结构和相对比较优势的竞争力。[5]王如玉和肖海峰(2021)基于出口技术结构和竞争态势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国和澳大利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结果表明:中国虽然仍未改变在高技术附加值农产品上的劣势,但中等技术附加值及中等偏下技术附加值农产品上的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6]

关于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农产品贸易潜能分析。学者们大多基于引力模型来分析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贸易潜能。洪秋妹(2019)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发现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量、人均GDP差额、地理距离、农业增加值占比及两国是否接壤等因素会对农产品贸易产生较大影响。[7]李月娥和张吉国(2021)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采用2002—2019年中国与15个主要贸易国的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分析,并比较了中国与这15个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8]李明等(2021)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考察了中国与RCEP成员国间的农产品贸易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而研究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空间和贸易潜力。[9]

关于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学者们基于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翟涛等(2020)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区际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外资引进水平、科技投入水平等因素都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区际差异的形成产生影响。[10]樊倩(2021)运用出口增长二元边际分解框架,分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11]姜海燕(2021)基于修正的CMS模型,分析了中国与蒙古国农产品贸易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出口结构效应、价格竞争力因素等都对中蒙农产品贸易产生了影响。[12]

综上,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中国农产品贸易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基于省际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投入视角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展开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作为支撑着14亿人口的农产品生产国家,中国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的原始动力是什么?是为了维持本国的粮食和食品安全,还是为了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全球竞争力?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与其他制造业贸易的影响因素是否存在差异?通过研究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对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形成更微观的认识,从而指导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变迁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总体规模变迁

随着中国老百姓经济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数量和品质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需要进口大量的农产品才能满足市场的大规模和高层次需求。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食品进口额依然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同比增长18.6%,中国粮食、肉类等产品的进口量同比分别增长了46.4%和60.6%。

由图1可知,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口额呈稳步增长态势,并在2018年之后增速加快,在2020年达到顶峰,其中农产品进口贸易额达到1400亿美元;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出口额在最近9年内基本持平,2014—2018年出现小幅波动,其中2017年达到最高为740亿美元,但总体看,中国的农产品出口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整体上,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额呈增长态势。

图1 2012—2020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省际规模变迁

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发展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2012—2020年,中国沿海省份农产品贸易一直维持着较高水平,其中山东省和广东省的农产品贸易额均在200亿美元以上。2012年,西北地区和部分中部、东北地区省份农产品贸易成交额较小;西南地区、中部地区和部分东北地区省份农产品贸易较西北地区省份发展要好,但同沿海地区省份农产品贸易相比也还存在较大差距;沿海地区省份依托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优势,农产品贸易发展水平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2020年,大部分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省份得益于社会经济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农产品贸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部分省份晋升到农产品贸易水平上位圈,扩展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第一梯队的区域范围。总体看,相比于2012年,2020年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水平提升较为明显,表明中国省级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三、基于变异率的省际农产品贸易结构演变

对2012—2020年中国31个省份24类农产品(见表1)进出口贸易额数据进行排序,以2012年各省份出口品类金额排名前十的品种为基础,然后根据2020年各省份出口品类排名前十的品种变化,分析各省份排名前十农产品品类的变动程度,如2020年的出口品类中相对2012年的品类减少了3个种类,那么变异率就是30%;同理测算出进口种类的变异率。进口和出口变异率代表着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大致变动趋势。

从进口变异率看(见表2),进口变异率高于30%的省份有16个,分别是天津60%、江西60%、甘肃60%、湖南50%、重庆50%、四川50%、贵州50%、宁夏50%、新疆50%、河北40%、内蒙古40%、吉林40%、黑龙江40%、河南40%、湖北40%、云南40%;变异率为10%的省份有4个,分别是上海、广东、海南和西藏;变异率为20%的省份有4个,分别是北京、安徽、福建和青海;变异率为30%的省份有7个,分别是山西、辽宁、江苏、浙江、山东、广西、陕西。

表1 24类农产品的HS编码及具体说明

从出口变异率看(见表2),出口变异率高于30%的省份有6个,分别是吉林50%、重庆40%、四川40%、宁夏40%、内蒙古40%、河南40%;出口变异率为30%的有7个,分别是天津、甘肃、湖南、河北、陕西、安徽和上海;出口变异率为20%的有10个,分别是江西、新疆、黑龙江、湖北、山西、广西、北京、青海、广东和海南;出口变异率为10%的有5个,分别是贵州、辽宁、江苏、浙江和福建;出口变异率没有变动的有3个,分别是:云南、山东和西藏。

