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善谋善为 攥紧拳头干大事
2022-09-15烟台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王浩
□ 烟台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王浩
改革发展亮点
● 烟台国有企业以占全省16市4%的资产总额,实现了14%的营业收入,贡献了37%的利润。
● 烟台市管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占主营业务收入2.5%以上。
● 万华化学、泰和新材、冰轮环境是山东省目前仅有的3 家国有整体上市公司。
● 万华化学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经验被中央改革办推广,作为唯一一家市级国企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2018 年6 月13 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烟台万华视察时深刻指出:“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烟台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国企改革部署要求,持续深化改革攻坚,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蹚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契合烟台实际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路子。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1 年底,13 户市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3839 亿元,较2019 年增长70%,实现营业收入2008 亿元、利润总额317 亿元,较2019 年分别增长98%、103%,创下历史最好水平。烟台国有企业以占全省16市4%的资产总额,实现了14%的营业收入,贡献了37%的利润。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国有企业已发展为烟台市支柱产业的龙头,5 家国企进入全市纳税10 强,万华MDI 产能居全球首位,张裕成为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泰和新材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性能纤维研发制造企业,带动形成了绿色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烟台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王浩
动力活力明显增强。市管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占主营业务收入2.5%以上,其中2021 年科研投入43 亿元、同比增长46.5%。累计建立31 个国家级、35 个省级创新平台,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0 余项,多项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封锁、填补国内空白,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改革品牌全面叫响。万华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经验被中央改革办推广,作为唯一一家市级国企在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万华化学、泰和新材分别入选全国“双百企业”和“科改示范企业”;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发展、国有资产大监督格局等一系列改革亮点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充分肯定。
高标定位,争当改革“排头兵”
以总书记视察万华为契机,抢抓发展机遇,突出战略引领,科学统筹推进,推动国企改革走深走实、干在前列。
“站高望远”系统谋划。高规格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全市深化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市委全会专门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比国家和省提前一年实施,率先推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突破性改革举措,2021 年115 项具体任务全部如期完成。在全市开展“学万华精神促高质量发展”活动,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担当的万华精神,放大万华改革效应,推动企业改革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有破有立”夯实保障。突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3 年来及时修订完善、清理废止不适应新一轮改革要求和企业发展的制度文件25 个,出台涵盖投融资管理、市场化经营、中长期激励、加强党的建设等制度文件53 个,以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激发企业敢闯敢干、创新创造活力。
“一企一策”精准发力。坚持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对市属国有企业逐户专项“把脉”,按照因企制宜原则,“一企一策”制定改革方案,“一事一议”精准定向施策,推出泰和新材科改方案、冰轮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北极星“1+4”综合改革方案等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改革举措。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改革承诺公示和改革公开问效活动,助推企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
功能提效,探索多元发展“新路径”
按照总书记“三个有利于”要求,多措并举、纵深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
积极稳妥“混改一批”。按照“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原则,把优质资产、优质企业拿出来,通过以资源换资本、以股权引战投的方式,引导国有资本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对接合作。目前,市管实体企业混合所有制比例、资产证券化率均突破75%。蓝天集团下属10 户企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资产总量32.94 亿元;国丰集团引入优质民营、外企进行战略合作,采取51 ∶49 的股权模式,各级子企业混合所有制比例达90%以上;蓬长客港集团、正浩制盐、东方智能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基本完成。
龙头带动“上市一批”。把推动企业整体上市作为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2019年以来,万华化学、泰和新材、冰轮环境先后通过“资产重组+反向吸收合并”“资产重组+吸收合并”“存续分立+股权置换+吸收合并”的路径实现整体上市,成为山东省目前仅有的3家国有整体上市公司。2021年,石川密封科技成为烟台首家创业板上市的国有企业,全市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达到6 家,总市值达到4500 亿元,约占全市55 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2。
瘦身健体“重组一批”。坚持“握紧拳头干大事”,稳妥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组建盐粮集团,实现全市粮食系统资源优化配置;组建国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小企业股权管理、资产处置的主业优势持续做强。目前,市管企业从2018 年的25 户重组整合到目前的13 户,主业全部控制在2 个以内,“僵尸企业”处置、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全部解决,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规范优化“提升一批”。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提升发展专项行动,出台实施意见,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等方面出台15 项政策措施,推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规范、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其中,国丰集团、蓝天集团、轨道交通集团达到国内最高的3A 信用评级,国丰集团同时实现3B+国际信用评级。2019 年以来,3 户企业累计市场化融资675.34 亿元,债券发行利率屡创全省、全国同类别最低,有力保障了省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市场导向,创新机制“破三铁”
紧盯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深入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打破论资排辈的铁交椅、一成不变的铁饭碗、平均主义的铁工资,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积极推进高级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和退出,在全省率先出台《市管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行工作方案》,实现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累计完成46 户企业85 名职业经理人选聘,在227 家企业实现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蓝天集团按照“全体起立、重新上岗、择优选配”的原则实施全员竞岗,293 个岗位全部通过竞聘上岗,干部比例由64.7%降为43.98%。万华集团推行末位淘汰机制,稳妥清退15%的员工。
推动员工能进能出。支持市管企业结合发展战略明确目标定员,通过调整完善合同制员工增补、用工变化调整人工成本指标等政策,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统筹配置,员工内部市场化流动。市管企业3 年来累计选聘职工10832 人,退出职工3908 人;2021 年招引博士人才29 人、硕士人才413 人、本科生人才2058 人,新增岗位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例超过50%。交运集团打破“一锤定终身”僵化体制,与不胜任岗位的655 名富余人员协商办理解除手续。
推动收入能增能减。秉持“让价值创造者分享价值”理念,出台《关于推进市管企业实施中长期激励试点意见》,完善以业绩为导向、与市场接轨的评价考核、激励约束等机制,推动各企业建立体现岗位价值和员工胜任能力的差异化薪酬分配机制。93 户竞争类企业建立超额利润分享机制,市管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保持在19.27%的较高水平,位列全省第一。国丰集团推行年度“360 度”绩效考核,实现薪酬分级、分档、拉开差距。公交集团将职工月应发工资的35%作为活性工资,与本人工作业绩挂钩,员工队伍动力活力不断激发。
防控风险,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
严格落实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的要求,着力打造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监管体系,促进国资国企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结合。一方面充分授权放权,完善出资人监管权责和授权放权2 张清单,先后取消、下放、授权二级以下企业产权公开转让、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备案、子企业担保事项决策、年度投资计划决策等监管事项27 项,做到该放的彻底放到位、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另一方面突出监管重点,出台市管企业投资分类监管、境外投资分类监管、投资负面清单3 张清单,清单内的事项坚决管好管住,清单外的事项由企业依法自主决策,全面规范市管企业投资融资行为。修订完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意见,“一企一策”实行分类考核、差异考核、精准考核。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在全省率先搭建国资监管“云平台”,市管企业全级次接入,实现全时全域在线监管和业务办理。线下,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市管企业国有资产大监督格局的实施方案》,创新建立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国资、审计、人社等6 个部门参与的国资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常态化、实体化运行,推动各类监督统筹衔接、有机贯通。
坚持党的领导与法人治理相结合。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企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市管企业及各级权属企业全部实现“党建入章”,细化制定党组织前置研究重大事项清单和议事规则,厘清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职责边界。市管企业及99 户重要权属企业董事会全部应建尽建、配齐建强,市管国有独资企业外部董事实现全覆盖、占多数。全面建立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的管理制度,持续提高国有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