中国省际农产品进口种类变异率平均为42%,出口种类变异率较低平均为23%。不难发现,中国省际农产品进口和出口的变异率相差较大。进口变异率变动较大,表明近些年中国省际农产品进口呈现出需求的多样性;出口变异率变动较小,说明近些年中国省际农产品出口结构稳定性较好,出口品类较稳定,呈现出较高的专一化态势。

表2 2012—2020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和出口种类的变异率 单位:%

通过绘制31省份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品类雷达图(略),发现中国省际农产品品类的集中度较高,呈现出明显的强锥形图示,充分证明各省份农产品出口的集中度非常高。限于篇幅,仅以东部地区的广东省、中部地区的湖南省和西部地区的云南省为例,分析中国省际农产品出口贸易所呈现的专一化态势。其中,2012年和2020年广东省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为03、16类;2012年湖南省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为02类,2020年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为07类;2012年云南省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为07、24类,2020年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为08类。各省份的农产品生产及贸易更倾向于集中在一类或两类农产品上,由此进一步验证了中国省际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确具有显著的专一化趋势。

四、基于莫兰指数的省际农产品贸易空间相关性检验

为检验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空间自相关系数常用来定量描述事物在空间上的依赖关系,为了验证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以合理解释区域贸易条件下的农产品进口与出口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笔者采用ArcGIS软件对Moran’s I进行测算(检验结果见表3),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表示中国31个省份;wij表示空间权重矩阵;xi表示各省份的农产品贸易额; 表示省际农产品贸易均值。Moran’s I的取值范围是[-1,1],若指数大于0,表示存在空间正相关性;若指数小于0,表示存在空间负相关性;若指数接近于0,表示不存在空间相关性。

由表3可知,全局Moran’s I指数在所有考察年份的检验值均大于0,说明中国各省份的农产品贸易存在空间相关性,即农产品贸易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呈现出省与省之间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交互式影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值出现稳步增长趋势,表明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越来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依赖关系。

表3 2012—2019年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的全局莫兰指数检验值

五、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省际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通过前期大量的数据搜集和整理、初步的测算和回归模拟,完成了对相关参数的筛选和定型。翟涛(2020)在研究区际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时,主要选择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引进外资水平、科技投入水平和地区物流水平等经济变量来进行回归检验,这些指标均为地区经济指标,与农业生产的关联性较弱,不符合农业生产投入的特点。因此,本研究对变量的选取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加入了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相关指标,从农业生产要素角度对土地、资金和人力等大量相关农业生产投入数据进行了预回归,最终选择少量具有解释性的变量来解释和论证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

以省际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平均机械拥有量、货运量和贸易开放度作为解释变量。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代表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耕地平均机械拥有量代表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水平,货运量代表地区物流运输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代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基本计量模型:

其中,t表示时间,β1、β2、β3、β4、β5表示回归系数,β0为常数项,μt为t时期随机干扰项。

表4 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变量选取

(二)数据来源

以2012—2019年中国31省份24类农产品贸易情况为研究对象,涉及各省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平均机械拥有量、货运量和贸易开放度。其中,各省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EPS中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平均机械拥有量、货运量和贸易开放度相关数据来源于EPS中国农林数据库、EPS中国三农数据库。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个别缺失数据通过查找各省份相关年份统计年鉴进行补全。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利用Stata15.1软件对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回归,通过霍斯曼(Hausman)检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具体回归结果见表5。

表5 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表5显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和贸易开放度均在1%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和耕地平均机械拥有量在5%水平上显著,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系数为负,耕地平均机械拥有量的系数为正;货运量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的检验且系数为正。由此可见,各省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生产资料水平、物流发展水平及经济发展状况都会对该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回归结果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可见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长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农产品贸易发展。农产品产量的提升促进农业产值增长,农业生产在满足内需的同时通过贸易的形式将部分农产品出口,促进了当地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2.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农作物播种面积与该地农产品贸易呈负向相关关系。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农业用地面积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第二、三产业用地规模的缩减,换句话说,相比第二、三产业,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单位面积上的产出较小,更多的土地被用于农业生产,自然就会降低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的投入,由此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的滞缓,影响其地方经济发展。

3.耕地平均机械拥有量。耕地平均机械拥有量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且回归系数为4.062,表明耕地平均机械拥有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发展。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农用耕种机器更多运用于日常农耕生活中,而伴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也不断提高,农业产值不断增长,由此带动地区经济和农产品贸易发展。

4.货运量。货运量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显著为正,即地区物流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产品贸易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中国物流业的飞速发展,不仅衍生了许多相关产业,还弥补了实体经济地域限制的缺陷。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需要依托物流运输,而随着冷链物流的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也得以快速发展,因此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5.贸易开放度。贸易开放度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意味着贸易开放度同该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呈同向发展。各地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或农产品资源的异地优化配置,会充分考虑提升当地的贸易开放度,即贸易开放度与农产品贸易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四)稳健性检验

表6 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回归结果稳健性检验

运用省际农产品进口额代替省际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变量替换后,依然有4个变量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本研究的回归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健性。

(五)基于传统生产资料要素指标选取的反思

传统生产资料三要素是指劳动、资本和土地。笔者曾试图将三要素均纳入研究体系中,在劳动指标选取上,曾选取了“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的比重”;在资本要素指标上,曾选取了“省际农林牧渔投资额”;也曾计算出省际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但计量检验结果均不尽人意。反思这个过程,笔者认为:第一,虽然中国各级政府显著增加了农业资金投入,但是单位土地面积的增长比例较工业投入更低;第二,中国小农经济的分散化经营导致农民在个人农业生产技能上的投入较少,农民更多依赖于外出务工收入来提升家庭收入水平,而不是向土地要回报。因此,这两个生产要素的贡献程度较弱,计量结果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自2012年以来,中国无论是总体上还是省际农产品贸易发展都呈稳步增长态势。总体而言,虽然农产品出口贸易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但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口额逐年攀升。从省际层面看,2020年,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仍然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沿海地区基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优势,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他地区各省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都处于较低水平。

通过研究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发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平均机械拥有量、货运量和贸易开放度都对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产生了显著影响,且除了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其他4个变量都显著为正。由此可见,中国省际农产品贸易受各省份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水平、物流运输水平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较为明显。

(二)对策建议

1.增加对农业大省的农业补偿性财政转移。农业补贴作为政府部门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环节进行的直接转移支付,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第一产业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由此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进而促进农产品贸易规模扩大。农业补偿性补贴可以增强农业大省对中国粮食安全所作出的贡献,从而促进这些省份的农田保护和适度开发,引导更多的资源流向保护性和可持续性的农业生产,助力农业生产、加工、贸易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2.加大农业机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广数字机械化使用范围。作为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农业对农业机械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有较大的依赖。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扩大农业机械的使用范围和规模,不断提高机械化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能力,创新开发适合不同地理环境的农业机械,提升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加大对农业机械购买的资金和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提高农业机械的维护水平,不断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为中小型农户提供适宜的农业机械设备,不断降低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

3.提升省际贸易开放度,优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布局。通过省级间农产品空间相关性的检验,发现省际农产品贸易会产生交互影响。由此,必须加强省际农产品贸易的空间联动,以贸易水平较高地区带动贸易水平较低地区发展,复制贸易水平较高地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以更快推动贸易水平较低地区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加强省级之间的经济交流,还可以带动其经济发展,进而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贸易实力。

4.加强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鲜农产品物流绩效。农产品易腐易烂,不易于保存,对物流的要求较高。通过整合产销一体化模式和第三方物流模式,沟通生产端和消费端,建立与专业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大型生鲜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顺畅沟通与交易系统。对农产品进行简单高效加工,方便农产品运输和销售,以利于农产品贸易发展;健全信息网络系统,提升物流信息搜集整合力度,便利农产品物流;建设农产品空际、路际和海际运输网络,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

5.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林牧渔的整体经济效益。形成和完善农产品的育种、生产、收购、加工、储运和销售的全部环节增值战略,形成在各个环节相应的增值策略,针对不同的产区进行较细致的产品品质划分,以促进农业科技技术转化、强化农产品品质,创建和维护农产品品牌形象;培养质量管理和监控人才,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品质监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以大幅提升农业总产值,从而带动区域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不断提升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猜你喜欢

省际省份贸易
渤海湾省际滚装船舶零担货物运输现状及安全管理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湖北省推进沿边地区省际合作研究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贸易统计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贸易统计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